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露禅太极拳十层功夫:揭示精气神转换的经络经脉内在规律

 衆妙之門 2023-12-19

根据中医传统的观点,结合太极拳精气神的层面,太极拳依托的经络说,一是抻筋拔骨的十二正经体系,一是精气神的奇经八脉体系。以下是我们的经验描述。

太极拳以精气神的为内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拳法体系,是中国武术的基础。而太极拳精气神的主干部分是脊椎,一般的演练是脊椎为中心形成运行的中枢,就好比是门轴,而通过腰椎形成大腿和腰胯起到类似门轴的底盘,脊椎转动一般人脖子是不参与,通常力从夹脊生,就是腰胯开合驱动手臂、夹脊穴,含胸拔背。这就是太极拳推手的架子。 “一上一下”。这就可以达到。为什么,固精化气之后,筋骨力产生,到了夹脊穴,可以运用这个精的运行脊椎乃至冲击尾闾和腰胯,结合前脚掌撑着身体打拳,我们获得了表现太极拳架子的整体力量,

一上一下,上的是精,下的是气。在我们介绍了郑曼青的“一上一下”后,郑曼青的“一上一下”是通过夹脊穴来实现地面力量的上下运行,在夹脊穴实现太极拳左右逢源,上下化解,这已经是内家拳的搏击层面的功夫。参看郑曼青的演练,手的高低在肩下,与孙禄堂的手法相同,不同的是站桩。

我结合自己的练习过程,提出了三上三下,第一次是脊椎上,任脉下,小腹平,胸内涵。第二次上下——松着打拳,一定要松,松形成小腹沉坠,慢慢可以蓄力,叫做丹田,所以,上的是气,下的是松沉;第三次是精神智慧,应对感觉,下的是劲。其实,太极拳和内家拳一样,最后有陀螺劲。(修改补充)

第二次上下的精气神——直到大椎穴一通,松软如同灵猫,太极拳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就是静;在静静的、软软的打拳过程里面,精气继续沿着玉枕穴到百会,产生了脖子竖直——虚领顶劲顶头悬,上面一提,躯干就进一步松,完全实现“塌着身体”打拳,周身可以产生触动反应,产生了“贴胸竖背”的虚灵,于是乎,下沉的力量产生——整个阶段才达到松沉,这就是“一上一下”。下来的意义很大,意义在不丢不顶,内劲灵活。杨澄甫拳照看,脖子微微拔起,与尾闾呼应,而且。腰眼后突下拉,背部拔起,脖子更加松开,精气神更加饱满,顶头悬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为什么说,第一次的一上一下还没有完成练拳呢?杨露禅先生的十层功法才可以解开这个谜团:

首先,第一次一上一下,已经可以演练出太极拳文化内涵——我们尽管提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对太极拳的理解,已经从精气提升到化气,并且,上下对太极拳的内劲开合有了超越拳架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阴阳和合的精气现象的参悟上,进一步明白了天下大事与我们身心修养的关系,因此,我们会明白太极拳与一切学问的内在联系——我们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西方的思考,都会坚守自己的传统——太极拳的第一次一上一下,太极拳进入智慧开启,从拳上说,仅仅完成了杨露禅说的松、静、柔。 杨露禅说太极拳的十层功夫,第一层是“松”,即通过放松身体和内心,达到自然舒适的状态。第二层是“静”,即通过静心和静身,达到内外的平静和稳定。第三层是“柔”,即通过柔和的动作和呼吸,达到身体的柔软和协调。

下面,杨露禅为我们刻画出新的太极拳阶段。

第二次一上一下的精气神——精气入脑,这个时候精气神的转换不需要经过脊椎来推动,而是直接守住精神,眼耳鼻舌肌肤毛发等感觉器官直接与精气同步,也就是说,作为性的能量已经与精神集中的功夫同步,不需要克制和转化。第二次上下,上的是神,下的是松沉感觉。

第二次上下,这是一个内气的集聚和运行过程,精气上,转化为力量之气。

首先是慢下来的自我体会,开始懂拳——力量遍布全身,我们会有一个全身如铁,无法化开的几天或者一周时间,等到内精聚集才能打开尾闾、腰胯,这个时候可不是抻筋拔骨的开尾闾腰胯,也不是松尾闾腰胯,而是圆转的内劲从尾闾腰胯升起来,形成了演练架子的第四层——“慢”,即通过缓慢的动作和呼吸,达到身体结合拳架的平衡和稳定。

其次是动作流畅——这个慢的练习,很快从尾闾到了夹脊穴、大椎穴,力量就开始运行,难怪有的内家拳可以融合缓慢的练习,只有太极拳通过大架子继续演练拳架的套路,力量分布和运行产生了行云流水——这就是第五层,是“匀”,即通过均匀的动作和呼吸达到协调和平衡。这个阶段意义何在呢?重大的进步时身体有了主动的动作,理解了人不动我不动,盘的架子是为什么,搏击缠绕的粘连挤靠、你来我往、避实就虚全明白了,能够四两胜千斤。人的意气开始收敛,思想开始守正,人格沉稳而内敛。

这个基础上,全身似乎有功夫——注意,这个时候开始放掉一切慢和匀的功夫,一放松,小腹松沉,扁平的小腹开始松沉形成沉坠感,慢慢成为的意守重心,由于全身放松,小腹也松,打出的动作显出钢筋螺旋。有骨力。(修改补充)所以,上的是气,下的是松沉。

第三次上下,精气上升到了百会,大椎穴以上完全竖直,背部平直如门板——我们传说太极宗师陈长兴为“门板先生”,就可以知道大师的修为,这个精气神阶段身体 中线完全提起,大腿可以形成底盘的强大基础,浩浩乎如驾云御风就是杨澄甫的描述,动作拳架开始空灵——就是第六层“轻”,即通过轻盈的动作导引,达到身体的轻盈和灵敏。杨露禅评价自己的太极拳,就到了这个层次——雀不飞,多数武术大师的功夫,百尺竿头,极难超越。因此,我们说三次上下能够做到的就是到此为止。这个阶段,是太极拳进入实战的开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周身 都能发力,接力,化力。尽管水平差异很大,技击风格人人不同,都有身如鬼魅的特征。可以观察体验,达到彼欲动我先动,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第三次精气神——三次上下之后,精气神进入玉枕穴,夹脊穴到大椎穴,再到玉枕穴,整个脖子内部组织是依没有运行精气神,精气神的积累还是不够。三个月固精的百日筑基,不是简单的脊椎同步打通,因此,刻意发力是不利的。也就是说,太极拳下面进一步 发展,是精气神丹田阶段。内丹修行很难,结合太极拳,第七层是“稳”,丹田圆转,形成三个磨盘,极为稳定,在这个磨盘基础上,太极拳对人的筋骨和肌肉、呼吸和内劲进一步形成棉里裹铁的功夫,从而形成稳定的动作和呼吸,达到身体的稳定和沉着,精神内守,内气产生对末梢的催动,内家拳叫做陀螺劲——中定开始形成。第八层是“涵”,即通过内敛涵养精气神,达到身体的脱胎换骨,炼神为守神,这个时候精气一动,就是精神重新聚集,可以内观外照,黑夜打拳,也可以明月山河,千江内涵。

第三次上下,上的是精神智慧,应对感觉,下的是劲。所以,太极拳是放下来产生阴劲可以引进落空,含着打,逆着用。孙禄堂“顺中用逆,动中缩劲,力卸劲彰”,孙禄堂内劲 中的精气神思想最后也是力卸劲彰的松。

第三次上下,陀螺劲的状态——太极拳到了更加精微的奇经八脉层次,第九层“灵”,精气神在百会穴打通与脊椎的经络,即通过灵活的动作和意念,达到身体的灵活和敏捷。第十层是“空”,即通过空灵的动作和发劲,达到太极拳的空灵和神秘。其实,就是“顺中用逆,动中缩劲,力卸劲彰”,太极拳的反应速度逐步进入中定——以不变应万变。类似当头棒喝的禅修,当下立断——这两个境界都是需要精气神转换内修,从峨眉派的修炼我们呢可以略微窥得一斑,昆仑派传下来的功夫后来继承者都很少,说明后面的修为一定十分艰苦。我们在《高僧传》看到的黑夜搏敌、脑后吸丸、出手如电,精纯 到了极高的境界。我们的精气神可以在身体内较深的经络体系运行,这是太极拳经络学派的观点。杨露禅先生没有鲜明指出,但是,杨家太极学既然是精气神为核心,这个理论的指导是本来面目。

杨露禅提出了这些过程,是具有很高的真实性的。显然,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有理想、有文化、有信仰、有自信的文化范式,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太极拳的生命再造的作用。在练习过程中,练习者需要不断地调整心态和呼吸等,让身体和精神达到一种愉悦、舒适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在杨式太极拳的练习中,练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太极拳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精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