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病桂枝汤证与太阳病桂枝汤证的不同之处

 一得斋主人 2023-12-04 发布于山西

第136条: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课前思考:

1. 吴谦按:“汗出多之下,当有发热二字,若无此二字,脉迟,汗出多,微恶寒,乃是表阳虚,桂枝附子汤证也,岂有用桂枝汤发汗之理乎?必是传写之遗”。本条有没有发热?

2.阳明病脉迟,是否主寒?

3. 如何辨别“脉迟,汗出多,微恶寒”的病人是太阳病还是阳明病?

第136条: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吴谦按:“汗出多之下,当有发热二字,若无此二字,脉迟,汗出多,微恶寒,乃是表阳虚,桂枝附子汤证也,岂有用桂枝汤发汗之理乎?必是传写之遗”。吴谦先生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第131条:“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阳明病得之一日,可以不发热而恶寒。太阳病新加汤证虽然也会“脉迟,汗出多,微恶寒”,但必定头项强痛,而阳明病必定没有头项强痛。

吴谦注:“阳明病脉当数大,今脉迟、汗出多,设不发热恶寒,是太阳表邪已解矣。今发热微恶寒,是表犹未尽解也,故宜桂枝汤解肌以发其汗,使初入阳明之表邪,仍还表而出也”。吴谦先生认为,阳明病应该脉数大,发热微恶寒是太阳表邪未解,用桂枝汤发汗是治太阳阳明,我认为值得商榷。前面论述太阳阳明的条文,都是太阳病如何如何,本条以“阳明病,脉迟”起首,不用考虑太阳,而是要考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脉数为热,脉迟为寒,太过则热,不及则寒。脉数主阳明热证,脉迟主阳明寒证。第167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脉迟是阳明中寒证脉象,《伤寒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一说寒”,说明隋唐以前的版本有“胃家寒”。《太平圣惠方·辨阳明病形证》:“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胃家寒是也,宜桂枝汤”,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属于胃家寒证,桂枝汤治之。清代伤寒大家陆九芝认为:“《千金翼方》中所写'阳明病胃中寒’是真正的《伤寒论》”。

“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曹颖甫曰:“此证当云:'微恶风者,肌未解也’。今云:'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实为仲师失检处”。曹师和吴谦先生认为阳明病有外证,没有表证,把桂枝汤当成治太阳病表证的专方,所以有此观点。徐灵胎《六经病解·阳明病解》:“阳明之表有二:有外邪初伤之表,有内热达外之表。阳明外邪之表,其证微恶寒,汗出多,或无汗而喘,只在一二日间,此因风寒外来,故仲景亦用麻、桂二汤汗之。内热之表,在一二日后,其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此因内热外发,故仲景以栀豉汤因势吐之。后人认不出阳明表证,不敢用麻、桂,二三日后,又不用栀豉,必待热深热极,始以白虎、承气投之。不知仲景治阳明之初法,废仲景之吐法”。徐灵胎是两度奉诏进京为乾隆帝治病的伤寒经方大师,他认为阳明病也有表证,如本条的“汗出多,微恶寒”和下条的“无汗而喘”,有头项强痛的是太阳病,没有头项强痛的是阳明病,所以阳明病也有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不能因为用了桂枝汤、麻黄汤就认为是从太阳而来。桂枝汤治太阳病是为解肌,桂枝汤治阳明病是为发汗。“宜桂枝汤”,适宜用桂枝汤类方治疗,如果五六日无所苦,大便干,用桂枝汤原方。如果伴有胃中隐痛,用桂枝倍芍药加饴糖的小建中汤。如果伴有下腹痛,桂枝加大黄汤。如果伴有腹胀满,桂枝汤加厚朴枳实,或者用厚朴七物汤治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