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学源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国学新知堂 2023-11-01 发布于北京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社会,远在夏代就已经有了礼仪,孔子推崇的周礼是在继承夏商两朝礼仪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什么是礼呢?从广义上讲,礼是社会生活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大到国家祭祀、军队出征、赈灾救荒、养老恤孤,小到个人的婚丧嫁娶、侍老奉亲,都在礼的规定之中。具体来讲,礼又包含了吉、凶、宾、嘉、军“五礼”。


儒家特别推崇礼仪的伦理意义,将礼升格为人所以区别于禽兽的标志。《礼记》说:“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乎?”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人之为人,是因为有了礼仪规范。人若没有礼仪,那就跟兽没有什么区别了。
儒家特别重视礼的根本。所谓礼之根本,也就是礼仪的精神实质。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纳仁入礼。孔子认为,礼仪作为形式、规范,是以仁义为根本的。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仁的彰显与外化。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圣人所以制定礼仪是因为认识了人心的仁义本质,礼在实质上是仁义的外化与落实。所以,孔子将礼看作修身成德的重要途径,是君子的立身之本。所以又说,“不学礼,无以立。”
人践行礼,也就实现了内在仁德。所以,学礼、修礼其实也是修内在的仁心,没有仁心这个内核,礼就只能是空洞的形式。“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行礼者必先有仁心,修仁心者必遵守礼仪。仁心与礼仪二位一体,修身与修心也是统一的。内而仁心充实,外在礼仪完备,表里统一,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了。


除了仁,敬也是成礼不可或缺的道德情感。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 如果没有恭敬之心,徒有礼的形式,这样的礼似有实无。“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币帛是祭祀天地神祗时所使用的物品,在没有拿起币帛之前,须先持恭敬之心 ;以为拿起制帛就算是恭敬了,君子不认为这代表恭敬。
再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时,并不在于举行一套繁琐的仪式,而在于自己实有的那份诚敬之心。我们先有了恭敬之心,礼仪形式才有了意义。因为祭祀的目的就是表达人对神明的恭敬之心。如果没有恭敬之心作为实质,徒有祭祀仪式,也就丢失了礼的精神实质。所以宋儒范祖禹说:“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古人认为,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视听言行,实现化育人心的目标。所以,礼具有教化的职能。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们的一切言行视听都需要礼的节制。还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人虽然有善良的愿望,真挚的情感,但没有礼的节制,就会走向它们的反面。虽然有恭敬之心,但没有礼来节制,不免于劳倦;慎重而没有礼仪,就会流于不畏缩;勇敢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鲁莽祸乱;心直口快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粗鲁野蛮。“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如果每一个人都勤勉于以礼来节制自己的视听言行,那么整个天下都会恢复至仁德的境界。


礼是一种对等的交际原则。别人待我以礼,我则必须以礼待别人。只要求别人对自己有礼,却从不以礼对待别人,违背礼的交互性。所以《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的社会功能是别,使人知道尊卑高下、亲疏远近,使社会成员依其“名分”而生活。根据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等原则,确定每一个人应受的约束,应遵守的规矩,使其各安其分,各守其则,不得逾越。乐的作用是和,从感情上求得人与人协和,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使其融洽相处。礼使人尊敬,乐要人亲爱。礼乐各有功用,又相互配合,实现社会教化。


礼也有经权之辨。礼有常则,叫做经;事有轻重,叫做权。礼法规定,男女授受不亲,但如果嫂子掉水里也,小叔子要不要施双援手呢?孟子说,如果看到嫂子掉进水却不伸手去救,那人不就是禽兽了吗。男女授受不亲,固然是理的规定,但嫂子掉水,小叔子施以援手,那是权变之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