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吉林市城区酿酒业变迁和已然变成民居的吉林市酿酒总厂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11-16 发布于吉林

很早就有朋友让我聊聊吉林市的地产白酒,作为喜好饮酒的北方人,我对这个题材确实兴致盎然。然而当我留心收集这个题材的资料后,心情就难免有些沉重,无论是企业兴衰和品牌荣辱,吉林市酿酒业,尤其是城区酿酒业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绝非是一壶浊酒入喉,就能激昂笑谈他年事。于是这篇,只挑拣些无足轻重的沿革,当作一个行业在城区的发展回顾吧。

关于吉林市酿酒行业的源头,林明棠先生在他所撰的《吉林市发展史略》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点值得明确:其一,由于清初农田初辟,粮食匮乏,康雍两代,清政府曾严令禁止酿造白酒(烧锅);其二,吉林城最早的酿酒烧锅出现时间难于确查,但应出现在乾隆十年(1745年,参票发放与烧锅有关联)设立官参局之后,并很快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课税财源;其三,吉林城内仅建有曲房,多数酒作坊设在吉林城周围村镇。作者随附统计道光二十七年吉林城周边的烧锅分布表,40家酿酒作坊均位于离城市较远的村镇。

《吉林市发展史略》的材料选取是非常严谨且值得推敲的。相形见绌,相关史志对酿酒工业开篇定性:“吉林市的酿酒历史源远流长,1673年吉林建城时就有山西籍郭姓商人在西关开设烧锅生产白酒”,既有违当时历史背景,又缺乏史料支撑,以传闻为史实入志,难免有唐突草率之嫌。

一般认为,吉林市城区烧锅作坊最早出现于清光绪八年的朝阳门外(1882年,其位置在当时属于城外),即今天的船营十四小学校址,作坊名为“会源烧锅”,业主张廷元。在当时,这个烧锅规模可谓不小,开业时就有酒工30人,杂工18人,作坊内有柜房、仓库、酒棚、甑房、机器房、曲窖子等设施,以粮食为原料,年产白酒约100吨。

进入民国后,1913年杨振邦在马神庙街(今独立路)开设了永吉烧锅,1917年张如九在迎恩街(今西安路)开设了恒泰泉烧锅。烧锅业在吉林城关“东一西二”的格局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期间各家烧锅为买卖得以存活,可谓各显神通身手,从史料记述上看,他们的经营真的实属不易。


解放后,三家烧锅被收归国有,分列为吉林省营一、二、三造酒厂。1952年三家造酒厂又由省财政厅生产管理处转隶吉林市工业局所属吉林市营食品公司,级别也由“厂”降为“车间”。1954年,三个车间又组成吉林市造酒厂。到了1958年,因吉林市植物油厂并入,工厂又改称吉林市油酒厂。1959年工厂由西安路归并到通化路5号(北院,后为13号)。1960年植物油厂分出后,工厂又改名为吉林市造酒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吉林市造酒厂生产的高度粮食酒以“江城牌”为品牌,由于物美价廉,深受消费者喜爱,江城酒还获誉“省优质产品”。到了1974年时,吉林市造酒厂依品牌,将厂名改为吉林市江城酒厂。

吉林市江城酒厂是吉林市一轻系统重要的中型国有企业,在更名后,这家企业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产品品种涉及普通白酒、人参滋补酒、抗癌防癌酒、壮阳补肾酒等4个系列50多个品种,年产各类酒水6400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林市除江城酒厂外,还有长白山参茸酒厂、磐石县三宝酒厂、蛟河县制酒厂等全民所有制酿酒企业,以及江滨酒厂、松北酒厂、红旗酒厂、白山酒厂、葆春酒厂等集体所有制酿酒企业,无论是规模、产量,还是效益,吉林市江城酒厂无疑是当时吉林市白酒酿造行业的领军者。

1992年,吉林市江城酒厂改称为吉林市酿酒总厂。不久后,又紧追时尚,与韩国真露合资(也有传闻说企业效益不好,卖给了真露),生产韩式烧酒。再之后,吉林市酿造总厂淡出历史,偌大的厂区也被分别改造为居民小区。

其实作为一名吉林市人,我个人对江城酒厂的印象是比较模糊的。在我还不到喝酒年龄时,最先知道的白酒品牌除了那些大名鼎鼎的“国名酒”外,就是德惠大曲、榆树大曲、怀德大曲、洮儿河等“省名酒”,江城酒厂的产品即便多次得到“省优”称号,在白酒行业里终还算不上顶流。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到了喝白酒的年龄时,吉林市最负盛名的地产酒当属永吉原浆,低端市场营销最成功的当属黑龙江产的“花园口杯”,与前二者同一市场层级的吉林市酿酒总厂,所产的吉林原浆、江城美酒并没有多大的竞争力。加之真露公司的合资与撤资,一座国营酒厂退出历史,或许真的算是历史的必然。

多年后回看吉林市白酒酿造行业的变迁,当人们因流水的厂家和品牌,而感叹企业生命力与“巷子”深浅无关时,却发现时光竟始终偏爱那醉人的酒香——本以为酿酒总厂的没落即终结了吉林市市区酿酒业的生气,不曾想前不久,获悉一款名为“兰花醉”的吉林市地产白酒竟然打入了北上广深的高端场合,并被许多资深人士认可和推崇,看来吉林市的酿酒业并非日薄西山,沉淀几百年的酒香并没有被时代长风吹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