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膜、脊膜、脑血管解剖详解及图谱

 忘仔忘仔 2023-09-05 发布于山西

既往文章汇总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既往公众号文章,特做了一个大汇总。链接如下:

公众号所有文章和视频都给您分类好了!

来源:两只贝壳

1 脊髓的被膜

脊髓的被膜分为3层,从外到内依次为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软脊膜:

  • 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由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边缘与骨膜紧密愈着,故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此隙略呈负压,内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图片
  • 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厚而坚韧,呈囊状包裹脊髓(硬膜囊)。上端与硬脑膜相延续,下端在第2骶椎(S2)水平封闭。
图片
  • 硬膜下隙(subdural space):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
  • 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薄而半透明,上端与脑蛛网膜相延续,下端在第2骶椎(S2)水平封闭。
  • 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宽阔腔隙,充满脑脊液。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连通。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S2)水平,蛛网膜下隙扩大,内有马尾。临床上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穿刺(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伤及脊髓。

腰椎穿刺时,如果进针位置正确,穿刺针应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穿透黄韧带(ligamentum flavum)(参与构成椎管后壁)时感受到第一次“落空感”,穿透硬脊膜时感受到第二次“落空感”。

图片
  • 软脊膜(spinal piamater):薄而柔软,富含血管,与脊髓表面紧密相贴,并深入沟裂中。向上经枕骨大孔与软脑膜相延续,向下至脊髓下端形成终丝
    • 在脊髓两侧,软脊膜增厚并向外突出,形成齿状韧带(denticulate ligament)。几乎沿脊髓全长分布,位于上下两神经根之间。位于冠状面、呈三角形,其外侧缘推顶脊髓蛛网膜而与硬脊膜相连,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图片

2 脑的被膜

脑的被膜也分为3层,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脑蛛网膜和软脑膜。

图片
血管多走行在蛛网膜下腔内

2.1 硬脑膜

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是厚而坚韧的双层膜,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行经其间。

  • 外层为颅骨内面的骨膜
    • 在颅盖部与颅骨连接疏松,易于分离。当硬脑膜血管损伤时可形成硬膜外血肿。例如翼点(pterion)是额、顶、颞、蝶四骨汇合之处,骨质最为薄弱,受到打击易发生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导致出血。
    • 在颅底部与颅骨连接紧密。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
  • 内层可折叠形成若干板状突起伸入各脑部之间,在枕骨大孔的边缘处与硬脊膜相延续

由硬脑膜形成的结构有:

  • 大脑镰(cerebral falx):呈镰刀状伸入大脑纵裂,分隔两大脑半球。后端连于小脑幕的顶,下端游离于胼胝体的上方。
图片
  • 小脑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呈半月形伸入大脑横裂,分隔大脑和小脑。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小脑幕切迹(tentorial incisure)。
    • 小脑幕切迹与蝶鞍背共同围成一环形孔,称小脑幕裂孔。当上部颅内压增高时,颞叶内侧的海马钩回向下移位,挤入小脑幕裂孔,形成小脑幕切迹疝(transtentorial herniation),压迫小脑幕切迹内的中脑、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和中脑导水管,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图片
  • 小脑镰(cerebellar falx):自小脑幕下面正中伸入两小脑半球之间。
图片
  • 鞍隔(diaphragma sellae):位于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中央有一小孔容垂体柄通过。
图片

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sinuses of dura mater)。窦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出血时难以止血,容易形成血肿。主要的硬脑膜窦包括:

  • 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位于大脑镰上缘内,前端起于盲孔,向后流入窦汇。是脑脊液从蛛网膜下腔回流的主要部位。
  • 下矢状窦(inferior sagittal sinus):位于大脑镰下缘内,走向与上矢状窦一致,向后汇入直窦。
  • 直窦(straight sinus):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由大脑大静脉(great cerebral vein)和下矢状窦汇合而成,向后流入窦汇。
  • 窦汇(confluence of sinuses):由上矢状窦与直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扩大而成,向两侧移行为左、右横窦
  • 横窦(transverse sinus):成对,位于小脑幕后外侧缘附着处的枕骨横窦沟内,连接窦汇与乙状窦
  • 乙状窦(sigmoid sinus):成对,位于乙状窦沟内,是横窦的延续,向前下在颈静脉孔处出颅续为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
图片
图片
  •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位于蝶鞍两侧,为两层硬脑膜间的不规则腔隙。腔隙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形似海绵。两侧海绵窦借横支相连。
    • 窦腔内侧壁有颈内动脉展神经(Ⅵ)通过。
    • 窦的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Ⅲ)、滑车神经(Ⅳ)、三叉神经(Ⅴ)的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通过。
    • 海绵窦与周围的静脉有广泛的交通和联系。由于面静脉一般无静脉瓣,面部的“危险三角区”感染可直接蔓延至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炎和血栓形成,继而累及经过海绵窦的神经。
图片
图片
  • 岩上窦、岩下窦(superior & inferior petrosal sinus):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将海绵窦的血液分别导入横窦、乙状窦或颈内静脉。
图片

2.2 脑蛛网膜

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

  • 与硬脑膜贴合紧密,其间有潜在的硬膜下隙。
  • 在上矢状窦处,蛛网膜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内,称为蛛网膜粒(arachnoid granulation),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图片
  • 与软脑膜之间有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充满脑脊液,此隙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
  • 脑蛛网膜除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处以外,均跨越脑的沟裂而不深入沟内。故蛛网膜下隙在某些部位扩大,称为蛛网膜下池(subarachnoid cisterns)或脑池。
  • 最大的脑池是小脑与延髓之间的小脑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ry cistern),临床上可在此穿刺抽取脑脊液。
图片

2.3 软脑膜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和神经,覆盖于脑的表面并伸入沟裂内。

  • 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该部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
  • 在某些部位,脉络组织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chorioid plexus),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3 脑的血管

3.1 脑的动脉

脑动脉的特点有:

  •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和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左、右椎动脉入颅后很快合并成一条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两者在脑底部吻合成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 进入颅腔的动脉行程极弯曲,且脑动脉壁很薄(其外膜和中膜均较薄,平滑肌少,缺乏外弹性膜),是脑动脉无搏动的重要原因。
  • 动脉在大脑的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
    • 皮质支营养大脑皮质及其深面的髓质。
    • 中央支供应基底核、内囊、间脑等。
  • 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无静脉瓣。
图片

以顶枕沟为界,大脑半球的前2/3、部分间脑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部分间脑、脑干、小脑椎动脉-基底动脉系供应。

3.1.1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起自颈总动脉,自颈部向上至颅底,经颈动脉管进入颅腔。

图片

颅外段行程直、位置深、无分支;颅内段行程弯曲、分支多,分为以下5段:

  • 岩骨段(petrous part)(C5):自颈动脉管外口至入海绵窦以前。
  • 海绵窦段(C4):位于海绵窦(cavernous sinus)内。
  • 膝段(C3):位于前床突(anterior clinoid process)附近,为呈C形弯曲。
  • 前床突上段(C2):位于前、后床突连线的稍上方。沿途发出眼动脉、垂体上动脉、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
  • 终末段(C1):前床突上段向上弯曲形成,参与构成willis环,随后分出大脑前动脉(A1)、大脑中动脉(M1)。
图片
图片

C4+C3+C2称虹吸弯,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

颈内动脉供应脑的主要分支为:

图片
  • 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在视神经上方行向前内,进入大脑纵裂。借助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与对侧大脑前动脉相连。
    • 皮质支:供应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及部分半球外侧面。
    • 中央支:即内侧豆纹动脉(medial lenticulostriate artery),经前穿质入脑实质,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大脑前动脉损伤的症状:对侧偏瘫(下肢重);对侧下肢感觉障碍;精神障碍;尿潴留等。

图片
  •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可视为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向外行入外侧沟内。
    • 皮质支:供应半球外侧面的大部分。
    • 中央支:即外侧豆纹动脉,经前穿质入脑实质,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
图片
图片

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皮质侧视中枢由大脑中动脉的上干供血。闭塞会导致对侧偏瘫(面、手重);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双眼向病灶侧凝视;运动性失语等。

感觉性语言中枢、角回(阅读中枢)、缘上回由大脑中动脉的下干供血。闭塞会导致偏盲或上象限盲(对侧同向性);感觉性失语;结构失用等。

图片
  • 脉络丛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 artery):沿视束下面行向后外,进入侧脑室下角,终止于脉络丛。沿途发出分支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1/3、苍白球等结构。
  • 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在视束下面向后行,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图片

3.1.2 椎动脉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起自锁骨下动脉,向上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的腹侧面,左、右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沿脑桥腹侧的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

图片
图片

椎动脉的主要分支:

  • 脊髓前、后动脉
  • 小脑下后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是椎动脉的最大分支,在平橄榄下端附近发出。供应小脑下面的后部和延髓后外侧部。

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

  • 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发自基底动脉起始段,供应小脑下面的前部。
  • 迷路动脉(labyrinthine artery):多发自小脑下前动脉,供应内耳迷路。
  • 脑桥动脉(pontine artery):一些细小的动脉分支,供应脑桥基底部。
  • 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发自基底动脉的末端处,供应小脑上部。
  • 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基底动脉的终末分支。
    • 皮质支:分布于颞叶的内侧面、底面及枕叶。
    • 中央支:经后穿质入脑实质,供应背侧丘脑、内侧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等。
图片

视觉中枢(距状沟)、海马体由大脑后动脉供血。闭塞会导致偏盲或上象限盲(对侧同向性)、视幻觉、记忆障碍等。

大脑后动脉起始部与小脑上动脉根部之间有动眼神经穿行。

图片
图片

3.1.3 大脑动脉环

大脑动脉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共同组成。在脑底面环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周围。

正常情况下,大脑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病理情况下,发挥代偿作用,维持血液供应。

图片

3.2 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无瓣膜,一般不与动脉伴行。

  • 大脑外静脉
    • 大脑上静脉(superior cerebral vein):分布于大脑表面外侧沟以上,收集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和内侧面上部的血液,注入上矢状窦
    • 大脑下静脉:分布于大脑表面外侧沟以下,收集大脑半球上外侧面下部和半球下面的血液,主要注入横窦和海绵窦
    • 大脑中静脉(middle cerebral vein):大脑静脉中唯一与动脉伴行的,位于外侧沟内。其中,大脑中浅静脉收集大脑半球上外侧面近外侧沟附近的血液,注入海绵窦大脑中深静脉收集岛叶的血液,到前穿质处与其他静脉汇合成基底静脉(basal vein),注入大脑大静脉
图片
  • 大脑内静脉(internal cerebral vein):由属支在室间孔后上缘合成,向后至松果体后方与对侧的大脑内静脉汇合成一条大脑大静脉(great cerebral vein)。大脑大静脉收集大脑半球深部髓质、基底核、间脑、脉络丛等处的血液,很快注入直窦
图片
图片

4 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动脉有两个来源,即椎动脉节段性动脉。椎动脉发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它们在下行过程中不断得到节段性动脉发出的根动脉的补充,以保障足够的血液供应脊髓。

  • 脊髓前动脉(anterior spinal artery):由椎动脉末端发出,在延髓腹侧合成一干,沿前正中裂下行至脊髓末端。
  • 脊髓后动脉(posterior spinal artery):自椎动脉发出向后行,沿后外侧沟下行至脊髓末端。
图片
图片

脊髓的静脉与动脉伴行。脊髓前、后静脉由脊髓内的小静脉汇合而成,通过前、后根静脉注入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internal vertebral plexus)。

参考资料

[1] 丁文龙,刘学政主编:系统解剖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