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26:洛出书处在洛宁长水乡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我跟武新来说,我要去洛宁看洛出书处,他说明天有事,不能陪我去,他有个同学汤建明在洛宁建行工作,让我到洛宁找他。

9月1日一早,天下着雨,武新来开车送我到长途客运站,我在那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等到一班去洛宁的车。快到洛宁的时候,我给汤建明打电话,他让我在仓颉像下车。快到一点的时候,车停在仓颉像边,我下了车。仓颉像为一立像,基座上书写着“仓颉”2字,还有仓颉造字的浮雕。像前立有一碑,为《仓颉造字像碑记》。碑记载:“仓颉随帝南巡,至今洛宁长水西玄泸水入洛处,有灵龟负书以授之,遂在今兴华乡阳峪河东选址,依河图洛书造出第一代象形文字。”由此得知,仓颉不但与洛宁有关,还与洛书有关。

海宁城内的仓颉像

我在仓颉像下等了不一会儿,汤建明就开车过来,这时的时间已经到了下午1点,他说咱们先吃饭,然后再去看洛出书处。我们走进一家饭店,他要了一个酸牛肉,他说这是洛宁的特产,别的地方没有。我吃了一口,感觉味道有点酸,但很好吃。

吃完饭后,汤建明开车前往洛出书处的长水乡。到达长水乡,在一条小街边有一道不大的门,门楣上有一石制匾额,上书“洛出书处”,门上着锁,门两侧有用红纸书写的一副对联:“洛河之水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门上也有一副对联:“神龟负书处;中华文化源。”横批是“洛出书处”。纸看上去很新,大概贴上去不久。旁边还有一个小屋,没有门,屋里有口水井,看样子现在还在用。里边有用铁栏杆围着的一通石碑,碑上写着“洛出书处”4个双勾行书,上款写“河南尹张汉书”,下款写“雍正二年(1724)腊月永宁令沈育立”。这位张汉,就是“孔子入周问礼乐于此”碑文的同一作者。“永宁”是洛宁的古称。

洛出书处在长水乡西街村

洛出书处碑

过了一小会儿,汤建明用电话找来一位看洛出书处的人,他的名字叫符少武。他把门打开,我们走进院里,看到院里还有一通碑,也用铁栏杆围着,上面还披着一条红绸子。只能看到碑最上方的一个魏碑字“洛”,下面的字都看不清了。据符少武介绍,这通碑立于汉魏时期,原立在洛出书处的河边上,因下部长期浸于水中,日久天长,下面的字便被水冲刷掉了。

小院里边有一间不大的房子,门的上方写着“洛神殿”,旁边还立着一块牌匾,上书“洛阳市社会团体研究会洛宁西长水河图洛书研究分会”,殿内正面有个桌子,桌子上有个香炉,墙上挂着块红布,上书“供奉洛神之位”。他们说眼睛盯着那长时间看,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动感。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

 我跟汤建明合影

我跟符少武合影

提起洛神,人们自然会想到曹植的《洛神赋》,在洛阳市洛河边,还塑有一尊风姿绰约的洛神像。可这里为什么也有供奉洛神的庙宇呢?汤建明看出了我的疑问,向我讲述了洛神与这里的渊源。当时在黄河一带生活着有河氏部落,其首领为河伯;在洛河生活着有洛氏部落,首领称洛伯。伏羲将女儿嫁给洛伯,称宓妃。河伯见宓妃貌美,想据为己有,便与洛伯展开争斗。洛伯敌不过河伯,节节败退,最后退到洛河的尽头,再往西就是山区,已无退路。这时河伯向洛伯发出最后通牒:要么死,要么献出宓妃。在此灾难当头,宓妃挺身而出,让河伯划船来迎亲。河伯听后大喜。可宓妃到了河伯的船上,趁人不备,纵向跳入洛河……当地人为纪念宓妃,便在这里建起了这座小庙。原来宓妃与这里竟有这样一段悲戚故事。

说到这两通“洛出书处”珍贵的石碑,汤建明说,符氏父子功不可没。早在1950年土改时,这附近的房屋分给了符少武的父亲符建林,其中就有这两通碑。符建林生活在洛出书处这块土地上,耳濡目染,对洛书有了一定了解,他深知这两通碑的价值所在,像爱护自己眼珠一样保护着这两通碑。1953年,有人想用这两通碑去建村里的桥,被符建林制止了,他说这是我的私有财产,不可以随便动用。两碑躲过一劫。1959年大跃进时,有人想把碑破碎烧石灰,符建林巧妙地与有关人员周旋说,这碑是砂石质地,不能烧石灰。再次躲过一劫。“文革”破四旧风声很紧,符家怕碑遭到破坏,把碑埋在柴草堆里,破四旧的人没有找到碑,悻悻而去。又躲过一劫。改革开放,政通人和,文物古迹得到重视,符家也不用再担心遭人破坏,便把碑拿出来,用石绵瓦搭了个小棚,四周建起了简易围墙,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修了这座门。

小街对面的墙上,有“中华洛书文化苑”规划示意图。当地政府计划投巨资建造这座文化苑。之所以要建成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苑,其核心内容就是洛书,而对这个文化景区起支撑作用的,就是符家保护的这两通碑。听到这里,我不由对符少武一家肃然起敬。

离开西长水村,汤建明把车开到洛河桥上,他向我讲述了洛出书的具体地点。原来洛出书处与河出图一样,出图之河并不是黄河,是黄河的支流图河,洛书也不是出于洛河,而是洛河的支流玄沪河上的龟窝。我想去龟窝看看,汤建明说,龟窝在山里,路很难走,加上下雨,现在去不了。他又说,他曾拍过龟窝的照片,答应把照片传给我。我回到哈尔滨不久,他就把照片传了过来。

洛河

洛出书处在洛河的支流玄泸河,当地人称“龟窝”

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则之”《河图》的圣人是伏羲,“则之”《洛书》的圣人有三说:一为前面提到的黄帝和仓颉,二为伏羲,三为大禹。持大禹说者居多。《汉书·五行志》载:“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在河南省洛宁、卢氏一带,有许多大禹治水的遗迹。《尚书·禹贡》载:“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湹,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熊耳山就在今洛宁、卢氏一带。因大禹在洛水支流玄沪水见到神龟负书,所以早在宋代就曾建庙纪念。明《河南通志·古迹》载:“禹王庙:在永宁县西长水镇。禹治水成功,洛龟呈瑞,故立庙祀焉。”因此洛宁被称为“《洛书》赐禹之地”。

《洛书》跟《河图》一样,也是由黑白两种圆点组成,白代表阳,黑代表阴。它用9个数字,排列组合为一个正方形,其上下左右交叉安排,错综分布,大数小数调配适当,巧妙地把天与地、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涵盖其中,把抽象的数字与宇宙万物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把数的运动与宇宙万物的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天地生成、宇宙存在和物质运动规律的根本认识。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孔子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孔子34岁那年入周问礼,在周朝王宫里曾看到过《河图》与《洛书》,并因此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到了晚年,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把这段话放在了“西狩获麟”之后,并作了一些改动,将“凤鸟不至”删去,加进了“河不出书”一句。原文如下:“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钮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司马迁之所以作这样的改动,他应该是有依据的。

离开长水河,往洛宁县城走的时候,天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回到县城,汤建明领我去看了一处留有许多“文革”标语的旧房子,然后又看了一眼洛宁文庙。文庙在洛宁县第二实验中学院里。汤建明曾在这个学校当过老师,学校里的许多人他都熟。

当年城关公社墙的文革遗迹

文庙在学校的后部。这座文庙很古老,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原有很大的一组建筑群,共三进院落,有照壁、大成坊、泮池、泮桥、戟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崇圣祠、名宦祠、明伦堂、乡贤祠等。而现在只剩下了戟门、大成殿和崇圣祠。棂星门已经经过维修,门及屋瓦都已换了新的,大成殿也已装修一新,门、窗、瓦等也都是新的,但殿内什么也没有。在大成殿的左前方有一处歇山式建筑,还没有维修,里面堆放着一些破烂桌椅,后来才知道是崇圣祠。崇圣祠是供奉叔梁纥以上孔子5代祖的地方,一般在大成殿之后,可这座崇圣祠为什么会在大成殿之前呢?这是有原因的。原来洛宁文庙最早建的是大成殿,殿后便是城墙,已经没有空间再建殿宇,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将崇圣祠建在了大成殿的前面,且建筑规格也高于大成殿。宋徽宗于崇宁三年(1104)下诏全国文庙建设大成殿时,洛宁文庙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建成了,采用的是悬山式风格,后来明清时期都曾重修过,但仍保留了最初的建筑样式。而崇圣祠则建于明代,按当时的要求,采用了歇山式这种高规格的建筑样式。与崇圣祠并列的,还有明伦堂,今已不存。洛宁文庙这种建筑格局,在我国文庙系统中是一个特例。

结束了在洛宁的行程,汤建明把我送到汽车站,顺手从包里拿出一本书送给我,我接过书一看,书名为《文化洛宁》,全是洛宁的文史资料。

与汤建明接触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给我了很深的印象,他有学识,有修养,对洛宁的历史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并且他知道我想看什么,需要什么,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同时他还是一位很有造诣的书法家、篆刻家,我还曾在我主办的《中国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他的一组作品。

2014年2月2日第一稿

2014年6月4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