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一篇 经脉别论

 昵称君子不器 2023-10-13 发布于贵州

第二十一篇  经脉别论

帝问,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黄帝问道,人的居所与活动状,还有勇敢怯懦是否会影响到脉呢?

歧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pū】,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歧伯回答道,举凡人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只要有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像夜间行房事,其喘息是出于肾脏,若行之过度,则易导致病邪入肺。人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则来自于肝,此时易使病邪入脾。常易受惊恐之人,其喘息出于肺,此时病邪极易入心而影响心臓。人过水时跌倒水中因而喘息,则此出于肾与骨。处于以上状况时,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了。相反于胆小之人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所以诊病之法须视人之胆大或胆小,从骨肉皮肤的状况即可察知病人属何种人,此法为诊断之要法。凡人于饱食时,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胃之津液。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之液。人持重物远行,所出之汗是由肾脏而出的。人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是来自肝脏之津液。人因运动或过于劳累,其所生之汗是来自脾脏之津液。接着我们来看,经脉别论是《黄帝内经》

第二十一篇,这一篇讲的跟前面不一样,这一篇讲的,你一个人的情志,如果一个人居住的动静勇怯,胆子很大,胆子很小,那这种脉会不会改变呢?会不会生病呢?会不会影响到脉呢?当然会呀。岐伯说,讲人的个性,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会惊恐,发怒皆是改变。

所以,一个人不要惊、不要恐,不要发怒,不要随便的乱动乱静,都不好,变化太大都不好。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我翻译的时候比较含蓄一点,咱们行房也是夜行,晚上的动作。那小偷呢。真的我们在讲的时候是小偷嘛,晚上是夜行人嘛。晚上,夜行很紧张呀,偷东西很紧张就喘,出于肾。那淫气病肺,这个时候就会伤到肺气。有所堕恐,从高处坠下来,或者是受到恐吓,或者是吓到、怕到了,喘,会发生的气喘,这个喘出于肝脏,肝脏受伤的话就会害到脾脏,因为木克土嘛。

那如果有所惊恐,又随时很害怕,随时一个动静、窗户动一下就吓得在那边气喘,那这个喘出于肺,肺气受伤。那肺气一离开,精神一离开这个肺的时候就会伤到心脏,因为心脏会赌气,一离开肺就虚掉了,那个火就会补位,就会伤到心气。本来心脏好好的,被你这么一吓,被影响了,因为火克金。那有的人呢,被水淹到了,或者是摔倒了,瞬间摔倒了,这也是喘出于肾与骨,这种呢,不管你是因为惊恐,还是因为意外发生,掉在水里边去,从高处坠下,突然摔倒,发生这个事情的时候,后面讲了,勇者气行,自己跑了。

所以,胆子要大,胆识也要大,不要怕,有什么好怕的,勇者气行就好了。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本身天生就胆小的呢?就会着,就是受病了。比如说有一个人本来身体就很好,有一天他家里突然进了一个小偷,他就从那天开始生病,这就是胆小鬼了,胆小的人嘛。有的人进了小偷,去追呀什么,他这个人胆子就比较大。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说,开心无惧,不要怕!西医看到我会怕哦,我们那边西医看到我不敢惹我哦,敢惹我?怕,因为他生病怎么办?要死呀,要找我。那一定要勇,不要怕。所以诊病之道,要看这个人胆大胆小,一定要看他的胆大胆小。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一般来说,胆大的人呢,骨肉比较粗壮,皮肤也比较坚实。胆小的人就比较脆弱,皮比较软,肉比较软。

一个人呢,吃饭以后吃饱了汗出于胃,我们吃饭的时候流汗,那个汗是从胃来的,把胃改成小肠是不是就通了?饮水入胃,喝水、流汗,那是胃——心下。饮食饱食入胃,就是进入肠子,汗出于小肠,小肠的汗就是大肠化升,到肺里面去。如果人受惊,受了惊吓,精神丧失的时候,惊吓冒出来的冷汗,那个冷汗是出自于心脏。

所以,同样的汗它发在不一样的原因。持重远行,杠重物在那边跑,以前的樵夫抬东西呀,怎么样的,汗出于肾,因为你持重。那疾走恐惧,有人要杀你,你在那边跑,又担心呀,那时候流汗出来,那就是发自于肝。所以呢,这里就可以提到,胆叫中正之官,胆要大的,你要好胆量就从这里出来,胆气很旺的人不惧,不惧。所以,我们要让一个人无惧,就要温胆,让他的胆好一点,他就会比较不怕。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比如说我们的艺妓、歌妓,跳舞、唱歌的,还有在工作的工人,那跟你举物,杠着重物走不一样。杠着重物走,因为我们这是肩膀有大舒穴,骨会穴,脚有绝骨穴,后面腿肚上面有承山穴,这几个能出力,所以你能杠重物走,因为肾主骨嘛。你如果是劳力,我是农人,或者是工人在那边锄田,禾田,锄地呀,这种动作就是摇体劳苦。还有歌妓跳舞,那个国剧的翻滚身体,太过度动了,都会汗出于脾。所以,各种不同的动作,流下的汗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你看中医可以分那么细,西医就说汗就是汗嘛,他不会想到那边多,水嘛,有什么了不起,不一样哦。

第一节气血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因此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人之所病乃起因于过于耗损内脏之津液,这是常见之状况。常人饮食入胃肠磨碎消化后,把营养精华(中医名之阴津)贯送到肝脏,再由肝把营养分散到筋去滋养。同时饮食入胃,其产生之血则输送给心脏,心臓得此动能再傳出使全身血脉得以流畅。脉气顺延血脉而行,而阳气会再聚于肺中,肺气通于全身百脉,再由此而贯输阳热之气到皮毛中。由于心与肺合力生出之精气会聚集在气之会膻中位。膻中所聚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臓之中,使其有动能,可依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而各显出不同之常脉,以此作标准即可知人之正常与否,其会出现在寸口之脉位,由此可察知患者之有无胃气,以决定死生。人饮水入胃,遇胃热化气则进入脾土之臓,脾之功能在区分清净之气上输入肺,供应人体正常的水份需要,脾又能通调水道,使不同之水从三焦油网系统渗入肾臓,再汇集于膀胱而出体外,如此水之精气四散全身,均匀谐和的运行,符合于四季不同变化,维持一定的水份,配合日月阴阳的纪律,随时保持常态。

185页,接上一段,春秋冬夏,四时的阴阳呢,生病起于过用,人会生病,什么病?就是这里了。你用它太过,你不用它又不行,比如说两个腿,膝盖,这是我们要走路用的,你每天在那边跑,用它太过,会生病。此为常也,我们要用,但是不能过用。食气入胃善进于肝,你把胃改成小肠,食气入小肠。善精于肝,淫气于筋。因为肝主筋。那如果食气入小肠,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浊气就是血气,看到是深色的,血气,吃东西吃到小肠里面去以后,小肠里面化成食物,食物再化生成血,血再回到心里面去,这个心血就会照顾全身的血脉。这个时候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那这一段呢,用简单的方式来讲,我们人呢,气跟血是相辅相成的,血是来自饮食进入小肠,消化以后变成血,进入到心脏。我们有气,气也是来自于饮水,也是跟食物有关系,但是是来自饮水,还有来自我们平常的食物的精华。进入肺部的都是气,进入心脏的都是血。那也就是说,因为这两个关系。所以,我们人身上到处都有血脉,血会到我们身上所有的地方。肺呢?像皮毛像华盖,气把全身包住。所以,气和血,就是我们的心和肺两个都是阳在上。我们可以利用心和肺,利用胸阳来决定、判定一个人的生死。

饮入于胃,这个就是喝水了,喝水跑到胃里面去,这个胃不要改,喝水跑到胃里面去,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所以,我前面讲过,食物到小肠,喝水到胃里面去。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是土嘛,上归于肺,土生金。这个时候脾脏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所以,这个是正常的。所以脾脏呢,是土,但是它在制水,管水。你除了制水以外,不单单要想这个'制’,同时还要像水利局一样'治’水,有脾脏在就不会有这种现象。好,我们休息一下!我们继续重复,我们从前面。“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最主要有一个重点你们要了解到,我们中间横膈是在这个地方,这个膈一再跟诸位强调,这个膈就是我们中医认为是分清浊的地方、位置。所以,清气会上升,进入肺,浊气会下来,所以,五谷杂粮吃的浊物统统从下面排,大小便会排掉,清气会上升到肺里面去。

所以,我们流出来的汗是清的,你不会流出来是大便……,不会。这是正常,我们的横膈的功能是在这边。所以,全身的水道、排水的系统统是它来管。我们在前面有介绍过,三焦是决渎之官,这个决渎之官就是管水,我们的脾脏,三焦跟脾脏源生于脾脏,因为脾脏有很多油脂的东西,所以,它从脾脏生出来之后,长在全身的内脏之间,脏腑、肠胃之间,统统由油网联到。你看我们常常夜市买的油炸那些东西,猪的油网包起来下去炸,那个油网就是三焦。那个三焦就是水道,里面有油在里面,就是因为有油在里面,所以它能够利水,所以,水能够跑得很快。像地上如果洒了油,你就会滑倒,水一下子就过去了,就利于输送水分。下面可以输到膀胱。水精四布,布到全身上不,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是正常人应该要的,我们的脾脏在管我们的水道。

所以,记得凡是出现水的问题,统统要用去治脾脏。水在身上走的时候应该是热气,不应该是冷水,不应该是冷水。如果是冷水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个冷水化成气,或者是排掉,这是我们治水的方法。那在《伤寒》、《金匮》里面就很多处方,在排水。

第二节三焦、三阳三阴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写,取之下俞。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写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眞。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写阴。一阴独啸,少阴厥也。阴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写阳补阴。二阴至,厥阴之治也。眞虚㾓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人体中太阳经的脉气如果独行,会造成病人手足冰冷,气逆上而呼吸粗大,这是阴津不足,阳气有余的现象。此时当施用表里俱泻之法,不须补阴津,故当取足下通谷注①与太溪二穴。如果是阳明经的脉气独行,这是阳气相重垒之象,吾人当泻阳而补阴,故取足下之陷谷与太白二穴。如果是少阳经的脉气独行,则必是气之逆行产生,会造成阳蹻脉的前部肿胀,此时须独取足下之临泣穴,因为少阳之独至,只是一阳经之太过而造成的。太阴之脉气至时,须细心诊察是否为真藏脉气,因为太阴之脉至,表示五藏之气已少,肾气也呈现不足之状,这时宜取足下之陷谷与太白,用补阳泻阴之法来治。如果少阳之脉气独盛,这是少阳之脉气逆行所致,阴气不得上行,而阳气必独盛于上,如此会使肺、心、脾、肝四脏之脉绷张起来,过剩之气又进入肾,此时之治宜在经络上施用泻阳补阴的刺法来调和。如果是厥阴的脉气单独而至,须治在厥阴脉上,此时必有因肝气虚弱造成心痛如有寒气入心的感觉,表面上可见病人冷汗不断,此时须调和饮食与对症下药,用针则取足下之太冲穴。

187页,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人体里的太阳经脉气独行,造成病人的手脚冰冷,厥就是手足逆冷,喘虚气逆上而呼吸,非常的短促。这个症状是阴不足,阳有余,太阳是阳脉,阳气非常旺。阳气旺的时候,阳气是气,很轻,阳气是走到四肢上,阳气旺的时候就独盛,独盛于上,就跑到头上去。好,四肢会比较冰冷。表里当俱写,取之下俞,膀胱经的俞穴通谷,这个就讲表里了。我先把这一段介绍完以后再跟各位综合起来讲。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就是两个阳并在一起,为纯阳明。这个时候当泄阳补阴,因为阳很盛,这时候我们要把阳泄掉,再补一点阴,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取足阳明的俞穴陷谷,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那这个气是反逆的,蹻前卒大,取之下俞,为什么讲这个?因为阳蹻脉跟胆经是并在一起的。所以少阳经脉气出问题的时候,气会逆行,这就造成了阳蹻脉的全部肿胀,那胆经的俞穴就是临泣穴。那这里又可以提到,太阳、阳明跟少阳,在三阳传遍的时候,我们上次介绍过,刚开始是太阳症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传入少阳,一种是进入阳明,进入阳明的话就到此为止,就不会再进了,因为阳明是纯阳,停在那边。那有的进入少阳,少阳进入半表半里中间的时候,所谓半表半里,就是有机会还会停留在表上,但还会入里。所以纯阳明就不会入里了,半表半里才有机会入里,因为少阳嘛开门的时候,贼邪进来的时候,跑到内脏去了,这是基本的观点。

第三节六经辨证(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所以,我们人身上的,经络上的腧穴,就是可以治疗藏气过旺,阳气过旺的,我们可以取他的腧穴。那少阳是一阳,一阳之过也。阳明就是二阳,太阳就是三阳。太阴呢?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太阴脉就是三阴之脉,三阴结的为太阴。那这个时候呢,我们脾胃是相表里,治也是治理它的腧穴。因为阴很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补阳,要泄阴,手法是补阳泄阴。一阴独啸,少阴厥也,阴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如果是二阴的话,这个绝阴之治也,眞虚㾓心,㾓心就是忧郁,肝气虚弱的时候,二阴至的话,三阴是太阴,二阴是厥阴,一阴是少阴,把这里改一下。厥气留薄,那寒气呢,停在身体里面的时候,在厥阴经的时候,肝是母的话,母会生子,木会生火,寒气就会进入心脏。进入心脏的时候,病人会跟你讲很冷,一股冷气会进入心脏。这个时候,发为白汗,因为是寒症嘛,外面发冷汗,这个时候我们要调食和药,治在下俞,像肝经的太冲穴。所以,一脏受寒,脏一样会受到寒症,这里就有讲到脏受寒的现象。

那整个《内经》呢,这个段落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到厥阴的时候,就是病的极限。临床上我们看的时候,中医呢,我们叫六经辩证,经方呢我们是用'六经辩证’,不是用气血营卫。我们所谓的'六经辩证’就是来自《黄帝内经》,出自这里,'六经辩证’法。从太阳、少阳、第三阶段是阳明,阳明在这里的时候病就止掉了,第一个止。第二个,少阳会进入太阴,太阴没好就进入少阴,少阴没好就进入厥阴,厥阴是阴之尽,尾端。所以,肝脏是人身上最后的脏。

实例上看的时候很好玩,我们有很多病人有症的时候,被西医都不称为病,但是病人很不舒服呀,他查,查,查都没有病。一定要过了厥阴下来才是病了。所以,西医找到病的时候,都是很严重了。中西医不同的地方,从'六经辩证’看得非常的明确。西医认为病在下面,上面是正常(如图),所以呢,西医去检查,今天你可能没有心脏病,明天就有心脏病,因为它中间没有症,所以,正常和病就这样子。中医呢?不是,中医认为太阳上面就是平常人,正常人上面,经过六经以后才会生病。所以,在六经传变,我们在中间,不管少阳、阳明……,在中间就把病治好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病出现,临床上看就是这样的。诸位当医生,你在临床上看,唉!真的就是这样子。很多人发了少阴,他查不到原因呀,就给你吃阿司匹林呀,或者是维他命C呀,安慰剂给你吃吃,就是不知道原因。一定要等到它发病,啊!你有心脏病,你有肝病,你这个动作都太慢了。所以,西医去治病,中医是治症。在有症的阶段我们就把他治好,然后我们治症还是同症同治,中医认为智者察同嘛。同样的症状,我们就出手去治,愚昧的人会去察异,制造上百上千个病名,没有一个治得好,这就很麻烦。

第四节三阳三阴之脉象

所以,我们在治理的时候,讲到同症同治的时候,哎呀,这个是治骨节酸痛,看起来好像是风湿关节,实际上骨癌一样的都治,长骨瘤,长骨髓瘤,照样是同样的方子。这样已经讲完了,这样你们就会治癌症了。所以,你要念中医,不要被西医的病名锁住,你要看症相同就开始治,就开处方。

帝曰,太阳藏何象?黄帝问,太阳经脉的显现是何现象呢?

歧伯曰,象三阳而浮也。歧伯回答,因为是三阳之最表,故会见浮脉。

黄帝后面再问,太阳的脏象如何呢?意思是太阳经的经脉的显象。太阳是三阳之最,最表,所以呢,它是浮脉,脉是浮的。浮脉就要是轻轻一按到皮肤表面就有。这是张仲景从这里开始的,《伤寒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脉最浮。

帝曰,少阳藏何象?黄帝问,少阳经脉又有何现象呢?

歧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歧伯答道,因为是一阳之属,其脉为滑但中不甚实。

那少阳的脏相如何?少阳只有一阳嘛,一阳者藏,滑而不实,因为只有一阳,因为阳不盛,所以只有一个阳,所以是滑而不实。

帝曰,阳明藏何象?黄帝问,阳明又有何现象呢?

歧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沈不浮也。歧伯曰,因阳明是重阳,故脉必大而浮数。再说太阴之脉气搏动须沈浮状,令人如感其有不搏之时。少阴之脉气至肾脏,故为沈而不浮状。

阳明的脏象如何呢?阳明呢,它的脏象脉是大而浮。因为阳明是纯热症,我们这样讲,阳明等于但热、不寒。你在太阳症的时候还有寒,少阳症的时候,往来寒热,还有寒。到阳明的时候,就看不到寒症了,全部是热症,用这种方式来区分三阳就出来了。所以,阳明是但热不寒,所以,脉是大而且是浮。那太阴藏搏,言伏鼓也,博就是脉搏的时大时小,好像是伏鼓一样。二阴搏至肾,沈不浮也二阴就是肾脏,就是讲少阴的脉气,那我们讲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有没有,就是讲手上的脉,少阴呢讲的是左手的尺脉,肾脉。另外讲的是脾脏右手的关脉,脾脏。所以,太阴的脉,跟少阴的脉两个不一样,少阴的脉比较沉,在身体里面,沉而不浮,沉在底下。到了厥阴的时候,因为是阴的极限,它会阴极会生阳,会反弹。所以,摸到厥阴的时候,有时候会大,有时候会小,时大时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