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府逐瘀汤,能够化掉身体一切淤血

 威微 2023-10-28 发布于北京

今天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哈,直呼其名:血府逐瘀汤,有没有一种如雷贯耳的感觉即使没听过的,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吧,化身体淤血的宝贝方子,是中医名列前茅的十大名方之一。

因为方子来源于清朝这个年代,所以先给大家说两个清朝的医案:

①江西巡抚阿霖公,年七十四岁,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压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付痊愈。

②一女二十二岁,夜卧令仆妇坐于胸方睡,已经二年,余亦用此方,三付而愈。

一个老年男性,睡不着,因为不能盖东西;一个青年女性,睡不着,盖得轻了还不行。

你有没觉得奇怪吧?怪就对了!“怪病多瘀”、“久病入络”,两个病用的同一个名方,血府逐瘀汤。所以淤在身体里,遇到不同的体质,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这也是中医的高明之处,治标更要治本。

血府逐瘀汤作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不但普通人也应该好好地了解一下吧,自此方问世以来,更是众多名家医家争先恐后地研究兼临床医用。所以大家有时间,可以认真读完这篇文章,也可以反复研读。

一、来源出处

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载于《医林改错》。

1.1 王清任其人

王清任,河北玉田人,自幼习武,曾考中武秀才。家承医学,20岁开始行医,30在北京开设医馆,开始名震京师。

曾因百姓利益就“过路费”问题,与当地官府、豪绅周旋,后被迫害离乡(河北)出走(北京)。之所以非要在前面描述背景,是要告诉大家,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医家。习武之人本就百无禁忌,何况其“较真”的性格,所以我们评价其为“富有革新精神”的医学家。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空谈和主观臆想。

曾经说过:“古人立方之效与不效,原有两途。其方效者,必是亲治其症,屡验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议论,方从揣度。”也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用的记下来,没用的别瞎写,或者说理论上感觉有用就瞎编。原话是“必须亲治其症,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

说到这好像也就只能说明“品性纯良”,跟“富有革新”关系不大啊。这就要从他写的,自问世以来就争议不断的书说起了。

1.2 《医林改错》其书

如果王清任只是把他临床经验,也就是有用方记录下来,那现在绝对是顶礼膜拜,因为个个都是传世名方。但坏就坏在,取书名叫《医林改错》,如果我们把本书比作武功秘籍,那方子就是下半部分的“招式”,降龙十八掌级别的,上半部分理论,却一直在纠正前人不重视解剖的本体研究。

他写书的风格,前面说了,纪实,一定要是亲自验证过的。

他觉得前人不重视解剖,也就是脏腑本体的研究,而不能领会医学的真谛。提出“自恨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中立言处处自相矛盾”、“古人之所以错论脏腑,皆由未尝亲见”。

有道理吗?有!对吗?不对!

早在秦汉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相传有一个【黄帝外经}就是一本实在的外科医书,正对人体解剖结构的。但已经失传了。

其后相传扁鹊所著《难经》中也有脏腑部位、大小、形态、长短的详细记载。

北宋吴简(医学家),在宜州当官时,将广西儒生欧希范被处决之后,当时的场景,命画工宋景实时绘制《五脏图》,当然跟很多古籍一样丢了。这是发生在1041-1048年的事情。

北宋1102-1106年,杨介(医学世家、太医)又将泗州处决犯人的脏腑解剖绘制成《存真环中图》,可惜现在也看不到了。

而西方1543年,维萨留斯《人体构造》才确立解剖学。近代著名学者李约瑟说:“中国古代的解剖学出现较早,从扁鹊就开始了,到王莽时代广泛采用,并持续到稍晚的三国时期,从此以后,也像欧洲一样,解剖学便绝迹了,直到中世纪晚期才再度出现。”

中医学一直在发展,并不是凭空虚无想象出来的,一样是注重人体结构,实体研究,虽然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谬误或不足,就被很多反中医人士来随意否定,这极端地不科学和不负责任。所以任何学科的研究发展都是,大家不断添砖加瓦,继往开来,才能“去芜存菁”,中医也是如此。

在这种“革新精神”之下,王清任非常注重对脏腑“实质”的研究。当时遇上了瘟疫,死了很多人,特别是儿童,没人埋、曝尸荒野,他观察了300多具尸体。而且平时还观察犯人斩首后的内脏情况,自己也没事搞搞动物屠宰,所以在解剖这方面很有经验,自己画了很多图,来纠正以前的错误,所以叫“改错”。

这不是挺好的么?

他观察的大部分是动物、儿童,数据自然跟《内经》对不上。

而儿童因为是没人埋,很多都被野生动物啃食了,他自己都说,观察到的完整尸体不超过30具,所以观察到的很多结论都存在偏颇。

最关键的一点,观察的无一例外都是死物,这就跟现在问你针灸的“经络”解剖到底是什么一样。经络是经气运行的通道,在活人身上有,不然扎针为什么能感受气流?死人不喘气,所以搞解剖找不到。

因此很多医家认为《医林改错》“越改越错”,就不从中医名称已经超越其本身,而具有内涵而否定。单从活人、死物的角度来重新解构中医,那就不是中医了啊!《黄帝内经》的解剖怎么来的?那肯定是参照人体现实解剖来的,这是基础,再加上当时的人敏感而且练气功,能够感受到气的流动。

他的解剖理论虽然不被认可,但是他的临床经验却备受推崇。

因为天天观察死物,发现到处都是瘀血,所以非常注重活血化瘀,书的方子是他临床经验所得,广泛运用,非常有效。这大大补充了前人理论的欠缺,而且他创立了一个活血化瘀体系,不同部位用不同的方子。

比如发现人死了之后,胸这里有很多积血,尤其是砍头的,所以胸部为“血府”。这就是“血府逐瘀汤”的由来,因为在《内经》中明确说到“脉为血府”,血流在脉里流动,所以“血府”一词由王清任赋予了新的内涵。

此时,你再回头品味开头说的两个医案,是不是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二、血府逐瘀汤组方

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

2.1 气血兼顾

川芎、当归、生地、赤芍,就是之前分享的名方四物汤啊,血家百病此方通。四物汤最开始是唐朝方,它创制的目的就是用于跌打损伤,没想到吧?这里的熟地换成生地,白芍换成了赤芍,是因为针对血瘀化热的特点,生地有清热的效果,赤芍有活血通瘀的效果。但他们是同根源的一味本草。

桃仁、红花,加入则是活血化瘀的最有代表药。前面的文章我专门分享过桃红四物汤。

王清任根据《素问》“血实宜决之”,也就是瘀血得想办法处理掉,排泄、分解之类。提出了“活血每兼行气,以达到活血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观点。

2.2 升降同用

柴胡、桔梗,使气升;

枳壳、牛膝,使气降。

中医常说的“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停”,“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升一降的配合,非常绝妙,行气除了气要动,更要在不同方向运动,不留死角,干净彻底。

王清任自己都说“血化下行不作劳”,“劳”为“劳而不复”,我们可以理解为不留隐患、病根,变生(衍生)为他病即“怪病”。

小结

最后,除了我们众多名家医家,还有国医大师,都善用此方,用王清任自己的话来给血府逐瘀汤总结。“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
此方有中成药:首推口服液、其次胶囊、最后是丸药,根据实际情况遵医嘱。
未来我会再分享血府逐瘀汤关于名家医家的具体医案注解,就是适用症更广的文章,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