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而第一 第十五、十六章

 晴扬 2023-10-04 发布于上海

黛山雨后局部(近现代 张大干)
第十五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第二次出现了,而且是子贡在问孔子。前面都是表述一下,只有一个提问是问子贡的,子禽问于子贡。
问孔子的这是第一次,而且是好问题,子贡提出来的。
①.“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贫而无谄”意味着什么?学生回答:“安贫乐道”。这句话对了一半,这是“安贫”,还没有“乐道”。
“贫而无谄”就是他觉得贫困是自足的,他不需要改变这个状态。这个人心性很清高,穷就穷好了,就这样,我不需要讨好谁。
“富而无骄”,“骄”就是“满”,它恰恰和自足是反过来的,他富,但是他没有自满。
②.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这样好不好?孔子说可以,不错,但还不是最好的。
“贫而乐”这个“乐”才是乐道。“贫而无谄”仅仅是知足,他就是说,穷很好穷很好。但是在“穷”之中觉得好的不是穷本身,而是“道”。是儒学最后给你带来的这样一种充实快乐的境地,这个本身才是最好的。
如果不学的话,仅仅是“贫而无谄”是没办法“乐道”的。
“富而好礼”是因为他不自满,他想摆脱仅仅是有财满的这么一个状态。那么差什么呢?就得学啊,学什么呢?就是学"礼”。
这里讲的什么呢?
就是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两种人素质已经非常好了,良才美质啊。但是仅仅是良才美质还是不行,在儒学看来还得加以学习,加以磨练才能到儒学肯定的这样一个境地。

③.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治玉,治象牙,这些都是好东西,好材料。好的材料要加以切磋琢磨才能成器。

子贡就说,唉呀《诗经》上说的就是这个。孔子听了非常高兴。

④.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第一,这个讲的他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好,他会联想而且是正确的。类推,孔子后面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了桌子的一个角,你不会想到其他三个角,你就没法教了。

子贡就是能想到三个角,但是子贡说颜子能想到十个角,我举一知三,他举一知十,这个就是告诸往而知来者。

第二,他善于学习,学到的就是学习本身的道理。就是讲学习为什么重要?因为这一篇整个都是在讲“学”的问题,儒家这个“学”的问题。

所以就是美质良才也得加以学习。

“美质良才”包括我们前面十二、十三章说的:“和”、“信”、恭“。这个朴素的德性,是那个时候民风还是比较淳朴,它还是存在的。

不像我们今天,实际上都是粪土顽石之士。还不学习,还是觉得自己了不起,已经成性了。

孔子有句话就是针对这些人讲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那么固执,不要那么执着我戒不放。良才美质都要学,不要说粪土顽石之士了。

第十六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一章非常像顺着第一章讲的,把它放在第一章的第四句话就可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什么要放到最后呢?

这样首尾就贯通起来了,“人之不己知”,这是“命”的问题,没人了解我,这是命的问题,我改变不了什么。

“患不知人也”这是我的问题,我通过学习能把这个给改掉。

君子求其在我,故不患人之不己知。非孔子,则不知尧舜之当祖述。非孟子,则不知孔子之圣,为生民以来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贵,而我之不知人所以为可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