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印章法特点解析(全文)

 海涛书屋 2023-09-07 发布于山东

许雄志,别署少孺,1963年生于郑州,祖籍江苏海门,现为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河南省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南省书协常务理事,郑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曾获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奖、全国第六届中青展提名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展全国奖、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一等奖、全国第五届楹联展书法展一等奖。学术专著《秦代印风》获首届兰亭奖提名奖。

出版作品有《许雄志书法作品集》,《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十家・许雄志卷》,《当代著名青年篆刻家精选集・许雄志卷》。

学术著作有:大型印学丛书历代印风《秦代印风》卷,《秦印文字汇编》、《鉴印山房藏古玺印菁华》、《秦印技法解析》、《明清书画选集》(执行主编)、《古风与经典》古今书画作品选集(执行主编)等。

秦印处在篆刻艺术史的一个转折点上,其地位犹如书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的日常用字由隶向楷书演化过渡,而秦代则是由大篆向规范的小篆过渡完善。因此,秦印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在篆刻艺术史上的意义不言而喻。

秦印的魅力在其承上启下的过渡中的“不完善”性,它既不似先秦各国印章文字的奇诡和不可捉摸,也不似汉印文字那种曲屈均满的刻意安排。虽然有界格的存在,但在方寸之间,其线条是那样舒展自如,章法的布局是那样空灵与从容,给人以完全的不经意感,其有原初的朴拙野逸之美,是动与静完美组合的楷范。无论是从印章史的角度,还是从篆刻艺术的角度来讲,秦印都是一座宝库,一座高高的里程碑。

我总结了秦印的一些章法技巧,与同道交流。

一、秦印章法技巧分析

1.以印文定形式

以印文定形式,其实就是以印文繁简来决定其占的印面位置大小,决定界格怎样划分。

比如“李骋”(图1)、“任敞”(图2)、“田女果 ”(图3)、“杨赢”(图4)、“王驵”(图5)。这一组印章,都是以印文的繁简来布置章法,这是秦印中极为常见的手法。其章法格式虽趋向于对比,而视觉效果却趋向于均衡。这种安排较为简单,难度不高。

2.固定格式安排任意印文

这是指以固定的界格格式来套印文,比较机械,但这种较机械的做法在秦印中竟取得了甚佳的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兴趣。

比如“贾禄”(图6)、“杜子”(图7)、“翟武”(图8)、“张午”(图9)这四方印,都是界格中分印面为二的半通私印,“贾禄”、“杜子”或繁或简,但一印内都统一均衡。而“翟武”、“张午”两印则上密下疏,显出差异。但它的不均衡、疏密有变化并不等于印面不安定,界格的整固作用使印面不仅稳定,还富于趣味。正因为界格有这个功效,所以这在秦印章法中是一种完全可取的做法,也产生了大量的佳构。

3.随机应变的调节

说秦印有随机应变的成分,是因为它有这类作品存在。

“耿执”(图10)、“公端”(图11)、“张去M”(图12)。它们的印面下部都有结构压缩现象,虽有奇趣,但创作中更为可能的事实是边刻边修正,因计划不周而在行将结束时位置局促逼仄,只有压缩密度,安排了事。当时印章的用途是实用,私印用字的隶化与不规范又可证明当时私印以可识为标准,故安排不匀,审美效果不是他们面对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在一些秦印的创作中,完全是兴之所至的发挥。秦印中很有趣味的作品,如“张得”(图13)、“杜”(图14)、“连虺”(图15)等,完全是无意识下边刻边修正的结果,并非有意的设计。

这一点可以在我们创作时考虑一下。印稿过于周全,随机生发的成分少了,趣味也自然少了。

4.随形布势

随形布势是古玺中常用的手法,指依印面形状来排布文字。这类多是特殊形状的印章,印化没有标准,以契和印面为旨归。秦印中的这类作品多见于圆形印。

“昌”(图16)是一方圆形小印,印面圆,界格圆,文字外形随之也圆。这就是典型的随形布势的作品。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上官郢”(图17)一印,界格把印面分为三块,每块都是很奇怪的形状,但印工居然细心收拾,文字的每一条边都和印面、界格契合。这样的作品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不可能是随机应变的。这种处理,和秦汉瓦当的处理手法完全相同,但难度更高。篆刻的工艺化、美术化特征于此显露无遗,我们创作这类作品时,先在稿纸上设计好印稿再上石。

“杨遗”(图18)、“赵骀”(图19)、“杨独利”(图20)、“恒”(图21)也是这类作品。

其实,印文印化很好的方形印,如“陈萌”(图22)也可以作此理解。只是异形印面更容易让人注意这一点。

5.以斜取势

秦印作风率意,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其字法的侧跌宕。而在章法上,以斜取势就成了家常便饭。

“张土”(图23)这样的作品,其趣味性主要来自其笔画的倾斜,由于有界格的明显配合,这种倾斜与其说是字法上的,不如说是章法上的。古人未必有这种考虑,但我们从技法分析的角度上看,其效果更倾向于章法的趣味感。“工修”(图24)、“翟民”(图25)与之如出一辙。

而一些界格明显倾斜的印,如“桥错”(图26),或印文倾斜过甚的印,如“隋”(图27)章法上的动感要更强烈。

以斜取势是秦印章法有特色的技法,后世的魏晋凿印即为其后继,但远不如秦印手法浪漫自由。

6.疏密处理

秦印中的疏密处理有无意为之者,但也不乏精心刻画者,前者无规律可循,我们选出了一些佳作,来看看变幻无常、任意恣肆的秦印中有巧妙的疏密安排的特征。

“公柏”(图28)一印,其留空就极具匠心,“公”字字形较小,作者反而把它处理得更瘦,两侧留出大空。而“柏”字并没有单纯地撑满形成对比,而是在字内左右间留下一块空,与“公”字左右的空呼应。这种处理绝对是有意的设计。

“放诸”(图29)一印则是秦印中罕见的斜角呼应格局。工师在印面的左上角、右下角各留红一块,遥相呼应,相应地,印章上两字也形成一种呼应,这也当是有意为之。

“鲁季”(图30)一印,上面一字方挺密集,下面一字内敛收缩,在一印中运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构形手法,而其趣味由此产生。

“弓舍”(图31)、“弄狗厨印”(图32),两印虽是官印,但在留空上明显考虑到了呼应与平衡,其中就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了。

秦印的疏密处理,能归入此类的不多,但只要属此类,必定是令人过目难忘的精品,它们在处理率真与精巧的关系上尤其令人称道,是我们学习秦印章法的重点。

7.巧用嵌合

秦印中使用嵌合这种机巧度很高的技法不甚普遍,但也不乏佳作,我们来看几例。

“悔”(图33)、“”(图34)是两方单字秦印,其中都有嵌合的成分,“悔”字的“心”部和“每”部之间嵌合,使此印分外紧凑。“”的处理与之类似。

如果说这是一字印,把嵌合视为章法固无不可,但也可归于字法,那么两字之间的嵌合则非章法莫属了。

“张破戎”(图35)是一方三字印,三字之间联系紧密,其中“张”和另外两字均有嵌合的意味在。此印的章法立刻变得有些无序,但正是这种无序,带来了其非同异常的艺术趣味。

“阳初”(图36)的嵌合也发生在两字之间。嵌合的存在使上下两字浑然一体,加之线条方挺粗壮,为秦印中的别格。

嵌合必导致印面秩序感丢失,不可不慎,但偶一为之,求其奇趣,或可出奇制胜。

与字法一样,秦印的章法虽有一定的规律,但也有颇多不规律的处理,需要通会艺理。对其处理习惯的了解与对具体技法的掌握同样重要。

二、秦印临摹创作举隅

1.临摹

①“侯辅”(图37)

“侯辅”为笔者所藏,是秦印中别有趣味的逸品。其上部大块留空,下部分合有度,自由奔放中见轻重起伏。

此印为实临,再现这种章法上的精妙处理。

临作稿以原印为依据,反写上石,唯原印上边厚,文字上轻下重,略有沉重之态,临作轻上边,以扬其势。

临作(图38)用刀较谨慎。原印线条中段略鼓,饱满沉实,临作于这点表现不甚理想,线条质量力度感都逊于原印。由于着意于其章法的表现,为突出其留空的对比,“侯”字略收小,结果导致了临作的迟疑之态,不及原印落落大方。

②“牙妪”(图39)

说秦印中有战国秦系古玺,“牙妪”就是。这也是一方秦玉印,但其艺术趣味完全是古玉玺式的。

这方印的形式很特殊。文字作塔状集中于印面中部,两侧大块留红,典型的战国玺作风,带有明显的早期玉玺初创的特点。它的线条倒相对成熟,不像战国玉玺明显的尖起尖收。其曲笔的表现也比较到位。

对此印的意临,一是学习它的形式,二是学习它的线条。临作放大,这样可以夸大刀法效果,对刀法的表现有利。

印稿反写上石。刻制时重点在刀法,体现出徐徐渐行的意味,用刀缓慢清浅,特别注意其收笔的出锋,“妪”字有一根长弧线条,分段刻画。原印结字紧密,临作使其略微宽松,显得从容。

临作(图40)大方舒展,线条表现也不错。但临作“牙”字的嵌合部分略混乱,不及原印有条理,是为一病。

2.创作

①“丁丑”(图41)

说这方印是秦印式作品,似乎有些勉强,但在创作时,笔者是以秦印趣味来表现的。

此印是1997年新年(农历丁丑年),应《中国篆刻》杂志社约请而创作的。二字笔画奇少,要做出新意来极为不易。大多数人习惯把“丁”字处理为块面,以块面与线条(“丑”字)的对比来作为章法上的重点。笔者也曾这样考虑,但感觉效果简单。而此时,秦印恣肆率意、纵横不羁的作风在我记忆里闪现。笔者欲以秦印样式来刻这方印。

有了创作感觉,还须仔细谋划。笔者选用了“日”字界格,但不愿意为其所束缚,遂以“丁”字拖笔打破界格的规律及单调。首先在形式上出奇;然后,笔者把“丁”字的全部笔画处理为圆斜笔,在稳定的界格之中突出动感。而“丑”字则在平直笔中取斜意,二者既对比又协调。在留空处理上,上少下多,专门以上重下轻的险象来强化界格的稳定性,使双重界格(印右边)不显多余。此印用刀极为爽利。打稿颇费周折,而奏刀立就。残损敲击,以掩火气,此印神完气足,虽印文少而不简单,应为佳作。

此印在《中国篆刻》发表后,不少朋友来电称许,也有不太理解者。此印与秦印精神暗合,而不为其面所囿,可以认为是较成功的作品。

②“渴望自由”(图42)

这是一方以楚文字素材与秦印形式相结合的创作,作于1997年。

此印文字中,“自由”两字颇不易安排,多日未得妥帖之印稿。一日翻秦印谱,见“纳功勇较丞”合文之法,突发奇想,以“自由”二字合文,空出一格。于是立刻动手,写印稿,走刀刻石,很快完成了这方印。从这方印爽快的刀痕中,笔者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的畅快之情。

现在来看这方印,其趣味更近于古玺。为什么呢?一是印文为较明显的楚文字,二是左下角的空格有古玺遗风。而印文中的圆形结构,如“由”字,古玺意味太明显。此印形式虽新,但不少人认为左下角的空格突兀,而且此类在明清印中众人皆以习气视之,故此式也只是兴之所至的偶一为之,一多则没有意思了。此印用刀猛得劲爽,但不失之单薄,这是笔者满意的地方。

秦印的章法比较特殊,不论是临摹还是创作,都要充分重视这种特殊性,这是突出秦印特点的关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上一篇: 吞吐正气 俯仰大荒

下一篇: 《水墨兰亭》提名重庆青年书家方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