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启示录010:为何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中庸书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该怎么理解?中国的圣人为什么说人心惟危,又说道心惟微?为什么得道的人会认为天地万物内在是同根同源的?为什么说,人自己的心正了,看外部的世界才会正常?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中庸》的开篇,我们读到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然后子思先生又告诉我们: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017年12月21日,精读《中庸》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出了一道思考题:
为什么说致中和,就能够做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呢?这句话到底该怎么理解呢?
01
坦率地说,这句话单从字面意思上直接去翻译不太好理解,我只能先去找高人。
中,惟一也,空观也。和,惟精也,假观也。致中和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道圆观也。诸佛一心三观之印,尧舜精一执中之传,虽所致之范围不同,而能致之功则一也。
一心三观。我也查了很多资料,坦率地说,我没有本事把它讲清楚,大家可以到网上去查。
但是,大师这段话的解读当中,明显是把子思先生讲的中庸,讲的致中和境界,和中国五经之一的《尚书》联系起来了。
他引用了《尚书.虞书.大禹谟》中的最关键的四句话16个字,而这16个字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心法。
尧把天下禅让给舜,舜把天下禅让给禹,都留下了这16个字的告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是很危险的,是变化莫测的,尤其是作为一个执政者而言。
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一个魔鬼,总去鼓动人去干坏事。同时内在也有一个天使,这个天使总是劝你不要做坏事,要做好事。
这两个存在,用咱们今天的话讲一个叫感性,一个叫理性。一个叫人欲,一个叫天理。这两种力量一直在我们的内心打架,而且魔鬼正常情况下会占上风,他看起来更强大。
但是呢,我们内在的这个良知,这个天使,也就是《尚书》中讲的是道心。
虽然它看起来很弱小,但是却微妙难明。很多人容易忽略它,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
所以,一个人要修行自我,修正自我,关键是要精心去体察内在那个危险的魔鬼,同时要用微妙的道心,来平衡和制约非常容易放纵的人欲。
也就是,要精心去体察自己的心念,并且专心地守住那个中和、中正的境界,这样的话人就不会跑得太偏,不会在纵欲的路上狂奔,就能做到不偏不倚,能够做到人心和道心的和合与平衡。
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有对自己起心动念保持觉察与调教的能力,能够让自己专注于不偏不倚的中正之处。
如果人自己的心念正了,那么看外在的世界就不主观了,就会客观了,平静了,外在的世界也就同时变正了。
02
另外一位国学大师,也是一位得道高人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话说中庸》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假使人能随时随处修养到达中和的境界,那么,你就会明白自己本来就与天地并存在同一本位,同时也会明白自己本来就与万物同等在天地生生不已的养育之中。
到了这种境界,也等同道、佛两家所说的“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道理,完全一致的不二法门了。
也就是说,我们普通人的智慧没达到,我们没有开悟,我们没有领悟最本质的大道,所以会把自己跟别人,乃至跟天下的万物对立起来看。
而那些智慧到达的人,内心纯净的人,体道悟道的人,他们能够感知到我和天地万物是同根同源的。
这种境界我们没有切身地体会,但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缘,认识了一位山东微山一个道观里的张道长,我们只是简单地聊了一会儿天。但是这位道长给我两个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虽然是中年人,但是他的皮肤看起来跟孩子一样,说明他修行是有功夫的。
第二,聊起打坐修行的境界,他告诉我,人内心虚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够感知外边的花花草草,甚至树木,感知这些生命当中内在的灵气,好像跟自己连在一起的。
也就是,万事万物表面上是彼此割裂的,但是在无形的内在,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那只有得道高人才能够找到这种感觉。
我想,如果有了这种感受的人,就不会再把自己和万物对立起来了,可能就能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够减少分别心,甚至做到无我。
03
读了两位高人的解读,我个人的体会是,实际上子思先生所言致中和,应该就是道家所说的“致虚极”,就是佛家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儒家心法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使十六字真传。也就是王阳明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谓也。
子思先生在《中庸》书中讲的致中和,就是人能够把自己的内心修正到极致的宁静,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私欲。
情绪上无喜、无怒、无哀、无乐,没有任何喜欢的东西,也没有任何自我讨厌的东西,那是一种极致中正状态。
不管是儒释道哪一家,那些拥有最高智慧的人,其实都已经体会到了那种境界,只不过是他们表达方式不一样,用的名词概念不一样,我们普通人,如果自己没有那个切身的体会,就很容易被文字带偏。
说白了,致中和这种状态应该就是让自己头脑中不再有任何的念头,一切胡思乱想全部能够停歇,再用心去感知外在这个世界的存在。
名称表述可以千千万万,而内在的本质却只有一个。
04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虽然数不胜数,但却总有共同的源头,我们普通人看到的只是差别,只是暂时存在的假象。而源于清静虚无之道,而有归于清静虚无,才是这个世界表面下面的本质所在。
如果我们真的领略到了那个极度清净虚无的境界,人自然就会明白,自己真的可以做到佛家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就会真正明白因果循环真实不虚。
这个时候,心自然就会变得中正和平静,看一切事物便会少了分别心和好恶心。
在看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的同时,也看清了万物的本来面目,自然与天地万物不再对立,能够和谐共存。
咱们普通人总是去抱怨外在环境的不对,别人的不好,而一旦心归平静的中和之态以后,便会看见一切本该如此。于是,自然就会随缘而不再去攀缘,处世而不去恋世。
也就是今天人常讲的心对了,一切就都对了。内在自己的一颗心放正了,眼睛看到的外部世界就都正了 。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感觉到外在很多地方哪里不对,最智慧的方法不是去跟外在的一切较劲,而是能够反观自心,看看自己内在心念有没有达到致中和的境界?有没有做到极致的平静?能不能够做到没有一丝一毫的偏见和偏爱?
心正了,一切就都正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