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俗西藏史(二百一十)——剑南战局的石破天惊(中)

 白发布衣cexroq 2023-09-17 发布于辽宁

原创2023-09-10 07:31·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说到,大历十四年(779年)的进攻以惨败收场,然后南诏王异牟寻就迁都了。

但这个都迁得实在是疑窦丛生,旧都太和城离新都羊苴咩城只有七公里远,让人很难相信迁都是因为“异牟寻惧”。

那么南诏迁都是因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直到我看到了一篇名叫《水环境与大理古都发展关系研究》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从水文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南诏三个都城——大厘城、太和城、羊苴咩城的环境禀赋,对迁都给出了一个答案。

论文中附了一张图和一个表格,分别标出了苍山十八溪和三座古城的对应关系,表格里的数据是三座古城旁边溪水的流量。

从溪流分布上看,羊苴咩城有中和溪梅溪穿过,加上南边的白鹤溪和北边的桃溪,共有4条水源供给;太和城有葶溟溪阳南溪2条;大厘城只有万花溪 1 条。

羊苴咩城附近的溪流最多,长度较长而且旱季流量最大,空间分布也最合理,溪水的年平均流量和洪峰流量较为适中便于利用。[1]

而最早建都的大厘城,虽然只有一条万花溪供水,但这条溪流的洪峰流量大,不容易利用,而且大厘城附近地势低平,不利于排水、泄洪。相比来说,羊苴咩城与太和城都建在近山的坡地上,更利于排水排涝。

另外羊苴咩城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地下水资源要比太和城与大厘城都丰富。

不过大厘城也有自己的优势,从海拔高低的关系上看,大厘城处于洱海湖畔,地势平缓开阔。

这是一个便于开发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早在南诏进入洱海之前,就是本地河蛮的聚居区,人口最为稠密,史称“邑居人户尤众”。[2]

但地势平台的弊端就是无险可守,这点对于一个没站稳脚跟的政权来说尤其致命。相比来说,太和城和羊苴咩城处于苍山的缓坡地带, 海拔明显高于大厘城,更利于用西侧的苍山做屏障。[3]

因此南诏在击败河蛮后,首先在大厘城建都,而后选择了更有利的太和城,最后才是综合条件最好的羊苴咩城。

综合以上各种资料,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南诏迁都主要是基于巩固统治的诉求,和“异牟寻惧”没有太大的关系。

虽然否定了“异牟寻惧”的说法,但他心里不爽是肯定的,这就给了郑回机会。

他凭借南诏王老师的身份,不停地给异牟寻吹风,“中国尚礼义,以惠养为务,无所求取。今弃蕃归唐,无远戍之劳,重税之困,利莫大焉”。

但此事毕竟事关重大,异牟寻也表现的非常谨慎。《新唐书南蛮传》里的描述为“异牟寻善之,稍谋内附,然未敢发”。

南诏这边有所松动,唐朝这边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德宗上台后,唐朝外交政策经历一次痛苦转折。

在惨遭平凉劫盟打脸后,李泌献上了他的“困蕃之策”。

这条计策的核心思路,就是“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

作为反吐蕃联盟战略的实施者之一,韦皋于贞元元年(785年)六月,走马上任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他来到成都后,马上便把招抚南诏、诸蛮当做了治蜀之道的出发点,准备“断吐蕃之右臂”。

但直接联系南诏,韦皋的心里也有点没底。

于是他从诸蛮入手,首先联系上了东蛮的首领。

对于东蛮部落《新唐书·韦皋传》里有如下记载:“初,东蛮地二千里,胜兵常数万,南倚阁罗凤,西结吐蕃,狙势强弱为患,皋能绥服之,故战有功。”

东蛮势力辖地二千余里,有数万精兵,他们南倚南诏,西结吐蕃,暗中窥视各方势力的消长而入寇为患,韦皋能够拉拢并降服这些人,因此出战有功。

韦皋出镇西川后,便决定先从东蛮下手。因为他知道,东蛮作为一个散装的势力待遇比南诏更差。

南诏虽然也被吐蕃捏,但毕竟人家体量大,吐蕃多少都得给点面子。至于这些散装的诸蛮,那可真是汤都喝不上。不但喝不上汤,每次打仗还都得啃骨头,做最先冲锋的炮灰。

因此当贞元四年(788年),韦皋派人去联系东蛮部落,这些兄弟一股脑的表示,早就不想跟吐蕃混了,一直等着唐朝来人呢。《旧唐书·韦皋传》

为了表示自己是真心要投奔,东蛮首领还透了南诏的底牌。他们跟唐使说,南诏也有心投唐,您要是没门路,哥几个可以当带路党。同时他们还告诉唐使,南诏现在最好使的人是郑回。这位可是您的同宗同族,他以前是个唐人。

韦皋闻报大喜,马上派人潜入羊苴咩城联系了郑回和异牟寻。

这下郑回可来劲了,就差拎着异牟寻的耳朵,要他跟唐朝聊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问题。

但异牟寻也不傻,他从小就跟着郑回学中原文化,韦皋对其评价为“颇知书,有才智,善抚其众”。因此他对阴谋诡计这套东西相当熟稔,他心里很清楚,直接冲到第一线风险太高,被吐蕃发现了不容易甩锅。

于是就把小弟推到了前面挡枪,当年四月“异牟寻遣其东蛮鬼主骠旁、苴梦冲,苴乌星入朝觐见。南蛮自州陷没,臣属吐蕃,贡者二十余年,至是复通。”

云南诸蛮二十几年都没来朝贡了,一下来了仨,可把德宗乐坏了。

他在五月初八亲自设宴款待,“赏赐甚丰,并封骠旁为和义王,苴梦冲为怀化王,苴乌星为顺政王,各给印绶而遣之。”

德宗的意思很明确了,他们仨都能封王,异牟寻您自己合计合计呗!

就在两边眉来眼去聊得热闹之时,吐蕃开始发动了。

我们不知道吐蕃是不是得到情报,我知道的是在这一年,吐蕃一反常态,没有秋天对陇山发动进攻,而是选择了剑南。

唐军这是趁着这个机会,筑良原城、连云堡,并在义仓,方渠等地筑烽堡。

贞元四年十月,吐蕃发兵十万攻川西,征南诏数万军队屯兵泸北(泸水之北)。吐蕃军队兵分四路,四万人攻两林蛮骠旁,三万人攻东蛮,七千寇清溪关,五千寇铜山。

此时,异牟寻尚未下定决心,照例出兵协助。

韦皋摸准了异牟寻首鼠两端的心思,趁机下了一剂猛药。

他亲笔修书劝异牟寻弃蕃归唐,并在信中晓以利害,直陈投唐的各种好处。这封装在银盒子里的信,通过东蛮直接送到了吐蕃将领手里。

这封条件优厚的邀约合同,起到了爆炸性的效果。

蕃将遣两万人驻于会州(四川理县西)防御南诏,阻断了南诏军队的入蜀之路。

异牟寻极度不爽,下令班师,两国的裂痕暴露无遗。

失去策应的吐蕃军队成了一支孤军,被唐、乌蛮联军痛击于清溪关外。

十一月,吐蕃不甘心失败,再派二万兵马寇清溪关,派一万兵马攻东蛮,韦皋命各将镇守要冲,再次大败蕃军。

贞元五年(789年)十月,已经倒向唐朝的两爨蛮(东爨乌蛮、西爨白蛮)大鬼主苴那时率部断了泸水桥,进攻吐蕃的占领军,为了稳妥起见,他请求西川唐军配合。韦皋派大将王有道率精兵两千人取小路进入吐蕃境内,在台登县(四川冕宁县泸沽镇)北谷大败吐蕃两节度使,杀吐蕃大兵马使乞藏遮遮、悉多杨朱,斩首两千级,坠崖落水淹死的人不计其数,生擒笼官(吐蕃官名,位在节度使、都督、城主之下)四十五人,缴获器械一万余件,牛马一万余头。

这位乞藏遮遮乃是吐蕃军中的一位骁将,《旧唐书·吐蕃传》认为他有可能是吐蕃大相尚结赞的儿子。

在《新唐书·南蛮传》里对乞藏遮遮的身后事,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五年,韦皋联合东蛮)大破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军于北谷,青海大兵马使乞藏遮遮、腊城兵马使悉多杨朱、节度论东柴、大将论结突梨等皆战死,执笼官四十五人,铠仗一万,牛马称是。进拔于葱栅。乞藏遮遮,尚结赞子也,以尸还。

其下曩贡节度苏论百余人行哭,使一人立尸左,一人问之曰:'疮痛乎?’曰'然。’即傅药。曰'食乎?’曰'然。’即进膳。曰'衣乎?’曰'然。’即命裘。又问'归乎?’曰'然。’以马载尸而去”。[4]

这段记载里的一问一答,有个人其实是代语者,也就是代替逝者回答问题。有种逝者灵魂尚未消散,依旧是可以交流的意味,不知道这种仪轨现在是否依旧存在。

不过从乞藏遮遮去世后享受的待遇上看,即便他不是大相尚结赞之子,也是吐蕃一个重量级的官员。

因此,《旧唐书·吐蕃传》里紧接着就写道:“自其死也,官军所攻城栅,无不降下。蕃众日却,数年间,尽复巂州之境。”

可见他被唐军击杀,严重挫伤了吐蕃军队的士气。

之后几年,韦皋不断给异牟寻写信,始终没有得到明确回复。但从南诏与吐蕃的合作上看,吐蕃征发南诏兵员时,南诏给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贞元七年(791年)八月,吐蕃得知韦皋的使者在南诏,便遣使羊苴咩城斥责。异牟寻只能申辩说:“所谓唐朝使者,本来便是蛮人,韦皋放他回来,并没有别的图谋。”

但面对吐蕃的威逼,异牟寻也没有办法,只能抓了唐使给吐蕃送去。即便这样吐蕃也还不是很满意,又从南诏带走了很多大臣的儿子做人质。这种做法让南诏人很反感,郑回又趁机大造舆论,对比吐蕃和唐朝的各种利弊,收罗了一大批同盟者。

除此之外,吐蕃也开始对南诏的小弟下手了。

他们把勿邓酋长苴梦冲拉了过去,这位酋长曾在贞元四年去过长安,跟德宗一起喝过小酒,还受封为王。吐蕃不知道用了什么筹码拉拢了他,让他截断了南诏通唐朝的道路交通。

韦皋得知后,感觉需要拔掉这个左右摇摆的钉子,给南诏立立威。他

联合三个部落的人马发兵琵琶川,于贞元八年二月,擒杀苴梦冲,立他人为首领,“蛮部震服”。

此后,韦皋在资州(四川资中县)建安夷军,以约束制衡诸蛮。又在在西山筑龙溪城(汶川县西北龙溪乡),接纳投降的川西诸羌。

这座龙溪城在重镇维州的侧翼,唐军能在此地筑城镇守,说明西川唐军也跟陇山唐军一样,开始在向外拓展防区。

同年八月,韦皋发兵攻维州(四川理县),唐军攻城甚紧,吐蕃传召南诏出兵攻击唐朝州县,以达围魏救赵的目的。但此时,吐蕃与南诏的猜疑日深,每当南诏兵马开到边境,蕃军派出相应的兵马,号称是便于接应,实际上是在防备南诏。所以,这次吐蕃要求出兵解围,南诏故意拖延进展缓慢。

在南诏或明或暗的配合下,唐军在维州城下取得大胜,俘虏了吐蕃大将论赞热

论赞热在吐蕃军队中地位颇高,他被唐军俘虏是继乞藏遮遮被杀后,吐蕃军队在川西的又一个重大损失。虽然之后蕃军凭地形之利,拼死守住了维州城,但折损了论赞热,仍然震惊了吐蕃朝野。

十一月,韦皋又致书异牟寻,提出欲共袭吐蕃,驱之于云岭之外,摧毁吐蕃建立的城关堡垒,而后双方各在边境上筑一座大城,戍守相保,永同一家。

这份书信相当于是一个承诺,你看吐蕃不是占你们的领土,还在先要处建城威胁你们吗,我们大唐不惦记你们的领土,咱们定好边境,各自守各自的地盘,讲究吧!

贞元九年(794年),唐朝策动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重新修筑灵州与关中之间的重要节点——盐州城(陕西靖边县)。

为了保证重筑盐州城的行动,德宗命泾原、山南、剑南诸镇出兵牵制。韦皋得诏后,命大将董勔[miǎn]、张芬出击,攻破峨和城(茂县西北太平乡)、通鹤军(四川理县东北)、定廉城(理县西北上孟乡),越过滴博岭(理县西北鹧鸪山、大白山),包围了维州,攻栖鸡城(茂县西北),陷羊溪(茂县西北)等三城,攻取并焚毁剑山屯(茂县西北与黑水县东南之间)。

吐蕃南道元帅论莽热率兵来援,被唐军击败,死伤数千人,唐军趁机占领了白岸(汶川县西北龙溪乡)。

此次进攻唐军收获颇丰,一共拔除吐蕃堡栅五十余处。

如果把这些地名落在地图上,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唐军这次进攻已经深入到了维州的侧后方,进入了西山八国的控制范围。

“西山”是唐代对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的泛称。广义的西山包括今阿坝、甘孜两州乃至西藏东部昌都地区。[5]

在这片重峦叠嶂的广袤之地上,生活着各种羌人部落,唐朝将其中8个较大部落,称为“西山八国”。

他们一开始接受唐朝的羁糜统治,但吐蕃东扩后,川西诸羌纷纷倒向吐蕃。在天宝年间,剑南唐军有过一小段强势反击的岁月,东部的川西羌又倒向了唐朝。等到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退潮,川西羌再次倒向吐蕃。现在剑南唐军力量复起,让诸羌再次发生了动摇,歌邻、白狗、弱水等八国酋长,入长安朝觐,再次脱离吐蕃内附于唐。

这些川西诸羌的内附带来两个明显的后果:

  1. 川西地区群山耸立沟谷纵横,利于防御而不利于进攻。

就拿重镇维州来说,吐蕃多次发动进攻都折戟城下,甚至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河陇州县被吐蕃快速平推,但维州却像钉子一样牢牢订在岷江以西。吐蕃为了拿下维州,派一个妇人嫁入维州。二十年后生下两个儿子,然后以此为内应才攻陷了维州。吐蕃拿下维州后,号“无忧城”,意为川西就此无忧矣。

反过来的情况也是一样,吐蕃占领维州后,唐军也攻不下来。韦皋治蜀期间,多次出兵围攻一样是折戟沉沙。

所以川西的战局就像是在泥潭中肉搏,打了几十年就是在争夺几个战略支撑点。

但除了这几个严防死守的支撑点,其他地方有没有川西羌协助差别就太大了。

在川西群山中有太多不为人知的小路,这些小路的走向都掌握在川西诸羌手里,有他们带路经常可以出其不意绕到敌后发动突袭。唐军之前没少吃这种苦头,现在川西羌又倒向了唐朝,就轮到吐蕃来吃苦头了。

2、川西羌的向背对南诏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影响;

有了川西羌的协助,剑南唐军重新获得战争的主动权,多次主动出击重创蕃军。这种战略态势上变化,无疑给了左右摇摆的南诏一个暗示。

贞元九年五月,异牟寻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派三路使者到成都拜谒韦皋,表示愿意回归唐朝。

那么南诏归唐会对剑南的局势产生哪些影响呢,咱们下期接着说。

参考书目:

[1]、《水环境与大理古都发展关系研究》_许泽明、李玲琴、王浩瀚;

[2]、《云南西部洱海区域南诏时期诸城址功能性质的分类归纳》_何金龙;

[3]、《试析地理环境对大理古都形成发展之影响》_吴晓亮;

[4]、《“新唐书·南蛮传”吐蕃“苏论”考》_杨铭;

[5]、《唐代西南边“西山八国”同唐朝的关系》_何锡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