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思考】听课后的思考,一次“冲动”的体验!

 昵称83478162 2023-10-02 发布于上海




2020.10.02

这是刘老师的数学日记推送的第498篇文章
  

    最近一周,一直在听课学习。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值得思考和反思的地方。在课堂中能看到不同老师的风格及优点,也能引起听课者的共鸣。

   因为一些课之间互相有联系,而听课后的思考也需要再次实践去加以感悟。因为听课的人说起来总简单,如果自己去试一试,才会更有说服力。今天再看看三年级的一个案例。

这是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例2,呈现的是竖式计算。其实在上这节课之前,多数学生都已经会自己摆竖式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了。

前一节课刚刚学过42×3的分拆,那这节课还要关注哪些?

  1. 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一直以来是计算教学的2个核心目标。那何为算理,何为算法?

算理是指计算的理论依据,就是计算的道理,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是计算的方法,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算法解决“怎样算”的问题。

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而算法是人为规定的;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算理为计算正确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计算的合理性与正确性。算法是算理的提炼概括,为计算提供规范的操作方法。算理往往隐性,而算法显性,两者辩证相依,不可或缺。

42×3的算理要让学生理解清楚。并在讲解竖式计算的过程中与横式中的式子进行联系,而不是只关注竖式计算,而忘记将两者再统一。

通过观察学生对竖式计算的理解,较多地只关注其计算方法,2×3得6,3乘4得12。这些知识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在各种场合都或多或少接触过。但过多只关注简版的竖式计算,对于算理的理解就不会透彻。

这里小丁丁的竖式计算方法需要学生说一说,这里6、120和126都是怎么来的。虚线后面的算式解释其过程,也是考查算理的一部分。这里的过程和横式计算中的步骤的联系应该要引导学生观察、理解。

2.  42×3的竖式计算该如何摆?除了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自己呈现外,可否让孩子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自己尝试去摆一下。

学生应该会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学生已经学过42+3;42-3也知道竖式计算的摆法。所以学生会自动把42×3的竖式摆好,也能理解一般把位数多的因数放在上面的解释。并且自己就知道相同数位要对齐的道理。

那该如何计算呢?从个位算起也是在加减法中已经有的经验。在横式中可以先写3×2=6,也可以先写3×40=120;那在竖式中是不是也可以先算3乘4,再写3乘2呢。

3.  42×3的竖式从“复杂”到“简单”,也需要一个过程。

42×3;先算3×2得6,这个6为什么可以直接写在个位。正是因为3乘十位上的数结果个位都有“0”,所以加上之后个位不变。

42×3;再算“4”×3得12,这个12为什么写在6的前面。这里的4是在十位,代表4个十,所以结果是12个十。这样2就写在十位,1写在个位。

4.对比“复杂”的竖式和“简便”的竖式,减的过程在哪里,为什么可以这样简。其实只是把“写”的过程简化,其实本质上并没有变,“写”的过程记在脑中,说在嘴里。

这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第一行无需学生摆竖式;第二行需要学生自己摆竖式。这里还是要关注和提醒学生摆竖式数位对齐的问题,数字尽量不要挤在一起。这个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而且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积可以是两位数或三位数。只要是不进位,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节课结束后,学生都可以类比完成。

这是书本中的例2,也是连续听到的第2节课,和上面的例1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通过听完新教师的课和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听课后有一点新想法。为了更好地示范和研讨,也立即在另一个班进行同课异构。虽然是个不成熟且“冲动”的想法,但“心动不如行动”的实践还是有意义的。

1.这是一节新课,复习引入环节应该还是需要的。于是先简单复习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也为后续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

2.出示例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计算23×4=?学生有前面经验,都可以说到横式分拆和竖式计算。

虽然书本中并未出现横式,但还是应让学生简单的说一说。横式的分拆学生都能完整说出过程,也有助于算理的理解。

那23×4的竖式该如何去思考?这里有两种思路:

(1)学生自己去摆竖式解决。大多数学生都选择简单版的竖式计算,部分学生由于自学或提前学习,都知道3乘4得12,写2进1。

但也有部分学生出现答案是812、82等错误情况。

也有同学虽然知道简便的方法;但并不了解算理,这里的92是如何得到的。

其实学生的生成资源是个很好的反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判断哪些是错误的,在讨论、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去思考这样摆竖式的道理。借助横式和“复杂”的竖式,这题的答案为什么是92。

(2)第二节课就在引导学生说出横式计算后,要求学生写一写23×4的“复杂”竖式。当然学生可以借助黑板中之前复习的不进位竖式。

从结果来看,由于受之前学习的影响,部分同学是知道23×4的算理过程,还有不少同学仍然在写“简便”竖式,只是记住算法。

可见,一些提前在家或辅导机构中的“学习”,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算。

3.23×4的竖式计算,如何摆竖式、从低位算起学生都能自主迁移完成。通过观察“复杂”版的竖式,发现今天学习的算理过程和前一天的例1是相似的。

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今天学习的例2和昨天学习例1的不同之处。这也是听完课后“冲动”想去一试的原因,因为听课的过程发现这方面老师引导的较少。

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写这个竖式的困难,学生会说这个4×3得12,这里的1写在哪里。例1中就没有遇到这个问题。

所以在写完“复杂”版的竖式后,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写个简单的竖式。

第1种,学生把这个“0”去掉,因为“8”在十位,这个0可以省略。但显然还不够简便,学生的难处在3乘4等于12,1和2都不能不要,这是真实的思考。

第2种,直接写出92,如最左边的算式。这样就把“复杂”版的过程都剪掉,剩下最终答案。

这里的2从哪来,为什么可以直接写。学生有前学习经验,3×4得12,这个2应写在个位;而80的个位一直是0,合在一起还是2。(书本中2也是红色标注)

那9又从哪来,80加10等于90,写在十位。

第3种,就是书本的方法。也是直接写得92。但3×4得12,写2进1,并把这个1写在十位,用小一点的字标记在旁边。这里十位的9就是8加1得来,看的清楚,不容易漏掉。

在这种自己想办法简化的过程中,理解算理,也在强化算法。

4.23×4的竖式解决完。应该给一些题目进行巩固。于是出示17×5;17×4,请学生自主摆竖式完成。

并引导学生发现进位的不一样,有时进1、有时进2、有时进3.学生能够从中归纳出“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5.引导学生去发现今天竖式计算与例1的最大不同,就是有进位。竖式中的“小数字”就是进位。于是补齐板书,进而发现今天的学习和昨天学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这节课其实有好几处引导学生去观察、对比和思考。

(1)不管进位和不进位,其横式计算分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进而可以推广到二次进位和之后的多位数之间的乘法。

(2)不管是例1还是例2,横式分拆和竖式之间都有联系,也就是算理是一样的。另外,都是横式、竖式(复杂)和竖式(简便)的过程。

(3)对比发现竖式的不同,进而发现进位,也发现结果中的不同。21×4=84;23×4=92;都是4和2相乘,最终结果不一样的原因就很清楚。另外也引导学生发现先拿4和十位2相乘不好计算的问题。一般情况都是从低位算起,是有道理的。

(4)通过比较学生自己“简写”的过程,发现这样看似“规定”的算法,也是有理有据的。有算理作为依据,可以用这样的算法简便计算。

(5)例1、例2不断深入的学习,这些经验都可以迁移到例3的学习。

算理的理解,显然不能仅仅是一次操作学具,或者仅仅一次直观图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新授课的“一次性”行为不可取,既需要课堂中借助实物、直观图示进行解释,也需要语言进行表达,还需要后续相应考查过程练习的跟进。
理解算理到总结算法是学生学习体验不断深入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充实、完善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算法的得出不能简单的“告诉”,也不能一句“规定”就加以解释。应该引导学生经历实在的“感悟”,发现其合理性,完成理解算理与构建算法的转换。
当然,学生理解算理后,也无需纠缠于算理,可引导学生在算理、算法与计算技能这三者间提升熟练生巧能力。
三连一下,看完文章记得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