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新鲜糯米一上市,就到了“冬酿”的好时节。一冬一酿,乡愁和年味,在温暖滋长。 虽说手工酿酒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好客又喜酒的四明山里人,仍然保留着酿米白酒的传统。家家户户都用新糯米做米酒,酒成之后,封缸月余,待过年时畅饮,米酒便叫“年酒”。 我家也不例外,其一过年待客用,更主要一家人都好酒,与酒有缘。我老爹更是酿酒好手,手艺祖传了好几代。 老爹酿的米白酒味道纯美,度数适中,而且有淡淡的米香。更绝的是能保存到第二年冬天甚至更长,那时汤色更清更透。 大多数人喜欢热饮米白酒,可能与季节有关,它和冬天是绝配。但我想告诉大家是清明过后乍寒还暖时直接喝,或是大夏天冰镇后再喝,那时才能品出真味来。 酿酒步骤看似简单,一般工序有米蒸饭,拌药落缸,发酵加水,滤糟沉酒等。真要做出好酒,亦非易事。对于传统酿造工艺酿酒而言,酿,不仅仅是一种工艺,也是一种态度,不徐不疾,循序渐进。今年有幸作为老爹的酿酒帮工,套出了不少酒师傅的秘诀,给大家略说一二。 温度要适中,主要是加药前要将饭用水淋冷,发酵时做酒的缸等容器也要做好保暖工作。温度最好保持在30度左右。太冷发酵时间过长,而且酒易变甜,太热就做成酸酒。 酒药要适量,往往为追求出酒量,加入许多酒药,酒药一多既影响酒的品味,变苦,而且喝后容易上头,口干。 加水要适度,加太少是土豪,没产量;但加太多水的米白酒寡而无味,不如喝白开水。想炫耀酒量的倒是不错的选择,千杯不倒。 新酿出来的酒,沉淀数日,清澄醇厚,尝一口,绵长而厚重。乡村喝酒,规矩颇多。修灶上梁、红白喜事自不必说,即便是朋友初交,也要摆席招待,再邀几个善饮的同道作陪。 只要客人喝得尽兴,什么由头都行。当然,相熟之后,也便少了繁文缛节,一口海碗一把花生或者一碟咸菜也就足够,一切都在酒中。 趣事:米白酒由于好喝,往往容易上其当,喝时不觉什么,但后劲十足。早年老爸请同村有位叔伯吃饭,米白酒待之,该位叔伯也是酒中老仙,自认酒量超群。酒过三巡又连干几大碗,大醉归家,行至门口路灯下,对着石墙练起拳头,与自己影子互打,不觉疼痛,次日酒醒,成一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