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完整表述了外感病治疗体系,即六经辨证体系。并且在临床取得极好的疗效,仲景因此得奉“医圣”。 关于“六经”,历代医家有很多争议。 明六经,必先知五运六气。 先天之气,存于自然“风,寒,湿,燥,热,火”。 感应于人,则生三阴三阳。 此即《素问》:天有六气,人以六经上奉之。 天人交感,则: 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 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 上,以天之六气为本, 下,以人之六经为标。 标本之间,为中气。 因六经之表里相通, 彼此互见中见之气。 此即 《素问·六微旨大论》: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可见: 六经与天之六气 息息相关。 六经,即天之六气,在人身之一段。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 “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 本为病,即天之六气变化相移。此六淫。 标为病,即人之六经盈亏不定。此虚实。 举例: 太阴病。 太阴之本,为天之湿气。湿太盛,感太阴,则出现:下利、腹满等湿盛之证。 中见阳明(表里)燥金之呕吐。 再如, 少阴病。 少阴之本,为天之热气。热太过,感少阴, 则出现:口渴,心烦不得卧,等证。 此为少阴本病。 少阴之标,为少阴经,为阴,为寒。 少阴标病:身冷,下利清谷,恶寒无热。 此为少阴标病。 余类推。 六淫感人,每因人之禀赋不同, 而从本化,标化, 得病之况不一。 治疗原则: 生于本者,求之于本。 生于标者,求之于标。 生于中气者,求之于中气。 生于标本者,标本兼施。 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之: “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 《黄帝内经》 历经夏商周秦,至汉代重新辑集。 五运六气 阴阳六经 正是张仲景之《伤寒论》 深得其旨。 后人无知, 欲割裂源流, 如习书之人不知颜柳欧褚皆出于钟王, 一源数岐 矣! 含生 23.10.10 大明路 ![]() |
|
来自: 新用户20304905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