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十八反”小议

 焦氏中医 2023-11-17 发布于河北

中药“十八反”小议

文以载道,写文总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为目的的。

在七版《中药学》的教材里,记录了关于中药“十八反”的内容,我结合我多年的行医经验,综合汇报如下,以供同道参阅。

据《蜀本草》谓《本经》载药365种,相反者18种,相恶者60种。《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金元时期将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累计37种反药,并编成歌诀,便于诵读。

“十八反歌”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共载相反中药十八种,即: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芨、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反药能否同用,历代医家众说纷第。一些医家认为反药同用会增强毒性、损害机体,因而强调反药不可同用。除《神农本草经》提出“勿用相恶、相反者”外,《本草经集注》也谓:“相反则彼我交仇,必不宜合。”孙思邈则谓:“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等等,均强调了反药不可同用,有的医家如《医说》甚则描述了相反药同用而致的中毒症状及解救方法。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也有不少文献报道反药同用(如贝母与乌头同用、巴豆与牵牛同用)引起中毒的例证。因此,《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

此外。古代也有不少反药同用的文献记载,认为反药同用可起到相反相成、反抗夺积的效能。如《医学正传》谓:“外有大毒之疾,必有大毒之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论也。如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以为攻坚积药;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辈,以治血块;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莲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剂,而妙处在此,是盖贤者真知灼见,方可用之,昧者不可妄试以杀人也。”《本草纲目》也说:“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尔。”等等,都强调了反药可以同用。正如上述,古今反药同用的方剂也是屡见不鲜的。如《金匾要略》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同用治留饮;赤丸以乌头、半夏合用治寒气厥逆;《千金翼方》中大排风散、大宽香丸都用乌头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儒门事亲》通气丸中海藻、甘草同用;《景岳全书》的通气散则以藜芦配玄参治时毒肿盛、咽喉不利。现代也有文献报道用甘遂、甘草配伍治肝硬化及肾炎水肿;人参、五灵脂同用活血化瘀治冠心病;芫花、大戟、甘遂与甘草合用治结核性胸膜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肯定了反药可以同用的观点。

我在临证处方的时候,是尽量的避开“十八反”的,因为我的药房是不备“藜芦”的,所以,“诸参辛芍叛藜芦”这一条可以忽略,需要注意的是前两句,即“半萎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大戟、甘遂、芫花,这三味有毒性的药材,我也不备,就剩下一个“海藻”了,我在开“海藻”的时候,是不开“炙甘草”和“生甘草”的,最重要的就是“半萎贝蔹芨攻乌”,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天雄,这四种药是反半夏、反瓜蒌、反贝母、反白芨、反白蔹的,半夏包括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瓜蒌”,与瓜蒌同植物的有“瓜蒌壳、瓜蒌仁、全瓜蒌、天花粉”,这些都不能同“乌头”类同植物的药材同煎。我之所以遵循“十八反”的古训,一来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病人,要一切为了病人的健康着想;二来,我在临证时,治疗杂病居多,偶遇重病大病,也根本不需要借助“十八反”的相激相成;三来,只要是病人,就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某些巧合,为慎重起见,还是遵循古训,这样比较妥当。

张廷模在《中药学讲稿》里也这样说:“比如说乌头就有川乌头和草乌头;瓜蒌就有瓜蒌壳、瓜蒌仁、全瓜蒌,有的还提到了瓜蒌根,就是以后要学的天花粉,这就是四个药了;贝母有川贝母,有浙贝母;芍药有白芍药和赤芍药……意思说在处方的时候,在同一张处方里面,这个乌头,不管川乌头,或者草乌头,不能和半夏同时使用,也不能同时和瓜蒌,或者不能同时和川贝母、浙贝母(使用)……因为现在的药典,药典就是国家的法典,就有法律的约束力,它叫你这些药不能够在一起,不能同时开,开了,如果出了问题那你就要负法律的责任,违背了法律、法规,这个是十八反。”

但凡疾病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所成,治病也需要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叫做“疗程”。古人称“假以时日”,所以,我们在看古代医案的时候,每每见到病人服药三月、半年,甚至一两年始愈者,谅非虚言也!

末了,作诗总结如下:

遵循古训十八反,治病还应整体看。

冰冻三尺须日久,解冻要到三春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