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

 睫毛上的风尘 2023-11-15 发布于北京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是南京博物院90年院庆系列之一的重磅大展。展览将以最宽广的视角展示万年中华玉文明的灿烂历史,以最深刻内涵的阐释讲述玉如何成为中华文明最崇高的精神内涵。

图片

厚德载物,共融共生。悠悠玉文明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展现着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和深厚底蕴。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洗礼,更是促进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本篇推文将集合展览首日所拍摄现场重要古物图片,呈上一场中国早期玉文化的视觉盛宴!

备注:以下所有古物照片拍摄均由我本人完成。所有照片均无水印,可自由转发或者学习使用,请勿商用!

玉璧/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吴大澂旧藏/上海博物馆藏品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璧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环状物,凡半径是空半径的三倍的环状玉器称为璧。《尔雅》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所谓肉是指边,好是指孔。实际上这一比例仅仅是理想的,实际出土的玉器很少合乎这一比例。

玉神面/肖家屋脊文化(公元前2200年—前1800年)/山西考古研究院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以湖北、湖南为主体的长江中游两湖地区,是史前“三苗”部族的活动区域。其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6000至5500年前的大溪文化中晚期。到了距今约4500至4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两湖地区史前玉器的发展达到高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玉文化。这类玉神灵头像糅合了神人与猛兽的双重特征,面部装饰精致细腻的减地阳文,在展现出神入化琢玉技艺的同时,也处处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氤氲。此类神灵像无疑是“三苗”部族崇信的神祇。(注:三苗,出自缙云氏,是中国汉族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一古国名)

神面玉端饰/肖家屋脊文化(公元前2200年—前1800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该玉牌饰呈灰白色,不透明,表面多黄色和褐色玉沁。整体造型颇为精致。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平面上雕刻的纹样,人面形象,眉眼耳鼻口,五官皆备,却在嘴部突出表现上下两对獠牙,显得狰狞而神秘。

玉兽面纹圭/龙山文化(公元前3000年—前1900年)/故宫博物院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玉兽面纹圭,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长20.8厘米,宽6厘米,厚1厘米。玉质已受沁成牙黄色,间有褐色斑。长条形,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钻有二孔。器两面刻画有兽面纹饰,两面纹饰不同,但均为手工刻画而成。此器的纹饰风格类似于新石器时代山东龙山文化玉器,但具体纹饰并不相同,十分少见,有待进一步研究。

玉猪龙/红山文化(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辽宁考古博物馆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又名玉兽玦。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但由于外形特殊,考古界对于该玉器定义为猪还是龙争议颇多,还有人认为这是熊。其用途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宗教礼器。大量红山玉器的造型反映出很多很多动物如蝉,鸟鸭嘴兽和玉猪龙共同出现,如此表达出玉猪龙是各种动物的最早期胚胎,包括人类,即人和动物最早期胚胎。也就是说玉猪龙是胚胎而且非某种特定动物。

玉龙/红山文化(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故宫博物院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高25.5厘米、最宽21.8厘米、曲长60厘米、直径2.2-2.5厘米。玉龙用一整块黄绿色的闪石玉雕琢而成,整体呈长圆柱形,身体弯成C字形,有着优美的虹形曲线。玉龙中部有穿系孔,两面对钻,如果以绳系挂中孔悬置,则正好水平平衡。此玉龙原为傅熹年先生的父亲傅忠谟先生收藏。1992年故宫博物院收购了傅先生收藏的396件玉器,其中就有包括这件玉龙在内的3件红山文化玉器,这也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C形玉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玉龙头部雕琢,梭形长眼凸出,边缘有单阴线勾出轮廓。吻部长而前凸,鼻上翘,嘴及下颚以几道简练的阴线纹刻划。脑后长鬣飘逸,神气生动,边缘呈刃状。龙身光素,无肢无爪,无角无鳞,躯体似蛇,遒劲有力。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有领玉璧/金沙文化(公元前1250年—前650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抛光的器物平面呈圆形,中间开圆孔,肉面有同心圆状弦纹,圆孔边缘凸起的周廓高出璧身,故名“有领”。对于三星堆这类有领玉器,学者尚未在命名上达成一致,学界有“有领璧”、“(有领)瑗”、“带肩环”、“玉钏”等多种观点。

活环链玉神人饰/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末至公元前10世纪)/江西省博物馆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玉作活环链雕工艺技术早在商代就出现了,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圆雕玉羽人,头冠上的掏雕活链,曾经被认为是中国年代最早的玉掏雕艺术的样品。集人、兽、鸟于一身,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羽人”,也是唯一的商代羽人玉佩饰。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枣红色,“臣”字目+鸟喙形嘴,“C”形大耳,叶腊石质地侧身屈臂蹲坐,两侧各一只翅膀,脊背雕刻有羽毛。新干先民把“羽人”作为自己民族的始祖或神人顶礼膜拜,有专家认为商代活环曲蹲羽人玉佩饰是南方地区远古土著民族鸟图腾崇拜的遗俗和变异在中国玉器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项饰/西周(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束绢牌组合玉项饰,出土于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遗址27号墓。由一件梯形玉牌、六件束绢牌以及众多玛瑙管(珠)组合而成。梯形玉牌中部饰双凤鸟纹,中央有一对穿。六件束绢牌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近方形扁体,中部略束腰,正面均阴刻束绢纹。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五璜联佩/西周晚期(公元前857至公元前828年)/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五璜联珠组玉佩,西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出土,藏于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此器由一件人龙合纹佩、五件璜、三百六十八颗红色或桔红色玛瑙珠、十六颗菱形料珠相串系而成,其上半部分置于墓主左右肩胛处,下部达腹下盆骨处,色彩瑰丽,晶莹透润。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龙纹玉管/西周(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年)/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虢国墓地从1956年发现至今,该墓地先后经过五次钻探、两次大规模发掘,探明各类遗址800余处,出土文物近3万件(颗)。尤其是90年代发掘的虢季墓和虢仲墓两座国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墓主人级别高,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数量多达近万件,种类齐全,玉质优良,工艺精湛,其价值之高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珍品。其中虢仲墓出土的玉器最多,数量多达800余件(颗),分为礼玉、佩玉、殓玉、饰件、用具等七类,是继殷墟妇好墓之后出土玉器的又一惊人发现,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令许多专家学者感叹不已。

/西周(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年)/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韘”是古人射箭时,套在拇指上面用来钩弦的器物。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以玉制作而成的玉韘最早见于商代,其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汉代的发展,不仅造形各代不同,玉韘的功能也从射箭用的器物,逐渐演变成佩带用的饰件,此一形制变化,在历代玉器中是很特殊的现象。

图片

水晶组配/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山东省博物馆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齐国水晶组(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郎家庄出土。该组佩为腰佩,由最大的水晶环作为擎领,悬挂4列由白色水晶和紫色水晶的珠管穿成的珠串,形制有水晶环、多面体水晶珠、长方形水晶管、圆形紫水晶管,圆形紫水晶珠等,穿缀形式简洁,整体光气硬朗,是齐国水晶组佩的代表作品。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蜻蜓眼琉璃珠/战国晚期/湖南省博物馆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俗称。其为玻璃制成,玻璃又称琉璃,因后期发展中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眼睛”效果的镶嵌玻璃,猜测因形似蜻蜓的眼睛,故称蜻蜓眼。这种“眼睛”文化据说发源于西亚或印度,相信眼睛有辟邪功能的这种信仰,多盛行于从事畜牧的草原民族,在游牧民族迁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这种镶嵌玻璃珠,一方面可以辟邪,一方面随时都有可能用来交换所需之物。镶了“复合眼珠”的玻璃珠,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国。这种彩色缤纷、灿烂夺目的西亚玻璃珠受到古代中国王公贵族的极度喜爱,产生了高度的社会需求。

琮/史前华西玉器,春秋中晚期改制/沂水县博物馆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琮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以圆璧祭天,以方琮祭地,《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舞人/战国中期/江西省博物馆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镶玉褭蹏金/西汉早期/江西海昏侯遗址博物馆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西汉时期金币除了饼金之外,在不少地点考古发现了所谓马蹄金和麟趾金。一般认为褭蹏二字的“褭”字是指一种奔跑如鸟飞的一样快的宝马,读niao;蹏是蹄的异体字,也念ti。麟趾,是指白麟(和麒麟一样是古人想象中的动物)蹄趾。褭蹏金成圆形,内中空,显得短粗,后跟略内收。或许因“褭蹏”二字难识难写,后世就俗称马蹄金。

龙虎纹绞丝环/战国晚期/淄博市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汉代朱雀踏虎衔环玉卮/战国晚期/巢湖市博物馆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卮是古代一种器皿,常用来盛酒。主要有玉卮、漆卮等,卮由盖和卮体组成,卮体呈圆筒状,有三足,一圆扳手。玉呈青白色,浅淡黄沁色,晶莹圆润有光泽。卮体呈圆筒形、直口、平底、三兽首形足。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主体纹饰为高浮雕朱雀踏虎衔活环,凸出卮身,浮雕朱雀身瘦长,双足直立于虎背,两侧云纹羽翼,层层舒卷。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卮身下部两侧饰浮雕凤鸟纹。一侧为环形扳手,浮雕体上下卷翅的直立侧身熊盘于扳手上。卮体遍饰T形卷云纹和勾连卷云纹。这件玉卮反映的雕刻工艺,可谓是集此前玉雕工艺之大成,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在手法上使用了透雕、高浮雕、浅浮雕、镂雕、平雕、阴线雕刻等多种技法,堪称中国玉雕史之绝唱,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仙人骑天马/西汉中期/咸阳博物院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咸阳博物馆收藏的西汉圆雕玉仙人骑马,1966年汉元帝渭陵陵区礼制建筑遗址出土,这件为羊脂玉,玉马呈昂首挺胸奔腾状,张口露齿。背上骑着一羽人,一手扶马颈,一手拿灵芝。同时出土的玉熊、玉鹰、玉辟邪等一组珍贵的西汉圆雕玉器,都极为精美圆润。

玉辟邪/西汉中期/咸阳博物院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玉熊/西汉中期/咸阳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辟邪形玉壶/东/扬州博物馆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1984年邗江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新疆和阗 ( tián)白玉质。造型以一辟邪作跪坐状。右手托灵芝仙草,中部镂空,头顶开圆口,上置环钮银盖。辟邪身刻细圆圈纹、羽毛纹,集圆雕、镂空、浮雕、阴线细刻手法于一体。是东汉玉器的杰作。

辟邪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有多种形态,因为这只辟邪的造型像一只长着翅膀的熊,所以也有人称它为“飞熊”。汉代炼丹术较多,因此推测这件玉壶是用来装丹药的。

玉樽/东汉/湖南省博物院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神兽纹玉樽为直筒形,已经被沁蚀成不透明的灰白色,但器表仍有光泽。其形制与汉代漆樽或铜樽造型一样:大直径筒形器体、呈轴对称形态的双铺首,还有按三等分圆周留置的圆雕蹲熊樽足。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器身纹饰被三道凹弦纹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上层浮雕出对称的铺首,纹饰主体分为三组:在云海中翻腾的两只螭龙,两只头背对峙的长喙独角龙,西王母与持着灵芝草的仙人;下部纹饰同样分为三组:持仙芝戏螭龙的羽人,独角兽与螭龙争抢着云中生长的仙芝,张牙舞爪的熊正与独角龙云中嬉戏。樽上共有10只神兽、3位仙人,如另外加上3只圆雕蹲熊足、2个铺首,樽体上总计有18个雕琢生动的主题纹饰。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器内部发现有少许墨迹残留,据此推测,或许在刘弘或更早时代,这件玉樽曾用做类似后世文房所使用的笔洗。

乾隆御题“长楽”谷纹壁/东汉/故宫博物院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玉璧呈青绿色,为和阗玉,有红紫色沁斑。体扁圆形,上部有出廓,两面纹饰完全相同。璧两面雕谷粒纹,内外缘各饰凸弦纹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镂刻“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两侧对称透雕独角螭龙,两螭龙嘴部分别吻“长”字的两侧,以阴线饰龙身和身上之勾云纹,螭龙躯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汉代玉璧的纹饰、造型和风格突破了以往的传统,采用浮雕、透雕、阴刻等工艺以及在圆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增强了玉璧的装饰效果和立体感。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玉人首/西汉中期/咸阳博物院藏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不需要打赏,没有广告位

留个联络方式

随缘结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