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第102篇:读文有思∣考试命题如何体现素养立意?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3-10-22 发布于广东

考试命题如何体现素养立意?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建设》2023年第7期发表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章新其老师的论文《追求素养命题,引领教学改进——素养立意语文命题的浙江探索》。章新其老师的著作、论文,一向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材料。在这篇论文中,章老师以浙江中考命题为例,系统阐述了考试命题的理念,即素养立意。这其实也是我一贯追求的命题理念,即试题不能只考查学生的知识点,更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读完本文,结合自己的命题经历,我有如下思考:

第一,浙江中考题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与认知技能,针对情境性的问题自行建构答案,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我目前对本市期末考试题着力改进之处。首先,高阶思维的培养体现在阅读能力上。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阅读题目的设计上,也体现在一些细枝末节处。例如试卷中的“词语运用”类题目,我一般会采用字数较多、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的语料,题目或许并不难,但读完、读懂这个句子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能力。例如针对课文后“读读写写”中的成语“纷至沓来”,我就找了一个字数较多的语料“随着气温升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吐尔根乡的那拉提杏花谷景区内野生杏花盛开,引得游客纷至沓来”,这句话字数虽然多,实际上意思很简单,如果考生在专有地名上浪费了时间,那就说明阅读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其次,高阶思维自然还体现在阅读题目的设计上,尤其是刻意设置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例如围绕梁衡的散文《储存时间的溶洞》,我设计了一道题目:“有同学认为,时间是线性的,是一去不复返的,不可能被储存,因此本文的题目存在着逻辑矛盾。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这是一道很“无理”的题目,答题的重心自然也不是分析高深的哲学问题,而是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违反生活常理的题目。再次是在文言文阅读中,设计课内外对比类的题目,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例如将戴名世的《乙亥北行日记》与《桃花源记》对比,设计“你认为本文与《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乡村生活有哪些相似之处”的题目;将袁枚的《卖蒜叟》与《卖油翁》进行对比,设计“你认为卖油翁和卖蒜叟的人物形象有何相同之处”的题目。在其他题目中,我也是着力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打破“答题公式”的桎梏,建立起有效的“答题思路”。

第二,素养立意的内涵之一是以核心知识为支撑,即“语文素养命题需要以综合性的大任务来承载语文核心知识,通过专题性、项目式的研究活动,实现对知识掌握、深度理解和能力迁移程度的判断与评价”。作者说的核心知识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结构化的知识,二是学习方法与策略,三是大概念。对结构化知识的考查,是我命题的一个目标,但目前尚无可行性的思路;以大概念为主题设计活动任务,目前也是一筹莫展。唯一在行动的就是建立学习方法与策略。作者举的例子是2021年的衢州卷,分别从阅读散文要善于联想和想象、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构思、积累语言等不同维度,引导学生建构写景散文的策略和方法。上半年的七年级试卷中的人物传记题目,我设计了“阅读人物传记要关注标题”“阅读人物传记要关注引用的材料”“阅读人物传记要重点关注人物形象”的框架,我倒是觉得,这既是关于人物传记文体知识的框架,也是阅读人物传记的方法、策略框架。像童话阅读、新闻阅读等,也都在尝试构建结构化的方法与策略。当然,这一点也是从浙江中考试题中得到的启发。

当然,读了章老师这篇论文后,我更多的是学习和思考,并且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第一,问题解决与情境任务的设计。解决问题和情境任务一般是结合在一起的,目前我命制的题目在情境化方面探索得远远不够。这是我自身的问题,因为我觉得“戴帽子”式的情境似乎并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如何将知识、问题、能力、思维统一于情境任务中,这是我困扰我的难点。为此,我要强化对浙江中考试题的学习和分析,把握情境的关键要素,争取命制出合理的情境化试题。

第二,在强化命题的学习指导功能方面,应通过设置多样支架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具体问题,以此支持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等素养提升。为此,我在命制作文题目时,有意删去了可有可无的导入语,增加了“写作提示”,这当然是避免学生偏离题意,或者把握不准写作的重心。例如针对“一起去看       ”的半命题作文,进行了如下提示:题目中的“一起”说明“看”的经历不是自己一个人的;“看”的时间可以是现在、过去或将来;“看”的对象不局限于人、物、风景;要突出“看”的感悟。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的,毕竟考试的目的不在于“考倒学生”,而在于促进教学和学习。但是在阅读题目中,如何设置学习支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思路。

第三,对于复杂题目,浙江命题注重分层赋分,目的是区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今年我省的一道中考试题就采用了分层赋分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但是我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尝试。在接下来的探索中,也应该大胆尝试分层赋分的改革,这既有利于教师评卷,也有利于学生对比赋分表判断自己的思维层次与不足,进而不断改进。

好的试题需要花大量时间找素材,设计活动、任务和问题,还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打磨题目和答案,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很难的。比如浙江试题注重“大情境”“结构框架”的设计,我这方面的能力太欠缺。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实践,进一步提升命题水平。命题学习,永远在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