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打破惯性和困局?你只要做出5%的改变就好

 青柠漫读 2023-10-15 发布于湖北

在过去一年中,我和朋友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改变。怎样从我们当下的处境中脱离出来,怎样摆脱焦虑,让生活更有活力,更有意义。但每隔一段时间,我们相互问起对方的情况,生活基本上没有任何变化,甚至更糟,总是消耗在一些无用的事情和情绪中。

最近看的一本书《5%的改变》,作者李松蔚,通过自我、家庭、工作、情感、人际关系这五个人生维度,帮助我们找到了改变的工具箱,告诉我们在人生困局中,如何突破惯性思维,打破困局,开启新的人生。

改变之所以难,最大的困难来自思维和行动的惯性,作者形容它“强大,狡猾,专注,有不屈不挠的斗争和自我修复的功能”。我们很难跳出固有的思维困局,开始行动,或者说不相信自己能够改变,觉得行动没有用而从不开始行动。

书中从五个人生维度丰富多样化的心理干预案例,向我们阐述了如何重建思维,如何通过微小的行动撬动固有的行为习惯,通过观察自我觉知,从而激活整体,让生活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在自我、原生家庭、工作与理想、亲密关系、人际关系这五个维度中,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与自身相似的案例。

作者不会明确地肯定或者否定“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而是给出一个非常微小的方法,甚至也可以什么也不做,给自己一点时间,观察自己当下的状态、想法,并如实记录,与咨询前对比有什么不同,是否有改变。

我从中也找到了自己与之对应的困惑,尝试用作者的方法来观察自己,重建思维模式,以微小的行为来打破现状,寻求改变,慢慢走向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

困惑一:自我——“为什么自律这么难?”

自律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拧巴,它是与人性的对抗,要突破舒适圈,自我对抗,做自己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且要长期坚持。

“自律”这个词在我身上曾经有过极致的拉扯。两年前,我每天投入地阅读写作,可以每天坚持早起,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大量的读写任务。而另一方面,我又极度地不自律,体重逐渐增加,但会找很多借口不去运动。

比如忙着工作,忙着阅读写作,忙着照顾孩子,其实真实的原因只是懒而已。也曾尝试过用《微习惯》里的最小行动法,比如每天跳一个绳,逐渐增加数量,诱导自己养成运动的习惯,当然结果失败了。

在本书的这篇咨询访谈中,我并没有看到作者给出很具体的答案,以我个人的经验和实践来说,难以自律,有信念的崩塌、有目标的丧失,以及坚持看不到意义,或短时间内看不到显著的成效等各种原因。

最近,我试图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开始有意识地改变细微的行为习惯。比如在体重管理方面,尊重自己不想运动的事实,从食物的摄取上作简单调整,减少主食的进食量,保证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不刻意在短时间内去追求体重减轻,而是本着营养健康的理念,吃好一日三餐。

在自身成长方面,不去设定长远的目标和计划,而是立足当下,比昨天早起5分钟,读这本书,并将书中的理念与实际相结合,获得微乎其微的成长,微小到也许是心态的瞬间变化。当然,自律也可以是找到内心极致的热爱,激发强烈的内在动机,能在行动中获得心流体验,当你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自然也能做到长久的坚持。

困惑二:原生家庭——“难以摆脱否定的声音”

书中原生家庭的这则案例中,提问者叙述和妈妈之间很难沟通,妈妈总是以绝对正确的“权威”来压制她,反对她,看不见她的努力和付出,对她从来无半分鼓励,因此她变得很自卑,内向,且不爱表达。

作者对提问者的回复中有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尹德理论的原因论,弗洛尹德这样定义原因论:人们之所以现在所承受的伤痛,都是因为之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所导致的。即提问者可以把自己失败、自卑、不爱表达的问题归因到妈妈不鼓励上。同时也委婉地指出如果“妈妈”对“你”的评价失去了影响力,而丧失了指责“妈妈”的立场,自己同样会自卑、内向......

原生家庭这些年是个热词,似乎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都可以归结于原生家庭。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印迹,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是肯定有的,但不一定会贯穿我们的一生。

上文中的提问者,她有能力摆脱妈妈的影响吗?肯定是有的。她把自己失败、自卑的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原生家庭,淡化了自己的责任,用另一位心理学巨头阿德勒提倡目的论来解释,就是提问者自己愿意停留在自卑,内向,且不爱表达这个状态里,不去改变现状。

阿德勒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李松蔚《5%的改变》

明星杨幂曾经说过一段话,她说“你的原生家庭是好还是不好,其实都有缺失。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不好,那么你就缺少爱。那如果你的原生家庭本身就很好呢?你就缺少历练,在原生家庭里面没有上到的课,你还是终归要出去上,所以有些课还是要自己上。”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出生在什么样的原生家庭,我们的一生最终都需要不断学习、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一味怪罪于原生家庭,停止学习和成长。

困惑三:工作与理想——“做一份抵触的工作”

觉得工作无意义,一边看不上自己的工作,一边又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父母年迈,自己该立的时候又没有立起来,工作做起来没有劲,弃之又可惜。每到周一就恐惧上班,面对紧张的工作感到焦虑,或者在工作中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面对未来,感到迷茫。这是《5%的改变》一书中来访者的困惑,现实中的很多人,也同样也有过这些困惑和焦虑。

关于价值,书中告诉我们“思考自己的价值,只是用来逃避现实的方式。只要正视现实,我就得一一数出自己不够好的地方。价值不是通过关注自己,而是要通过外界的东西来勾勒自己的形状。不要过得太拧巴,就去提高自己工作的专业技能,去和其他同龄人竞争,让自己在未来十年去到想工作的单位去工作。朝这个方向就好。”

关于恐惧和焦虑。一边恐惧和焦虑,一边采取行动。尝试去做点什么?在不那么焦虑的时候,充分利用时间,最大可能地完成工作。剩余的时间去尝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曾经我一度很焦虑自己的工作永远也做不完,和以前的工作不一样,完成一件工作就是结束。

而现在的工作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这种状态让我很焦虑,而且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工作效率不好,把自己也搞得很疲惫。看完这本书后,我稍微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工作状态。

首先是打消了换工作的可能性,这份工作就是我唯一能做且必须做的工作,我只能尽全力做好它。当工作与我有种宿命般的联系后,我反而没那么焦虑了。

其次是每天列出工作清单,列出交付时间,按紧急程度依次完成,把原本不确定的工作进行量化。

最后是让自己没那么强的“责任感”,我给自己立下规定,能不加班就不加班,更不能将工作带回家里,有点紧急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也会在单位稍晚点下班完成。这样让自己的休息时间更加纯粹,能完全放空自己做喜欢的事。

关于迷茫。作者告诉我们“人需要长远的视角,也需要确定性。虽然想不清未来,但你也拥有一年或几个月的确定性。一边想着长远的事,一边让自己先过好这一年。”

世事无常,有多少人能精准预测自己的未来呢?定个大方向,一天天努力过好当下,才能让未来越来越确定。

困惑四:亲密关系——“一沟通就吵架”

亲密关系包含着两性关系、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有时像蜜糖,有时如砒霜,我们的幸福感、挫败感大部分都来自亲密关系。特别是在两性关系中,我们受到的伤害最深。

本书中列举的大部分案例基本上和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有相似和重合,比如一沟通就吵架、在家庭中操心过多、对方犯错,“我”却不敢说、想结束一段痛苦的关系,但是又无法做决定、另一半“诈尸式”育儿等等问题,都让亲密关系布满阴影,让我们感到孤独,为生活增添许多烦恼。

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一是要有开口的勇气,开诚布公地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并且要力求表述准确,让对方真正明白你的想法。

二是在交流的过程中,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用积极的语言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如果对话没有用,可以尝试新的沟通方式,比如以前是面对面的沟通,现在可以改成写的,写在纸上,或者是送一个小礼物,再写上自己想说的话,小的改变有可能就是改变相处模式的大突破。

三要改变自己。因为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改变自己是神,人与人的关系存在一种奇怪的互补,一方强势,另一方顺从,一个总喜欢犯错的人,很可能身边就有一位容易反复原谅他的人。

四是接纳亲密关系中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拿我自己来说,在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我对孩子爸是比较依赖的,他很享受我对他的依赖,但是我感受不到他对我真心的爱护和尊重。三十岁至现在这个时段,我逐渐成长,在精神上越来越独立,不再盲目顺从他的意志,反而感觉到自己是他并肩的“战友”。

五是去除三角化,两个人的问题两个人直接解决。我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亲子关系,孩子和我长期生活在一起,沟通得较多,和爸爸之间的互动很少,大部分时间由我传达,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和爸爸之间没有建立信任关系,甚至还影响到了我和孩子的关系。

孩子认为爸爸对他的一些不好的评价是受到了我的影响,他从对爸爸一个人的不满,变成了对我们两个人的不满。

通过反思,我尽管担忧他和爸爸之间沟通不畅,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冲突,我还是放手让他们直接面对面的沟通,虽然沟通的结果大部分时候不尽人意,但孩子接受了爸爸的评价。

无论是好是坏,好的结果是我和孩子之间重新建立了信任,消除了对我的不满,而我的正面引导又淡化了一些孩子对爸爸的不满。走出亲密关系的迷雾,要先找到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法,才有解决的希望。

困惑五:人际关系——“住在孤独的城堡里”

我认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在于我们通常会对他人抱有过多的期望。无论是源自自我厌恶还是追求虚荣,本质上都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赞同,并希望从他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价值。

小时候,我们渴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长大后,我们又希望得到伴侣的欣赏和领导的赞扬。这种期望可能表现为害怕受到负面评价,因此我们选择把真正的自我隐藏起来;或者表现出独树一帜的个性,竭力吸引他人的关注。

当我们习惯了自我否定并一直期待他人的认同时,就会进入一个讨好的循环。即使别人要求我们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我们也会照做。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并为之努力,而不是盲目迎合他人。这意味着要认识到我们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并将其用于发展自己的事业和关系。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设定健康的界限。明确告诉他人对我们不可接受的行为或请求。这并不意味着抱有敌意或与他人产生冲突,而是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提高他人对我们的尊重。

最后,我们需要培养自我接纳和自我赏识的能力。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时,我们必须先从内心开始。不再依赖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学会爱护自己,并相信自己的价值。只有当我们自己认可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和贡献感到满意时,才能真正与他人建立健康而富有意义的关系。

通过积极地培养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能力,我们可以逐渐摆脱对他人认可的过度依赖。这意味着要学会接纳自己的过失和短处,并为自己的成长和改变设定目标。

同时,也需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表达,以避免过度依赖他人的情感反馈来维持自己的内心稳定。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发展自己的技能和才华,以实现个人的内在价值,并主动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建立真诚而有益的人际关系。

总之,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所面临的复杂性,实现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平衡和共赢。

写在最后

如何改变自己,打破惯性,并从困境中迈出关键的一小步?我们需要全力以赴地融入和认同自己的处境。无论我们遇到何种困境或经历了什么事情,接受和接纳事实是至关重要的。

举个例子,以前焦虑不安的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突然豁然开朗——接受了自己的焦虑情绪,因为摆烂又如何呢?生活依然在继续,虽然没有太好,但也没有太坏。

接受现实后,我开始尝试重新培养对阅读的热情,没有设定多少本书要读,也没有确定哪一天开始写作。我只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并断断续续地读完后,将我的想法记录下来。一本书读完后,几个片段的想法也凑成了一篇阅读记录。

接下来,我计划公开发布它,并继续这样下去,逐渐恢复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我不再纠结于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成为爆款作者,或者要写多少篇爆款文章。我只专注于激发自己向新生活迈进的最小一点,这样我相信我会重新燃起阅读和写作的热情。

我是青柠,和【青柠漫读】一起陪你读书。一盏灯、一本书、一支笔,享受漫读时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