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冰山模型:如何拉开与别人的差距

 碧海蓝天kx32di 2023-09-22

今天是2022年10月25日。

过去两周我得到一个启发:只有平庸的人,才总处于最佳状态。

什么意思?

一个人之所以处于最佳状态,是觉得他做什么事都很顺利,做什么事都很轻松拿手。

但当他开始享受这种所谓的最佳状态的时候,那么他就会停留在这个地方,并一直处于这种叫平庸的状态。

所以,当你感觉到自己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就说明自己正在流于平庸了。

图片

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你必须要想办法去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去经历痛苦,去感受焦虑。这样,你才会再往前走。

在变化的环境里,要为未来做准备,唯有让自己变得强大,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怎么才能变强大?

有的是学知识,知识,主要靠记。

以前这个知识我不知道,通过记住,现在知道了。

有的是练技能,技能,主要靠练。

通过记住还不行,知道玩滑板要掌握平衡,但不摔个几次是学不会的。

有的是靠态度,态度,主要靠习惯,靠养,靠心。

态度,需要靠感悟,在人生经历中被点醒,被触发。培养自己愿意学习的态度,认真学习磨练一两项技能,老老实实啃下一些硬的知识。

学进去了,别人拿不掉,抢不走,都是自己的。

为什么要拼命学习?

为了在头脑中抵达认知的高地。

我们都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是,你只有站在认知的高地上,才有选择的能力。

因为未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是认知的竞争。

提升的认知,也许现在用不上,但以后一定会用上的。看书的时候,觉得很难,就告诉自己,这是在锻炼精神肌肉,像在健身房一样,练完之后你会更加强壮。

如果有可能,也多见人。

人,是活的书,和厉害的人聊一个下午,有时胜过读一本书。

或者,会让你对读过的书、做过的事有更深的理解。

多看书,多见人,多做事。

然后拼命学习和积累自己。

这些积累,会在以后企业经营的决策中体现出来,会在你对事物的判断中展现出来。

因为人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范围以外的钱。

图片

如果你是一台学习机器,你也永远不会失去赚钱的选择。

01

冰山模型

过去两周启发分享完了,我们进入《颠覆式成长40讲》第六模块第五讲-冰山模型。

在职场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

如何快速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同一个团队里,谁值得相信?或者辨识领导的性格以及深层次的人格、动机、价值观,如何让自己融入团队节奏?亦或是了解客户是怎么样的人,如何和他们打成一片,快速拿下业务?

其实,你忽略了自己,自己才应该是去了解的那个人。

每个人必然有其才能所在,兴趣所在,但只有知道能力上限,知道自己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去选择适合的工作、团队和职业方向。

那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冰山模型。

图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用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模型-“冰山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为什么说能力在冰山中间呢?

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比如说沟通能力;有些能力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外人看出来,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

最后是冰山的底层,在那些连阳光都无法穿透的地方,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这些属性相对不容易识别,也不容易改变,但却决定了顶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一)知识:认知和经验。

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认知和经验。知识是分领域的,比如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知识、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等。

●(二)技能:掌握并能运用的某项专门技术。

如APP的开发、微信公众号的排版、公文写作水平、沟通技巧等。

对于知识和技能,我的理解就是“What”和“How”。

“What”:知识就是让我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属于描述性的。

“How”:技能就是让我们知道这个如何做,属于程序性的。

●(三)能力:区别于主要适用特定领域的硬性技能。

能力更多是指软性能力,比如沟通能力、结构化思维能力、商业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相比知识和技能更加隐形,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才能看得出。

●(四)价值观:判断事物的标准。

可以说是原则(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当面临重大选择时,你如何做决定。

比如遇到困难时,你会选择放弃还是拼搏;当公司目标冲突时,你的选择是逃避还是落实。如果我们的行动偏离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会感到不舒服。

这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

●(五)性格特质:个人的行为偏好。

例如,外向的人偏向专注于外在的人和事,倾向从外界获得能量;内向的人大多专注于自己的思想、想法和印象,倾向于从独处中获得能量。

理性的人运用理智和逻辑处理问题,感性的人大多依赖个人价值观和情绪来做决定。

不要把性格跟能力混淆,性格代表愿不愿意,能力代表能不能。

很多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其实是内向的人,但他们的沟通能力非常强。

●(六)动机:对于目标的自驱力和行动力。

让我们维持并促使我们朝向某个目标前进的内在作用,引起动机的条件是需求。

如果我们能够清楚自己的动机,就相当于掌握了控制自己的遥控器,人生的掌控感会更强。

麦克利兰的理论将动机分为成就动机、权利动机和亲和动机。

成就动机的人,喜欢挑战,喜欢看到成果;权利动机的人,希望对他人带来影响;亲和动机的人,希望维持更好的人际/团队关系。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冰山模型,给大家讲一个经典的故事:

小美和小帅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着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小美升职加薪,小帅却没有,于是小帅找老板理论。 

老板对他说:小帅,你现在帮我到集市上去看一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不一会儿,小帅从集市回来,向老板汇报: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老板问:有多少?

小帅不知道,于是赶紧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老板又问他:价格呢?

小帅说: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啊。

于是老板让小帅先坐下休息,并把小美叫来,让她去做同一件事。

小美回来,向老板汇报: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一定能赚钱。

此时老板转向了小帅,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小美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从执行力角度看,是小帅做事没有责任心;但通过冰山模型再深入地分析,他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他有两个方面不如小美:

一是知识、技能、能力不足,釆取低级思考方式,很多方面想不到。

二是价值观没有和店铺统一,动机不足,不愿多动脑筋深入思考。

伯特兰·罗素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观察我们身边不少看似勤奋的人,却混得不行,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低效勤奋者”。

“低效勤奋者”有两个特征:一是不愿深入思考,二是喜欢低级思考。

之所以不愿深入思考与釆取低级思考,是因为这些人不会深度思考,导致他们做事效率低,效能低,成长慢。

学渣与学霸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深度思考;普通员工与卓越员工之间的差别也在于深度思考;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差别更在于深度思考。

你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你能抵达的高度。

图片

02

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升级

深度思考,首先是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升级。

我们大多数人从学校开始,就习惯了被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计划推着走,到了工作单位后,是被上级的指令与监督驱使着行动。

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学习与被动思考。

釆取这种被动的学习与工作方式的人,按部就班,喜欢跟着别人的思维走。

既没有偷懒,也很忙碌,但又什么都做不好,做不到位,内心充满压力感。

而主动学习不是这样的。

我上学时注意到我们学校中的那些学霸,他们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节奏,以自学为主。

在他们眼里,学校的老师与统一的学习计划,只是他自己学习计划中一项辅助途径。我见过一位高中学霸,高一就学完了全部高中课程。

我年轻时刚参加工作,就很纳闷:

为什么我的上司文化程度不如我,但他批评我时,总能看到我看不到的问题,想出我想不到的办法?

有同事解释说,因为领导比我经验丰富,吃的盐比我吃的饭还多。于是,我决定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我强迫自己重视并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其次,在了解工作职责和部门目标的基础上,给自己制定了较高目标、专业能力系统化的学习计划与工作计划。

然后,自己找自己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在部门内外、行业内外进行广泛的学习与专注思考。

关键是我能够确保自己的业余时间更多用在学习与工作上。

这样一来,经过一段时间,我很快找到了感觉,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都能踩到点子上了。

在我负责的工作范围内,我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与见解,慢慢地能想在领导的前面,然后抓好执行落实,反馈结果。

《终身成长》一书中谈到两种思维: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图片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更在意他人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评价,会急于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担心自己被否定。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更关心自身能力的提高。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一般都有害怕失败、回避挑战、故步自封、追求完美的特点。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勇于挑战、坚韧刻苦的特点。

这两种思维模式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它们决定了我们如何想问题、如何做事情、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如何处理好与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比如,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崇尚精英主义,强调个人能力,不喜欢团队合作。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看重团队协作,并善于接受他人建议。

再比如,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很难走出失败的经历,总把失败原因归为外界的影响。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更会通过复盘来分析:这次没有做好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问题和不足,下一次如何改善。

03

从低成长区向高成长区升级

我们集团下面有很多的公司,疫情以来,不少公司业绩平平,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增长。而有一部分优秀的公司,其业绩经常大幅超出平均水平。

开始时,管理层分析,认为那些业绩一般的公司是因为宣传不够多,不够勤奋。

我后来调来财务统计数据,一番了解之后,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

那些业绩一般的公司,大多数人的工作量并不比优秀公司的团队少,有的还超过了优秀团队。

那他们业绩落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造成他们业绩差距的原因是在转化率上不够,那些业绩一般的公司:

是一直使用公司原有的经营体系,日复一日从上班机械地按照既定要求做到下班,并且形成工作习惯,乐此不疲。业绩没有突破,就抱怨疫情影响太大。

而优秀的公司:

一是充分利用好公司自身特点和资源,开动脑筋,每天对客户进行分析,然后区别对待,对可能性大的潜在客户群体多花时间并设计针对性强的产品体系。

二是在巩固好原有业务的情况下,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开拓新的业务渠道。

我认为影响一个人成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在于你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哪里,是选择低成长区还是选择高成长区。

图片

●(一)什么是【低成长区】?

一是指岗位上那些你熟悉与熟练的并长期重复进行的工作及工作习惯。

这种工作往往改进少,不能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绩效突破与提升。

二是指杂乱分散的工作范围,由于缺乏专注聚焦与深入也无法进步。

由于不少人都不愿意面对陌生的领域、需要投入新的努力、费脑力担风险的事情,所以宁愿呆在【低成长区】。

因此,【低成长区】成为了一种使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舒适区”,可怕的是,时间长了,只要稍微努力一丢丢,就感觉自己是在“拼命”。

不少将时间精力投入在这种【低成长区】的人们,虽然看起来在每天忙碌,每天都很勤奋努力,甚至自己感到充实而心满意足。

殊不知,由于进步缓慢,正逐渐被另一种每天都在【高成长区】高速成长的人远远甩开。

●(二)什么是【高成长区】?

包括:可以驱动职业发展与专业进步的新挑战;对原有工作的改进、积极学习新方法、不断解决新问题等行动。

从【低成长区】进入【高成长区】,是深度思考的进一步升级。

上述案例中那些业绩一般的公司,他们之所以落后,因为不舍舒适区,美化三观、主观过滤、客观妥协而滞留于【低成长区】。

而那些绩效优秀的团队都是选择在【高成长区】奋斗与学习的人。因此他们的能力不断提高,瓶颈不断突破,资源优势不断增强,绩效持续增长。

伟人曾说过:“无论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无论苦干、巧干,只要是能出成绩的员工都会受到众人的肯定。

组织重视的是你有多少“功”,而不是有多少“苦”。

图片

所以,你一开始就要想怎样把事情做成,聪明地工作而不仅仅是努力工作。别怕问题,你要相信办法永远要比问题多,没有条件,就想办法创造条件。

一个人永远要跟上组织的步伐,而组织永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记住,一定要前进,停就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出局。

最后的最后

成年人的学习,90%来自书本以外。

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的内容10%来自正式培训和教育,20%来自和他人的交流,70%来自工作岗位的实践。

但是,实践的积累不会必然带来能力的提升。

漫无目的地、机械地练习,很少看到练习中的问题,也就很少能进行改进。因此,日积月累反而成了低水平的重复。

想要超越低水平的重复,就需要自己去复盘。

图片

我们集团今年开展了复盘者行动,我们要求团队小事及时复盘,大事阶段性复盘,事后全面复盘。

本质上,是因为复盘可以考察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这也是选拔干部的重要参考标准:做任何事情,除了看结果好坏,也要看做事的人能否从中学到东西。 

如果能够从失败中找到原因和改善措施,这种失败值得宽容。

相反,如果成功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成功,这种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复盘者行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复盘他人,从别人的经历中汲取营养。

只有知道自己将在哪里摔倒,你才能知道避开哪些坑。

那如何做好一次高质量的复盘呢?

高质量复盘的三个标准:

❶能反观:很多人在参加一项培训之后会要求自己进行复盘,但他们更多所做的动作其实叫复习,把学到的东西再过一遍,看看老师讲了什么、做了什么练习或者最触动自己的是什么。

❷会反思:“能反观”之外,还要做到“会反思”。

根据史蒂芬·柯维的“观为得”模型,想法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也就是所谓的“观”决定“为”,“为”决定“得”。

反思就是从结果倒推,去看看我们当初到底都做了什么,有哪些行为,然后再去看我们所有行为背后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为什么有这些行为,原因是什么,背后的信念假设、思维模式是什么。

❸有反省:一般的复盘,最多到反思就截止了。实际上,更高层面的复盘,还要有反省。

反省是从事上回到心上,去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去除恶念、保持正念。

有了反省,自己反观、反思出来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你的固有模式才有可能被调整,你的“木马程序”才有可能被清除。

管理者,可以通过复盘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业务;个人,也能通过复盘思考自己的成长。

一个职业的人,对组织和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有清晰的认知和认真的思考,并且在每个维度上,都努力做得更好。

但不要和不职业的人讨论工作。

因为职业,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

图片

祝你能变得职业,有高成长的认知,也有好结果的落地。

关注万峰林智库,解决职场难题

END

作  者丨龙 飞

整  理丨邓澄宇  吴 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