分享

节奏跑

 老威小屋 2023-09-02 发布于北京
某种跑步节奏维持较长时间,会形成惯性。所以,昨天小文中说,每次慢跑结束后,个人习惯性会拉一拉速度,破坏一下之前一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节奏。如果这个较长时期以月来计,即,在一个月时间里维持慢跑的节奏,即使每次尾部拉一下,也很难完全改变“习惯慢速跑”的身体记忆。
以七八月份为例,七月虽然创下了几十年来的高温新纪录,但因为温差大,清晨一直很凉快,所以,七月的运动特征,是“尽量趁早晨凉快将任务跑完”,所以,有“有意识跑快以将时间缩短”的味道。这个模式下,速度感相对好一些。在七月份这个尽量缩短在户外运动时间的月份里,真的差点录得“用平均130的低心率将10公里跑进6分配”,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小小希望。


而七月底八月初北京随即又遭遇了140年有设备记录的历史以来的最大降水,随后的天气也一直湿度极大,每天几乎都在相对湿度85%以上。跑步的体感空前恶劣。所以,在尽量保障跑量的前提下,首先是全程改成慢跑——即使慢跑,也在这样的状态下呈现较高的心率。长时间维持慢跑后,的确会形成惯性,即使有“尾部拉升一下”的习惯,总体还是使速度能力快速下降。
只是我不大在乎速度因素,并不介意而已。但这种长时间慢速度所形成的惯性,是客观存在的。

有用Garmin跟踪自己无氧乳酸阈值的人可以看看自己的曲线。我近期的无氧阈值心率位置不变,但对应的速度值在变慢,也就是说到“快速感到疲劳”的节点上,心率水平与往常没有变化,而速度是变慢了的。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8月份。
图中可以看到趋势。具体数值而言,今天录得的阈值组合【160,519】和8月10日录得(8月10日后没有测,系统就一直将这个数据持平)的【160,516】相比,心率不变,速度慢一点。

一、近来系统经常性提示速度跑

不知道是不是系统的大数据侦测到过去一个月基本上都是慢跑为主,在休息比较好的时候,总是提示加快速度跑的训练课。

敢情系统也发现我的速度跑比例太少,要颓废了,哈哈。

譬如,昨天醒来,记录到的睡眠良好,系统提示首选进行一场间歇跑。抛开热身和冷身阶段,课程的主内容是6分钟4-5区,交叉4分钟3区,跑6轮。

我根据自己的需要,改成了一堂90分钟接近MAF180的慢速长时间课。

今天醒来,又睡好了!

而系统则提示进行一场节奏跑。在这样的睡眠下,周末马路上又人车相对少,不去认真发泄一下,也有点对不起这状态和天气。

二、间歇跑和节奏跑的异同点

大多数人的心率分区法,1区为热身区,我们以这个为前提来举例。

所谓间歇跑,是以4-5区为快速段,和以3区为慢速段,交叉间隔,形成多轮次的反复变换强度的训练。

上述说的系统建议“4-5区6分钟,间隔3区4分钟,重复6轮”,就是我平时经常被虐到的模式。

所谓节奏跑,是指尽量在高有氧区、混氧区甚至随时突入无氧区(4-5)的持续均匀跑。

看起来,节奏跑好像更虐人。

我个人体会:

节奏跑是要长时间逼近阈值区,所以,4区是它的主战场。而4区往往是非常狭窄的分区(也有人用平均分区法,个人不大赞成,等到有一定基础以后,一定会定制心率区间),所以跑起来,上窜和下跳都有可能,节奏跑时长时间(譬如40分钟)在5区是不大现实的。

所以,我认为对大众跑者比较靠谱的执行,节奏跑的目标是:尽力保持4区为靶心,允许上窜和下跳,以上窜为主。即5区和3区都可以进入,但对进入5区宽容度更大些。

而间歇跑,因为中间有休息段(即3区段),所以间歇跑的快区,设计上尽量以5区为主,也允许偶尔跌入4区,但不允许跌入3区。

抽象起来说:

节奏跑是4区为靶心,允许3-4-5区都涉及,但尽量不要落在3区。

间歇跑,则快段以5区为靶心,允许落入4区,但设计理念上不允许落入3区。否则,休息段也是3区,就变成休息段被人为地拖长了。

这仅仅是我的理解,和自己在执行时的逻辑。未必都对。但是只要靶心区是瞄得准的,大差不差。

由上述异同点可知,间歇和节奏,有不同的训练目的,但是结果是两者都会很酸爽!状态好的时候,跑到发羊癫疯都觉得很快乐——肌肉快速纤维得到刺激时的快感。

三、昨天跑完90分钟后被系统评定为强度太小

昨天违背系统建议把间歇跑改成长时间低强度。跑完后,三个地方都提示“强度太小”:

一是Garmin上显示的最近7天强度落在了蓝区(稍微不足),正常训练量是在绿区。

二是Polar显示“训练平衡”而不是“有效”。它这个评判是以心肺刺激强度为基础的,大意是:“保持了心肺能力,但长此以往就会退步”。

三,RQ上标识体能状态的小人,呈现出举双手状态。它这个图标有意思。一般而言,人训练后应该是疲劳略大于体能,这样才会进步,如果疲劳低于体能状态,很好理解就是刺激不够(训练压力不够),这样就不容易进步,小人图标举起双手表示、轻松——其实前面两个也都是同样的意思。

四、今早一场节奏跑点评

这个数据陈列格式我喜欢,天气和设备都能展示出来,以后自己分析的时候,容易想起一些细节来。

因为用的心率带,同时配给Garmin和Polar(因为课表来自Polar FitSpark,而又要指望Garmin记录动态和乳酸阈值——如果有新数据产生的话),所以心率数据两个系统都是一样的,但有些记录却是你有我缺,或我有你缺的,故下面的数据从两方取的都有。

1、关于心率目标。

坦率说,在步入需要高心率区的时段时,身体毕竟不能像切换开关一样简单利落,所以,每个区间的前段总有点“粘滞”在原来区间。如下图第三阶段,应该在黄区或以上,但还是在绿区的高度延迟了一段时间,这是难免的,也是出于安全和体感“合适”考虑。

总体在5个区间里的分布,与预期一致的。

2、热身很重要。

虽然系统设定的课表里,第一个时段依然叫“热身”,但我都会在开跑前认真地做10分钟左右的热身(5分钟原地,5分钟小跑),随后才开表来跑。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在正式开表起跑时,心率已经在117起步。如果不做热身,从安静状态直接开跑,这个心率大概只有80多。

老威的很多记录虽然课程里都有“热身”的阶段,但在这之前,都有独立的热身环节。

我做拉伸做得比热身还要认真。

3、间歇跑、节奏跑这种课表,不要过于纠结全程平均速度水平。

因为这些形式都不是比赛。就间歇而言,因为有较长时间的慢速段设计,有时候为了尽量让心率落在区间里,会把速度控制得非常慢,这样的平均成绩,看不出什么来。但是每个区间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这才是主要的。

节奏虽然是持续跑,相对而言,它的全程平均水平比间歇跑更接近实际状态。但是因为它同样不是竭尽全力的比赛,所以,也不可能是能力的全部呈现。

过去我也容易对一场比较辛苦的训练(间歇和节奏都是辛苦的课程)后的最终全程平均成绩发起纠结,特别是在间歇跑中,过往也会有“跑得这么辛苦,很多时间在冲5区,全程平均速度还这么慢”的感慨,明白了道理之后,就再也不纠结了。

更何况,在一段较长期间里做慢跑,既然形成了一定的惯性,开始打破惯性的时候,速度成绩,也真的不会好到哪儿去。

在按照自己的步骤走这件事情上,要有定力。

=======================

作者:老威修斯,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限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