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你是这样的孔子:长得够“残”才够神圣?

 大遗产 2023-09-28 发布于北京


下面这幅明人江环绘制的孔子像,

是不是和印象中那个孔子形象很不一样?

供图/FOTOE

每年的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纪念日。
其实,孔子的诞辰日期一直存在争议民国期间,以民间接受程度较高的谷梁传所记载的孔子诞辰日期为标准,即“农历八月二十七日”。近代推行西历,但西方主要历法有两部,即“儒略历”和“格里历”,分别推算为“孺略历公元前551年10月4日”和“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最终,民国政府选择了主流的“格里历”,并将当时的“教师节”定为9月28日(1985年开始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孔子诞辰日又被称为“中国的圣诞节”
那么,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到底长得怎么样?

长得够“残”才够神圣?

孔子成了神仙,就不再长得跟凡人一样。宋朝民间出现了“七陋”说,即孔子身上有异于常人的“七窍之陋”:眼睛露白,嘴巴露齿,鼻子露孔,两耳外翻,头顶凹陷,耳垂至肩,手长过膝。也许,长得越奇特,越容易让人心生敬畏吧。在宋朝的一本孔子家谱中,还曾描绘出孔子相貌的49处与众不同


01

成仙:孔子是“太极上真公”

在古代的史书记载中,帝王出生时,常常会出现“红光照室”“紫气充庭”之类的异象。这当然是为了制造神秘感,树立帝王的权威。
在东晋志怪小说集《拾遗记》中,孔夫子的出生过程也极为热闹。书中绘声绘色地说:那一夜,有两条苍龙从天而降,又有两位神女,抬着香露来为孔子的母亲颜氏沐浴。天帝亲自带领一支乐队,在产房里列队演奏。空中传来了一个神秘的声音:“上天感应到圣人即将出世,故以天乐来贺,以示此子异于凡人……”
对于孔子的诞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说得很清楚:颜氏女与鲁国大臣叔梁纥野合后生下了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异象,甚至还有点不光彩。那么,《拾遗记》为何要借用帝王的“套路”,如此长篇大论地编造孔子的出生神迹呢?
▲ 尼山位于山东曲阜。原名尼丘山,因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称为尼山。
这要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大儒士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了建立儒学的权威,官方便开始不遗余力地往儒家经典里添油加醋、制造神秘感。纬书随之兴起。
为了吹捧孔子,这些纬书可谓极尽胡编乱造之能事。比如,《史记》中,关于孔子外貌的描述只有一句话:孔子头顶中间是凹陷的,像两座小山丘。可是到了纬书《春秋演孔图》里,孔子变得奇形怪状:身长十尺,腰大十围,龟背虎掌,手垂过膝,眉毛分十二种色彩,眼睛里有六十四种纹理……总之,从头到脚,没有一处是正常的。

有学者认为,在汉朝人的想象中,孔子也加入了修仙求长生的队伍。摄影/一介

儒学变味了。孔子在世时“不语怪力乱神”,可是在他去世三百多年后,却被官方极力推到了神仙之流。对此,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得透彻:经,是孔子的“圣训”,而“纬”,是一种巧妙的“神教”,旨在将严肃的孔子,转变成老百姓最能接受的形象,并使人们无条件地尊崇。 

02

成神:孔子是“通天教主”


对于孔子来说,成仙虽好,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民间百姓的文化素养不高,他们认识的只是仙谱里的孔子,而不是儒家经典里的孔子因此,在百姓看来,孔子就是一个神通广大、能斩妖除魔的神仙,和太上老君、西王母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就有二十多条和孔子有关的神怪故事。志怪小说,本就是一种以想象力著称的文学体裁,因此,孔子的神性被进一步夸大了。在这些小说故事中,孔子的“神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识世间万物。

▲ 孔子的“圣诞”奇迹。摄影/一介

孔子还有一个更大的本事,是预知未来。近能预测到弟子的小心思,远能预言几百年后的历史大事。其中,最离奇的是南朝志怪集《异苑》中的一个故事: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派人把孔子的坟墓给掘了。坟墓的内壁上,赫然写着一段古文,大意是:秦始皇,太猖狂,拆我的房,占我的床,喝我的酒,吃我的粮,行至沙丘,你必灭亡。
秦始皇看了,又恼又怕。当时他正在巡游全国,得知下一站即将到达沙丘,便命令车队绕路而行。秦始皇心想,这下应该安全了吧,谁知路上遇到了一群小孩子,挡在路中间旁若无人地玩沙子。秦始皇问道:“你们在堆什么?”孩子们答:“沙丘。”秦始皇顿时觉得天旋地转,没过几天就暴毙身亡了。

▲ 沙丘平台遗址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古代帝王避之唯恐不及的“困龙之地”。

当然,《搜神记》《异苑》都只是小说,而在儒家看来,小说是上不了台面的“末技”。但六朝的志怪小说,多是来自街谈巷议的民间传说,客观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想。
也许,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中,人们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因此更多地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神灵。“半路出家”的神仙孔子,也随之成了人们的求告对象。用著名史学家朱维铮先生的话说,此时的孔子,已经从儒家的贤哲、导师,彻底转型成了法力无边的“通天教主”。

03

成佛:孔子是“儒童菩萨”


值得注意的是,六朝志怪虽然充满了怪诞,却与经学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东晋《拾遗记》中描写的孔子出生时的神异故事,就是取材于汉朝的纬书。南梁时期的《小说》,则是直接取材于儒家经典《论语》。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颜渊、子路在大门口闲坐,忽然来了一个长相恐怖的鬼魅,要求见孔子。子路当场吓得目瞪口呆,颜渊则镇定自若地拔剑向前,一刀将鬼魅斩成两段,原来是一条蛇精所变。孔子知道后,感叹道:“这就叫勇者不惧、知者不惑啊!”
可以说,六朝志怪中的部分内容,是汉朝纬书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变得更加通俗化。问题是,这些小说的编撰者,无不是当时的饱学之士,他们为何要刻意将儒家教义转化成通俗的小故事呢?

孔子的神化,伴随的是儒学向儒教的转变。供图/图虫创意

这有可能是受到了佛教的启发。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十分兴盛,译经、注经大量出现,但内容晦涩难懂。为了让不识字的信众理解教义,僧人们开始用“唱导”的方式讲经传教,其中往往会穿插一些通俗的故事配合讲解。久而久之,本为辅助的故事变成了主体,这种通俗的佛教文学样式,就是“经变”。
这么一看,六朝志怪和佛教经变的“套路”可谓如出一辙。除此之外,当时的佛教徒还大力营建寺庙、开凿佛像,并将“经变”故事绘成精彩绝伦的壁画,供信众们参观。儒家也就有样学样,据北魏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曾亲自下令修建孔子庙,并在其中树立了孔子雕像,旁边还站着两名弟子。这是已知最早的关于孔子雕像的记载,而这种一师二徒的组合,也和佛教造像里最常见的一佛二菩萨没什么两样。
吴道子绘孔子像石碑
此外,儒家也产生了“经变画”。自六朝以后,历代画师不断地将《拾遗记》等志怪小说里的孔子神迹故事,绘成壁画、册页,称为《孔子圣迹图》。它们形成了一组介绍孔子生平的连环画,即便是不识字的民众也能看懂。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孔子的偶像崇拜,实是源于佛教。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当时出现的一些佛教伪经中,孔子直接被封成了菩萨。 

04

终成套路:彻底世俗化的孔子


到了唐朝以后,关于孔子的志怪小说仍旧层出不穷,但大体上延续了六朝志怪里的套路,继续将孔子塑造成一尊全知全能的大神。到孔庙里求子、求雨的人流依旧络绎不绝,不过这时,孔子掌管的领域又增加了一个——科举。
唐朝是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的时代,读书、考科举成了无数人改变命运的途径。要说满天神仙中学问最大的一个,那就非孔子莫属了。所以,人们纷纷开始拜孔子,以求学问长进、科场得中。
 北京孔庙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为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供图图虫创意

志怪小说就更玄乎了。

五代时期的志怪集《稽神录》中说,泉州文庙里种着一棵皂荚树,因在孔子身边生长多年,竟也有了预言科举成绩的神异功能。每当树上长出一颗皂荚,泉州当年就会有一人进士及第,从不出错。有一年,树上长出了一颗半皂荚,这下人们都看不懂了。结果,当年州人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隶则考中了明经科,没考中进士科。数年后,黄仁隶再次参加科举,终于考中了进士,与此同时,泉州文庙里的半颗皂荚也长成了全荚。

▲ 《圣贤像赞》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相比六朝志怪,唐宋志怪里的孔子变得更加世俗化了。六朝志怪里的孔子虽然已经成了神仙,却还保留着一名智者的形象。到了唐宋志怪里,孔子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司命之神,高高在上地遥控着凡人的命运。

最过分的是,孔子还开始倚仗神力,极力维护自己的香火。南宋志怪集《夷坚志》中有一个“界田义学”的故事: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李侍郎退休后,在家乡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孔子庙,里面的孔子像雕刻得栩栩如生,舌头以名贵的沉香木雕成。可惜,李家的子孙不肖,非但不能继承家学,还拆掉了孔庙,在原址上盖起了新宅。孔子像上的沉香木舌头,也被人趁乱偷走了。

▲ 孔子像,佚名。

此后的一天,新宅的主人李有烈突然得了暴疾,李家人请遍了名医、拜遍了神佛也丝毫没有好转。闹了一个多月后,一位容貌高古、头戴冕旒的老神仙现身说:“我乃孔子,自从李侍郎过世后,你们这些不肖子孙拆庙毁像,着实可恨。今天我略施薄惩,若你们能重修孔庙,我就既往不咎。”李家人吓得连连应承,李有烈的病登时就痊愈了。
至此,孔子这个“小心眼”的神仙,和真实历史上的那个光明磊落、智勇双全的孔子形象,已经完全是判若霄壤汉朝的纬书和六朝志怪将孔子世俗化的努力,可以说在一千多年后取得了彻底的成功。

可这真的是成功吗?

用历史学家刘泽华先生的话说,

即便人人都开始敬畏孔子,将儒教尊为国教,

但这样的孔子也是在走向僵化和衰落,

变得和雷公、龙王这些民间俗神越来越没有差别。

这真的是六朝志怪的作者们的初衷吗?

网传高科技复原的孔子像(仅供参考)

也许,只能说有一得必有一失。其实,除了“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还说过一句:“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意思是鬼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刻刻都在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大有裨益,只要不陷入迷信就好。由此看来,不论志怪小说怎么编排孔子,至少他本人看待神怪之说还是非常理性的。



来源:

《中华遗产》2021年05期《孔子封神记》

撰文/梁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