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伤寒论》(六)

 幽默的数据线 2023-11-26 发布于甘肃
图片

《伤寒论》是古代医学夜晚最动人的一场篝火晚会,其薪火穿越2000来年的历史天空,至今仍旧光彩照人。

图片

一,《伤寒论》里的阴阳指什么?

《伤寒论》此书把病分成两大类,疾病发生不外太过不及两种,即矛盾的两个方面。

人有病了,生理机能要改变,尤其代谢机能首先改变,一方面比健康人太过,另一方面是比健康人不及,连证候和脉全是这样,就是太过与不及。

代表积极的一方,反应在证候上即兴奋、热、发扬;

代表消极的一方,反应在证候上是抑制、寒、沉衰。

图片

阴阳平衡为常,反之为病。既为病,则生理机能要改变,首先改变的是代谢机能

但阴阳中还要辨寒热虚实,

寒和虚都是不及,都属于阴证之类,

热与实都为太过,都属于阳证之类。

阳:太过是兴奋的,亢奋等症状,此为阳性证,属阳性者见狂、喊叫,脉洪、大、浮、实、数,此均为太过;

不及是沉衰的,抑制的,这类的证候叫阴性证,属阴性者见消沉、欲寐、嗜卧,脉沉、微、细、涩,此均为不及。

此阴阳来于生理机能,主要是代谢机能。可见疾病万变仅有两大类,不是阴就是阳,不阴不阳者即无病。

图片

二,《伤寒论》里的表、里、半表半里 指什么?

胡希恕胡老认为六经来自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虽然说的是八纲,但胡老的六经主要来自表里和阴阳。胡老把人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部分。

指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

指人体的里面,是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

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是心、肝、脾、肺、肾各种脏器及其所在之地

这样划分就把人体所有的部分都归入表、里、半表半里之中了。

在表位置发生的症状就是表证

在里位置发生的症状就是里证

同样,还有半表半里证

图片

三,六经辩症指什么?三阳证?三阴证?

表、里、半表半里三个部分各自分别组合阴、阳,这样就有了六个。胡老认为:

太阳病表阳证阳明病里阳证

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

少阴病表阴证太阴病里阴证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


表、里、半表半里,是机体祛除疾病的三大途径,只有此三个方面,没有别的。

病在表者,人体利用水谷之气与外来邪气抗拒于表,如表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即里面充血,尽量达表以作汗。

阳明、少阳同样是“正邪分争”,若抗病在表支持不了,正气没有胜邪的机会和能力,则转移阵线,拿少阳讲则退居“胁下”斗争。

图片

四,六经辩症怎样治疗?

合病津液相关,并病位置相关。

1.合病治疗,并病治疗

①合病治疗优先级:咽干严重治咽干,口渴严重治口渴。

②并病治疗优先级:胸胁,心下,表,里。

2.合病的津液,并病的位置

①合病的津液定义:

太阳病津液充足

少阳病津液不足导致咽干

阳明病津液不足导致口渴。

②并病的位置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心胸

这样,每个阳病就包含两个概念,

一个和津液相关,一个和位置相关

3.合病和津液相关,并病和位置相关

太阳病,津液充足,位置在

阳明病,口渴,位置在

少阳病咽干,位置在心胸

图片

五,伤寒治法为啥重视存津液?储水?排水?

伤寒治法之所以重视存津液,主要因为津液的存亡是证候传变、转化的决定性因素。换言之,一经病传变为另一经病,一证候转化为另一证候,是亡津液所致,而证候的好转、痊愈也首先是津液恢复或'津液自和’的结果。


麻黄汤、桂枝汤是强排水的发汗剂

十枣汤、承气汤类是强排水的泻下剂,

白虎汤、柴胡汤类是弱排水的利尿剂。

可分为发汗、泻下、利尿、储水四类。

把六经与四类治法联系起来,就是:

太阳病~发汗、阳明病~泻下

少阳病~利尿、三阴病~储水

三阴病的治法是储水,储水后才能恢复肾脏的排水反应。
三阴病具有共同的性质,就是整体的功能与津血不足,即阳气虚,阴血虚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常态,太阴病的方剂群方剂分列为两类:

一类是四逆汤类方的扶阳方剂,

一类是真武汤类方的养津或养津扶阳方剂。


归属于太阴病篇的方剂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温中祛饮类方剂;

第二类是养血利水类方剂。

温中、养血是前提和条件,

祛饮、利水是后果和目的。

三阴病的治法是储水,然而其结果是津液自和之后“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图片

六,娄绍昆学习《伤寒论》经验总结

娄绍昆根据吉益东洞黄煌有关张仲景药证研究的成果,以及自己的理解与临床经验

1.给以下的药物所认定的治疗目标(药征或药证)如下:

桂枝——大汗后,心悸,气上冲心。

麻黄——喘咳,黄肿,无汗。

芍药——结实,疼痛,痉挛。

杏仁——咳喘。

葛根——项背强。

黄连——心烦。

黄芩——心下痞,下利。

桃仁——小腹满痛。

石膏——烦渴。

大黄——胸满、腹满、腹痛、便闭、尿不利。

芒硝——心下痞硬,小腹急结,便燥。

枳实——胸腹痞满而痛且便闭。

栀子——心烦。

茵陈——黄疸。

茯苓——眩悸而小便不利。

白术——小便不利。

干姜——多唾,下利不渴。

附子——形寒肢痛,下利。

细辛——恶寒不渴,咳痰清稀。

人参——纳呆,烦渴。

半夏——呕吐不渴。

栝楼实——胸膈痞塞、大便不通。

知母——烦热。

2, 初学者的第一批方证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某某甘草汤证”或“某某甘草基证”开始。

桂枝甘草汤证——汗多,心脏、胃脘部及腹部悸动喜按。

芍药甘草汤证——腹痛,脚挛急。

甘草干姜汤证——胸中冷,多涎唾,不渴,小便数。

甘草麻黄汤证——全身无汗而浮肿,小便不利。

大黄甘草汤证——大便秘结不通,食已即吐。

栀子甘草基证——心烦少气。

人参甘草基证——腹痛胃痞,消瘦气短。

附子甘草基证——形寒体痛,神疲汗多。(甘草解毒增效)

石膏甘草基证——烦渴,身热。

黄芩甘草基证——口苦,尿黄,下利。

3.,掌握组成经方核心的两味药的药对(或方剂)

半夏、生姜——呕吐,恶心。

人参、生姜——干呕,心下痞。

干姜、附子——形寒肢冷,烦躁不眠。

黄连、黄芩——心下痞,胸脘烦热,下利臭秽。

柴胡、黄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白术、茯苓——目眩腿肿,小便不利。

厚朴、杏仁——咳喘。

图片
本文为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仅供养生参考,有病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