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自我保护脉诀

 庆萌堂 2023-10-10 发布于安徽
​本人面对有一定中医基础者,初学者请绕道。

古时中医,以扶贫济困、救死扶伤为己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不乏有人三观不正而对中医行挖坑、迫害之实。然三观不正的人又不会是明标在他们头脸上的,所以,站在医者的立场,认病辨证准确固然是本份,而能自保更为重要。

所谓自保,就是自我保护,不误跳陷阱。我想,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主观上,要认识医疗的局限性,不贪慕虚名——我想,关于这点,勿庸多言。

二是客观上,要认准眼下该案要不要接诊。关于这点,能预判疾病转归,尤以死证之判别更是关键。那么,如何判别死证呢?我认为,脉诊是要点。

关于“死脉”、“死证”,方书记载有很多,今仅列代表性的著作《脉理合参》、《伤寒论》、《黄帝内经》中诸条,以供大家学习。

敝人建议,作为中医执业者,虽临床鲜见该类脉证但务必熟记于心,所谓有备无患耳,此中利害,自也是勿庸多言。

《脉理合参》中关于“死脉”“死证”的记载

1、“沸釜,如釜中水,火燃而沸,有出无入,阴阳气绝也。又名涌泉,如泉之涌出而不返也”——按敝人倡议之“脉六项”,应是脉形、脉幅的明显改变。

2. “弹石,脉在筋骨间,劈劈然而至,如石之弹指,肾绝也”——脉速、脉力的明显改变

3. “雀啄,连来三五下而歇,歇而再至,且锐且坚,如雀啄食,脾绝也”——脉律、脉力的明显改变。

4. “屋漏,良久一至,如屋漏滴水之状,胃绝也”——脉幅、脉律的明显改变。

5. “解索,散乱如解绳索,精血绝也”——脉形、脉力的明显改变。

6. “鱼翔,浮时忽一沉,如鱼浮水面忽然沉没,命绝也”——脉位、脉律的明显改变。

7. “虾游,沉时忽浮,如虾之游,静中忽一跃,神魂绝也”——脉位、脉律的明显改变。

8. “燃薪,脉如火燃薪,洪大之极,心精夺也”——脉幅、脉力、脉律的明显改变。

9. “散叶,如散落之叶,肝气大虚也”——脉形、脉速、脉律的明显改变。

10. “偃刀,浮之小急,如刀口,按之坚大急,如刀背,寒热独并于肾也。又名循刃,如循锋刃之芒也”——脉位、脉幅的明显改变。

11. “省客,来如省问之客,旋复去也,是肾气不足也”——脉速、脉律的明显改变。

12. “横格,如木之横格于指下,胆气不足也”——脉形、脉力的明显改变。

13. “悬痈,如悬赘之痈,左右弹而根移,十二俞子不足也”——脉形、脉力的明显改变。

14. “如丸,滑不在手,按之不可得,大肠气不足也”——脉形、脉力的明显改变。

15. “弦缕,如弦之急,如缕之细,胞精不足也”——脉形、脉幅、脉力的明显改变。

16. “颓土,按之即不得见,如颓土之状,肌气不足也”——脉形、脉力、脉速的明显改变。

17. “交漆,左右旁至,如绞漆之下,袅袅然而交也”——脉形、脉幅的明显改变。

18. “如舂,极洪极实,如杵之舂”——脉力、脉律的明显改变。

19. “霹雳,静时忽鼓数下而去,如霹雳之轰空也”——脉速、脉力的明显改变。

五藏死脉

1. “肝死者,急益劲如张新弓弦”。

2. “心死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

3. “脾死者,锐坚如鸟之喙,如鸡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

4. “肺死者,如物之浮,如风吹毛”。

5. “肾死者,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

“凡死脉,皆失和缓均匀之象”。

“察九候”,审脉之“七诊”:“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寒(尺部或寻之得沉微迟涩)、独热(寸部或举之得洪实滑数)、独陷下(沉伏不起)者皆病”。——什么意思?凡脉有此七诊,必有残贼,焉能不病?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从者,顺也,顺四时之令、五藏之常,及与病症为顺也,既得顺脉,虽独脉亦不至死”。

“形气相得者生”。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出自《素问.三部九侯论》。

“叁伍不调者病”。

“上下左右之脉相失不可数(八九至之疾)者死”。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出自巜素问.三部九候论》。

“中部之候相减(无胃气)者死”。

《伤寒论》中关于“死证”的记载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发汗多,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少阴并于太阴。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厥阴并于太阴。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少阴太阴合病,呼吸衰竭。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少阴速并于厥阴、太阴。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彻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68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厥利并见是危证。

369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脉实证虚,脉证不符,为邪实,泻实则正益虚,故不治,主死。

《黄帝内经》中关于“死证”的记载

1、两种“五逆”的见证——《灵枢.玉版篇》

①“诸病皆有顺逆,可得闻乎?曰:腹胀,身热,脉大,是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血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②“其腹大,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飱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

2. 十二经脉气绝的证候——《素问.诊要经终篇》

“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上述所载,乃古人经验实录(或不全)。古人站在哲学高度解释生命,看似玄空,今人之“科学”往往难以接受,然而,却是最朴素的,其关于“死脉”、“死证”的事实记录不容我们不接受,所以,科学地解释这些“不科学“是现在及未来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之一。

作为执业中医,掌握了这些“死脉”的临床体验、“死证”的临证辨别,只要主观上不犯错,就能规避医疗风险,至少,通过“死脉”可拒诊“死证”,不会直接上升至“医疗事故”,这就是医者的自我保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