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心病心力衰竭治验(5大类型)

 中医知识圈 2023-11-13

肺心病心力衰竭治验(5大类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皆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缺氧,X线或心电图示右室肥厚,明显的心力衰竭征象为特点的一组病症。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痰饮”、“水气”、“咳喘”的范畴。辨证论治,应着重于扶正祛邪,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兼顾”的原则。常用涤痰祛瘀,泻肺通腑,涤痰开窍,温阳利水,调理脾胃,滋养肝肾,补益气血等法。其中在补养的方药中,可酌加涤痰、行水、化瘀之品。

1.痰瘀阻肺:

水饮射肺,肺不能布津而通调水道,津聚而成痰,痰浊阻肺,肺气壅闭,肺气闭郁则血瘀,痰瘀互结,内阻于肺;痰瘀阻肺,则使肺气更加不利,肺气不利就会失去其助心行血、肺朝百脉的功能,导致血脉津液运行不利,更加重了痰瘀内阻。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憋气,咳喘倚息不得卧,唇青,舌紫等症。治以调达肺气,涤痰祛瘀。可选用泻肺除壅,调达肺气的泻肺汤、葶苈散、葶苈大枣泻肺汤。涤荡寒痰用苏子降气汤、麻杏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导痰汤;清化热痰用礞石滚痰丸、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祛瘀选用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

病案:邵某,男,69岁,退休干部,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30余年,因咳喘、浮肿加重于1992年5月2日应遂视诊,查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稍动则气促,面色苍白,唇紫,两目暗晦,壅嗽喘急,痰白清稀,心律齐,心率102次/分,叩心界向左扩大,两肺底可闻及湿罗音,肝胁下1cm,一身面目浮肿,苔白腻,舌质暗,脉滑。证属痰瘀阻肺,水道失调。治以涤痰祛瘀,开肺降气,通调水道。处方:葶苈子30g,桑皮20g,椒目4g,干姜4g,半夏12g,五味子10g,细辛3g,沉香粉2g(冲)、茯苓30g,益母草30g,泽兰20g,麦冬10g,三剂。二诊,药后能平卧入睡,两肺底湿罗音减少,浮肿减轻,心率80次/分,肝胁下0.5cm,上方减少用量,14剂后病人能下地活动,作日常活动。三诊,在上方加蛤蚧半对(去头足)、西洋参3g,10剂后浮肿全消,已能拄杖户外行走。经遣踪至今,病未复发。

2.肺壅腑实:

主要表现:咳嗽喘急,呼吸气逆,痰涎壅盛,胸膈壅塞,坐卧不得,腹满便秘,舌苔黄厚而腻,脉沉滑数,右寸实大等。治以泻肺通腑。用己椒苈黄丸、宣白承气汤等。

病案:张某,男,65岁,退休工人,1986年7月5日初诊。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0余年,曾因肺心病、心衰住院治疗三次,缓解后出院。此次刚出院半月又来就诊,自述:宿满便秘,咳嗽上气,咯痰不利,睡卧不宁,需倚息而卧。查:唇紫,颈青筋突起,桶状胸,颜面下肢肿,心律齐,两肺底闻及细小湿啰音,心电图示右室肥厚劳损,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属肺壅腑实。为痰饮郁肺,郁而化热,痰热壅肺,肃降无权,气逆喘咳;肺气壅滞则水道失调,泛溢肌肤则为浮肿;肺气壅闭而气不降,则腑气亦不易下行,热结而腑气不通。治以泻肺开壅,通水道、泻腑实。拟方取宣白承气汤,己椒苈黄丸之意,以开肺降气,通调水道。拟方:葶苈子20g,汉防已15g,椒目4g,大黄5g(后下)、生石膏30g(先下)、杏仁6g,瓜蒌皮15g,炒莱菔子10g,苏子10g,白芥子10g,三剂。药后腑气已通,咳喘浮肿减轻,舌苔薄黄,脉滑,二诊去大黄,加冬虫夏草3g研末(冲服),10剂。三诊,浮肿已消,痰已减少且易咳出,因患者年迈,气血不足,改用生脉散合金水六君煎调治,10剂后,诸症悉退,已能上公园活动。

3.痰迷心窍:

主要表现:除喘促咳嗽,紫绀加重,身浮肿外,具有意识朦胧,神昏谵语,舌紫暗,脉滑。若伴肝风内动,则抽搐,癫痫样发作,烦躁不安等。治宜化痰开窍,用导痰汤合苏合香丸。肝风内动宜平肝熄风,豁痰开窍,用至宝丹合羚羊钩藤汤。

病案:王某,男,70岁,无业,初诊日期:1987年11月26日。患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0余年,咳喘、痰壅常年不断,近一年来,发展为颜面下肢浮肿,昼夜端坐卧位,稍一活动就气不能续接。因近日精神欠佳,时有意识障碍,受友之托,前往视诊。查高枕卧位,唇紫绀,颈静脉怒张,意识模糊,唤之能醒,答题欠准确,瞳孔等大,对光反射灵敏,角膜反射存在,颈软无抵抗、桶状胸,心尖搏动弥散,叩心界向左侧扩大,心率140次/分,律齐,两肺可闻及湿啰音,BP100/70mmHg,下肢凹陷性浮肿(++),颜面及腰背下部着床处凹陷性浮肿,舌红苔黄腻,脉细滑数。即嘱西地兰0.4mg溶于25%葡萄糖20ml内,静脉缓慢推注。速尿40mg肌注,氮茶硷0.1g肌注,10%氯化钾10ml口服,青霉素皮试(-)、80万单位、肌注、每日二次,口服至宝丹一丸。半小时后排尿500ml,心率80次/分、律齐,BP110/70mmHg,两肺湿罗音减少,神态转清,以中药豁痰开窍。处方:黄连粉2g(冲)、僵蚕5g,葛蒲10g,远志10g,天竺黄10g,胆南星10g,竹茹10g,枳实10g,陈皮10g,半夏6g,炙甘草4g,生姜3g,大枣二枚,北五加皮6g,7剂。二诊药后神志如常,能下床活动,咳喘气短减轻,浮肿全消,舌质淡暗,舌体胖有齿痕,脉沉细。处方:北五加皮6g,桑皮15g,葶苈子15g,细辛3g,西洋参10g(另煎兑入),麦冬15g,五味子6g,生黄芪1.5g,炙甘草3g,黄精15g,阿胶10g(烊化)、茯苓20g,泽兰20g,10剂。三诊,药后喘憋已消,能在家人的陪伴下作户外活动,舌苔白、质淡,脉细弦。嘱生脉饮、人参健脾丸、二陈丸成药调治,以培土生金。

4.脾肾阳虚:

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少气懒言、心悸纳呆,腰膝酸软,尿少浮肿,日久咳嗽,不能卧者,虚嗽不愈,苔白滑,脉沉微。治以温阳利水,化痰除饮。用真武汤合桂苓术甘汤。

病案:高某,女,72岁。家庭妇女,初诊日期:1993年7月6日。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0余年,1993年5月3日不慎摔倒致右股骨颈骨折,昼夜卧床。因老人虚嗽不愈,气促浮肿,倚息不得卧而来就诊。查面色晦暗,颜面浮肿,唇紫,气喘张口抬肩,言语无力,语声低微,说话断断续续,桶状胸,叩肺过清音,心尖搏动弥散,心界叩向左扩大,胸透示右室扩大,肺透明度增高、肺纹理粗乱,横膈下移。心电图示右室肥厚劳损。两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心率112次/分、律齐,腹部膨隆、可叩及移动性浊音,肝肋下1cm,下肢凹陷性浮肿(++),右下肢因骨折不能活动,舌苔白,脉细而沉。证属脾肾阳虚不能制水,痰饮水湿流溢肌肤,水气凌心,饮邪射肺所致。治以温阳利水,化饮止嗽。以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治之。处方:炙附子6g,生姜4g,桂枝6g,生黄芪20g,白术12g,茯苓20g,陈皮10g,杏仁6g,枳实4g,补骨脂10g,旋覆花10g(包煎)、鹅管石12g,7剂。二诊,咳喘明显减轻,浮肿已消,气急倚息不得卧已除,舌苔白、舌质淡、舌体胖,脉沉细无力。拟方:蛤蚧半对,党参10g,南沙参12g,麻黄6g,杏仁10g,枳实3g,炙甘草4g,大枣三枚,桑皮15g,服上方14剂后,咳喘悉平。

5.气阴两伤,痰饮内停:

主要表现:多因咳喘病程长,一方面表现为久咳久喘,年老体衰,致气阴亏虚之证,如心悸,气短、神疲,五心烦热等,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痰饮内停的征象。如咳喘、浮肿,痰白略稀之症。治以益气养阴,化痰除饮。

病案:高某,男,70岁。1984年11月6日初诊。自1958年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来,曾多次住院治疗,但每年遇寒着凉必发,从1984年1月以来咳喘加重,出现浮肿,气短不能续接等。此次,因喘促、浮肿,不能平卧而来就诊。刻诊:五心烦热,痰白略稀,颜面下肢肿,倚息不得卧,气短,稍动即气促。心电图示右室肥厚劳损,双肺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心率114次/分,律齐,肝胁下1cm。舌红少苔,津布而润,脉细略弦。证为气阴两伤,痰饮而停。治宜理当扶正祛邪,但刻下痰饮内停之势较盛,权宜之机应以化痰除饮为主、益气养阴为辅。选用猪苓汤合芩桂五味姜辛汤除痰饮,以生脉散益气养阴。处方:猪苓25g,茯苓20g,泽泻12g,阿胶10g(烊化)、滑石12g(打)、桂枝3g,干姜3g,五味子6g,细辛3g,太子参10g,麦冬10g,7剂。二诊,药后痰涎壅盛明显减轻,浮肿全消,已能平卧,但仍有心悸、气短、乏力、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津布而润,脉细略弦。此证为痰饮之邪大势已去。气阴两伤之象更为突出。故以益气养阴为主,兼以化痰除饮。以麦门冬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化裁变通。处方:麦冬30g,太子参10g,炙甘草4g,粳米6g,大枣3枚,茯苓10g,半夏9g,五味子6g,干姜3g,细辛3g,北五加皮5g。上方服至20剂时,诸症悉平。嘱上方研细末炼蜜为丸,连服三月,以巩固疗效。病未复发,老人仍健在。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第25-2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