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一气周流”理论与高血压病防治(全文)

 老玉米棒 2023-10-24 发布于广东

论“一气周流”理论与高血压病防治

关键词:一气周流;高血压;黄元御

中图分类号:R259.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2-0098-02

高血压病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研究显示,全球约有30%的人群死于心脑血管事件,其中62%的卒中事件和49%的心血管事件由高血压直接引起[1]。资料显示,全球大约有10亿高血压病患者,而《中国心血管报告2006》显示国内大约有2亿高血压病患者,每年新增1000万人以上[2]。虽然现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因患病率高、控制率低、并发症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对人体的整体认识方式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可提供颇具优势的指导,如清代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笔者现就该理论治疗高血压病的指导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1 理论基础

人体各脏腑的功能和生命物质的代谢都与气化有关。《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提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黄元御以气化理论为核心,在其《四圣心源》中提出“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以成四象”的一气周流理论,阐述了人体一气“如环无端,周流不息”的运行状态,《四圣心源・天人解》描述了天地间的阴阳升降轮转运动,认为中气是阴阳升降之枢轴,中气的升降变化,带动清浊之气不断运动、转化。即中气升降,带动清气左旋上升,升之过半,则化为气温之木,升而不息,积温成热,则化为火;同时,中气枢转带动浊气右转下行,降之过半,则化为气凉之金,降而不已,积凉成寒,则化为水。总之,人体的发病是一气运行不畅所致。而高血压病也是一气周流过程中出现了阻滞,或枢轴失运,或轮转失常,使一气运转不畅而表现出的病理状态。

2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的产生与患者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吸烟、饮酒、缺少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精神紧张等都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因机体内的病理阻滞,影响了血液的灌注,机体自身通过升高血压,以保证各组织器官灌注量的保护性反应。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证型可分为肝阳上亢型、痰湿内盛型、瘀血内停型、肝肾阴虚型、肾阳虚衰型[3];火、饮、虚是本病病机的关键[4]。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的角度看,气之余便是“火”,因肝木不疏,肝气郁而化火;“饮”多因脾运不健,聚饮生痰;“虚”多由先天肾气肾精亏损,肝肾失养所致。在“一气周流”理论中,高血压病病机的关键主要可概括为肝木、脾土、肾水为病,或交互存在,引起一气运行不畅,形成病理阻滞。

2.1 肝木为病

肝木为病在高血压的形成中占据首要地位。“风者,厥阴风木之所化生”,风木为百病之长。黄元御认为,“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肝木为病,多因情志不遂,肝气上逆,形成肝风内动。气之余便是火,肝气郁而化火,使左路升发太过,可致血压升高。“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5]。瘀血的产生与肝木密切相关,肝藏血,肝木不能升达,左路升发不足,可产生瘀血,致血压升高。因此,肝木的升发太过引起的肝风肝火和升发不足引起的血瘀都会成为高血压病重要的致病因素。

2.2 脾胃为病

脾胃升降功能是“一气周流”正常与否的决定因素。黄元御十分重视“中气”,《四圣心源・劳伤解》指出:“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认为中气是“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同时,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阴易盛而阳易衰,脾易被湿所困,“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是以“脾胃乃痰饮之本”。正如黄元御所言,“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一气周流运动的枢轴和核心。土气壅滞,枢轴失运,或脾受湿困,内生痰饮,不能左升,影响了肝气的左路升发,导致周身一气阻滞不畅,可诱发高血压病的产生。

2.3 肾水为病

《四圣心源・杂病解》提出“肾主藏水,肾水温则化气”,肾水寒则水不化气,停积于下而为饮;水湿运化无力,阳不化饮,水寒不降,使一气阻滞。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温煦濡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也是推动一气运动的先天动力。肾气虚衰,收藏无力,木气左升乏源,肝肾之气俱不足,虚阳浮越,也可导致血压升高。

3 治则治法

3.1 疏木气以贯一气

肝气上逆,易化风生火,治疗当以疏肝解郁、舒达肝气,使一气得以运转。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者,宜舒畅肝气、条达肝木,使肝木左路上升通畅。肝血瘀者,本于脾土滞陷,使肝无上达之路。《四圣心源・血瘀》提出:“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治宜破瘀汤,方由甘草、茯苓、牡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何首乌组成,健脾升阳以治本,活血化瘀以治标,使轴运轮转,一气畅通,则血压得降。

3.2 补后天以助轴运

中气虚衰,升降失常,百病由生。《四圣心源》中论述各种劳伤、杂病、七窍等67种病证,绝大多数都以阳衰、水寒、土湿、木郁立论,治以“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黄元御认为,痰饮伏留,变生诸病,总由脾阳之败。治疗当燥土泻湿,绝其淫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滞之物,使精气播宣,津液流畅。在具体用药上,用姜苓半夏汤,即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旨在燥土泻湿、利气行郁。

3.3 滋先天以化源泉

肾水寒使水不化气,停积于下化而为饮者,当温补肾阳,化痰湿,运中焦枢轴;肾精肾气亏损,先天失养,肝肾亏虚致使虚阳浮越的高血压病,治疗当填补肾精,收敛肾气,使左路升而有源,一气得畅,血压可降。

4 小结

中医学整体观念下的人体气化过程,可以用轮与轴的运动来比拟,是通过轴的旋转去运转轮的升降,及通过轮的升降来带动轴的旋转,所谓“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滞轴停,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6]。通过“中气轮转,清浊复位”使一气得以运转的“一气周流”的思想,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Redwood H. Hypertension,society, and public policy[J]. Eur Heart J,2007,9(suppl B):B13-B18.

[2] 孔灵芝,胡盛寿.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6[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1-2.

[3]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9.

[4] 熊兴江,王阶.论高血压病的中医认识及经典名方防治策略[J].中医杂志,2011,23(52):1985-1989.

[5]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M].李玉宾,校.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67.

[6]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25.

(收稿日期:2012-02-19,编辑:梅智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