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氏论坛|家谱再探 ○ 吴湘文

 天南尘封 2023-11-11 发布于福建



家谱再探


家谱、方志和国史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三大组成部分,其中“方志”就是记录某一地方,从古至今,从自然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料,它包括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情风俗、科举教育诸多方面分门别类。

在春秋时代,中国分成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大大小小面积不等的诸侯国,他们各自为政,周王是名义上的“共主”即“天子”,各诸侯有史官,负责对当时当地现状及诸侯家族世系的记录,也就形成了原始状态的“方志”。像鲁国的“春秋”就是其中的一种,可以说是后来“国史”的萌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取代了侯国,方志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有通志(史)、州志、府志、县志、乡(镇)志、乡土志等诸多类型。

据有关资料,我国现存历代方志有8273种,其中明代以前49种,明代942种,清代5701种,民国1581种,其中绝大部分为府志、县志。

方志源于上古的“原始家谱”,府志、县志中的人物列传、科举仕官、诗词文章庙宇坟墓诸多内容和家谱牵连在一起,所不同的是由一个姓氏扩展到多个姓氏,由一个家族扩展到特定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官员的更替图表代替了家族的世系图,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府志、县志是多部家谱的综合体,那么研究府志、县志是否有助于我们探讨家谱,编修家谱呢。

前面说过,现存方志,明代以前基本佚失,那明代是如何编修方志呢,一是依靠古代史籍及国史,像《史记》、《汉书》,但国史记录的主要是帝王将相,学子文人。

方志要有地方特色,这时就要求助于家谱,遗憾的是明代以前家谱除了官修大都是手写孤本,基本佚失,编修家谱上溯祖源也得求于国史、方志,从这一点来看,家谱、国史和方志三者形成一金字塔相依存在。

国史(各朝代)

方志(府志、县志、乡志等)
↑↑↑↑↑
 家谱(各姓氏)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孟子在进一步对《尚书·武成》提出疑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科学学习态度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继承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今天编修家谱如何对待明清以来众多家谱资料。

同国史、方志一样,家谱是家族的历史,家谱的资料只有经过多少代人不断探讨考证,完善,才能成为“信史”,宋代以前是官修,宋代后才逐渐在官宦转向民间,明清是发展期,家谱中真伪并存,首先是资料所处的时代,资料的来源不同,会导致资料真伪相混,更重要的是编修者的思想立场的不同,尤其是那些所谓“谱匠”,对家谱历史是一知半解,为了迎合某些族人的心理要求,只能攀附显贵,乱认祖先,歪曲史实,给后人修谱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总之,实事求是,去伪存真是搜集家族历史资料的原则,从中华历史文明发展出发,结合家族实际情况,科学的、正确的分析家族资料,带着问题搜集能直接说明问题更多的材料作为旁证和补充资料,固然是先着手近世资料,后找上代资料,一时解决不了暂时将问题搁下,作“间世”处理,一代人解决不了就留待后人解决,不要给下代人造成更大的问题,一句话不追求“大一统”、“完、善、美”,那种“黄帝XX代”,“泰伯XX世”及“中华姬吴谱纲”等是想当然自欺欺人的“谎话”。

吴湘文
202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