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绝章法

 xnycpfb 2023-12-26 发布于安徽

七绝章法第二课·如何运用虚笔.借助章法技巧拓开写作容。

如何运用虚笔,借助章法技巧拓开写作内容

通过前面25节七绝章法课的讲解,对于七绝的25种谋篇布局之法,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由于在授课过程中,所举的诗例皆是前人创作的经典七绝。可能有人会觉得,古人的诗例及创作经验,离今人的写作实践较远。于是,有人在课后留言建议,让我能不能根据课上所讲的七绝谋篇布局之法,示范几首。由老师带头作示范,讲一讲自己的运用经验及创作心得,大家学习、运用这些谋篇布局之法自己创作七绝,也就更容易找到路径和方向。

总结:25种谋篇布局之法

一、今昔互见法

1由今溯昔,借物绾合;

2由昔转今,形成落差。

二、虚实相参法

3先实后虚,以虚乱实;

4先虚后实,前后对比。

三、空间翻转法

5前两句此地,后两句翻转到彼地;

6.前两句彼地,后两句翻转到此地。

四、跌宕传神法

7前两句极力形容,后两句低一层作衬;

8前两句平叙,后两句翻进一层;

9前两句平叙,后两句猛跌;

10前两句平叙,后两句振起。

五、正反进退法

11前两句正面叙述,后两句反面设想;

12前两句描述景象,后两句作翻案语;

13前两句正写,后两句以退为进。

六、宾主相映法

14前两句刻画主体,后两句以他物陪衬; 15前两句正面写人,后两句侧面以细节传神。

七、叙写夹议法

16前两句立论,后两句举例;

17前两句具体描述,后两句生发议论;

18前三句客观叙事、写景,末句作判断之语。

八、问答点睛法

19前两句烘托,第三句设问,第四句作答;

20前三句描述情景,第四句以问句结,引人悬想。

九、总分开阖法

21前两句并列分述(对仗句为主),后两句总述;

22前两句总领,后两句并列分述(对仗句为主)

十、前呼后应法

23特殊结构:1:一三句呼应,二四句呼应;

24特殊结构2:一四句呼应,二三句呼应。

十一、末句另起法

25特殊结构3:前三句起承,末句转、合。

实操示范:运用所讲方法,写出一首好七绝。

学习之法,不在于生搬硬套,而在于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每节课只从中挑选3、4种谋篇布局之法,三节课共示范11种谋篇布局之法,示范16首诗例,剖析自己的创作心得,向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写作经验。

【空间翻转法】

“空间翻转法”细分为两种,即“前两句此地,后两句翻转到彼地”(由此及彼)和“前两句彼地,后两句翻转到此地”(由彼及此)。

我们来分析这种章法的特色,它涉及到两地:此地和彼地。那么,什么题材类型的七绝会涉及到两地呢?一般来说,与离别、思念相关的题材内容,会用到。要么是与某人离别,产生思念;要么是离开某地,产生思念。前者多见于对情人、朋友、亲人的思念,后者多见于对故乡的思念。

通过这样一分析,我们就知道,一般来说思念情人、朋友、亲人,或思念家乡的作品,比较适合用“空间翻转法”。

春事

江南江北雨冥冥,布谷澜翻隔树听。

猛忆家山春一概,远天垂到麦青青。

其实在创作时,我自己所设想的章法布局即是:前两句写此地武汉的情景,后两句翻转到故乡老家的情景。

你写自己身在武汉,思念故乡老家。那么,这思念是如何产生的?这写作的思路,如何由眼前的武汉,跳转到故乡老家?

它就需要一个关键的意象。这个意象既是触动自己思乡的情感的媒介,又是连接此地和彼地的关键。这个意象就是“布谷”。

既然“布谷”的啼鸣,是触动思乡的媒介,又是连接此地和彼地的关键。那么,这个意象置于何处最合适呢?

肯定是先听到武汉的布谷啼鸣,才想起老家的乡村。因此,这个意象自然是放在前两句。可是它又要连接此地和彼地,因此置于第二句最为合适(此地),刚好第三句翻转到故乡老家(彼地),两地就勾连起来了。

“江南江北雨冥冥”,首句先勾勒环境。因为长江是穿武汉而过,此时整个武汉都在下雨,故而无论江南、江北,都笼罩在冥蒙的春雨中。“布谷澜翻隔树听”,次句点出布谷的意象。在春雨迷蒙的天气,布谷鸟于树丛中不停地啼鸣着。

注意“澜翻”一词,也可以写作“翻澜”,它有三种意思:

1.水势翻腾貌;

2.形容言辞、声音滔滔不绝;

3.形容笔力或文章气势奔放跌宕。这里取第二种意思,但第二种意思,也还有细分的情况。“澜翻”既可以形容人说话滔滔不绝,比如吕本中的“笑语澜翻杂歌舞”,李坚的“仆子不解事,催归语澜翻”;也可以形容鸟不断地啼鸣,像耿遇房的“澜翻鸟语唤春眠”,韩驹的“谁家跃马来探春,却笑澜翻啼布谷”等。

第二句如果改为“布谷声声隔树听”,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文字表现力就弱了。

第三句翻转到彼地家乡,怎么翻转呢?“猛忆家山春一概”,“一概”是“一样”之意。由布谷的啼鸣,想到家乡的土地上,也有这样的布谷啼鸣,也是一样的春天。“春一概”,武汉是春天,家山也一样是春天,就把二者勾连起来了。

我们注意,七绝转笔要“笔转意不断”,内在的意脉要贯通。

“远天垂到麦青青”,末句虚写,一笔拓开。想象家乡的春天,田野间麦苗一片青翠,向远处延伸,一直连接着天际。但是我们注意在表达上,也要善于避熟就生,换一种思路。末句,如果你直接说,麦田青青连着天际,这样过于俗常。但是我们换一种思路,想象远处的天越垂越低,一直低垂到极远处青色的麦田上。这样反向着笔去写,就会新鲜一些。

那么,我们看这首七绝的谋篇布局之法,前两句“江南江北雨冥冥,布谷澜翻隔树听”,写此地武汉之景,首句大景勾勒,次句细景点染;后两句“猛忆家山春一概,远天垂到麦青青”,翻转到彼地家乡的情景,刻画的是想象中的虚景。

杂诗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也是写思乡的七绝。第二句“且向长安过暮春”,写此地长安的情景,三四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翻转到彼地家乡的情景,刻画的是想象中的虚景。

【虚实相参法】

“虚实相参法”又可细分为“先实后虚”(由实入虚)和“先虚后实”(由虚入实)两种。诗词创作,虚写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从内容拓展上来说,纯写实境,内容容易写尽,发挥空间有限,而以虚境展开,能大大扩展意境和内容,显得更为丰富和灵动。其次,从表现方式来说,虚境更容易写得灵动、传神,从虚写处去表现情感,更为曲折、幽微、含蓄,使诗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如何在诗词创作中“由实入虚”呢?肯定不能僵硬地实写所见之景,所历之境。你要能根据眼前的实境,进行思索、联想,延伸到虚境去。

注意,“由实入虚”之法,是善于联想这点很重要。

宿望湖岭山庄

湖山入户倚岧峣,啼鸟苍烟破寂寥。

欹枕最宜风雨夜,卧听万绿怒于潮。

溧阳天目湖边,有一座望湖岭,居高临下,可以望见岭前的天目湖,及湖边重重叠叠的山峦。而这座山庄即位于望湖岭上,可谓尽揽湖山之胜。

此诗前两句实写,刻画日暮时分的景色;后两句写入夜之后,展开的联想,属于虚写。

“湖山入户倚岧峣”,“岧峣”是高峻之意,这里形容望湖岭之高峻。这座山庄倚于高峻的望湖岭,湖光山色尽归眼底,似乎要收于庭户之中。

“啼鸟苍烟破寂寥”,日暮时分,湖山之间笼罩着苍烟,一片宁静,啼鸟于苍烟中归来,暂时打破了这样的寂寥之况。

“欹枕最宜风雨夜,卧听万绿怒于潮”,“欹枕”,指斜倚着枕头。这两句是写自己欹枕而卧,想象山中歇宿,最适宜风雨交加的夜晚,这样四周之山,苍苍莽莽的重林翠木,都会激荡摇曳,如同郁怒的海潮声一般,奔腾澎湃不已。——这两句是借助联想,以虚境展开。

七绝篇幅短小,你得挖掘其中的亮点。

原本宿于望湖岭山庄,我是无意于写诗的。但是因为来到这里,看到周围的山色苍莽无尽,那么葱郁、茂盛,而山庄中的夜晚又太过宁静,于是突然从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是风雨交加之夜,狂风大作,树木摇荡,如海涛之声,隔着窗户听来,一定很壮观吧?

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就试着提炼出一句“卧听万绿怒于潮”,觉得适合作为一首七绝的第四句。那么,我觉得这首七绝采取“由实入虚”的写法,将后两句的虚境展开作为全诗的亮点,应该是可行的。由此,便觉得这首七绝有写下去的必要,就继续思索、琢磨,补足了前三句。

我们在创作中该如何由实入虚呢?你要能挖到一个点,以此诗为例,何以我会在风清月朗的夜晚,去想象风雨交加之夜呢?因为山中之夜实在太过安静了,尽管第二句说“啼鸟苍烟破寂寥”,偶然的啼鸟会打破这种寂寥,然而只是暂时而已,不久之后复归于寂寥。而四周有那么多的山色,那么茂密的林木,都沉寂着。若能被风雨唤醒,将是何等壮观。

【今昔互见法】

“今昔互见法”具体分为“由今溯昔,借物绾合”和“由昔转今,形成落差”两种谋篇布局之法。这种章法,适合于哪些题材内容的诗词创作呢?

它比较适合怀古之作,使今昔盛衰形成对比和反差;或者怀人之作,把昔日之美好,与今日之感伤作一对比来呈现。

它还适合于诗人经历巨大变化,往日之情境,与今日之情境,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情况。

当然,还有一种情境会很适宜这种“今昔互见法”。就是你曾经经过某地,或经历过某种情境,留下过印记;后来由于偶然的因素,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兴起了人生感慨。

1.由昔转今,形成落差。

忆先大母

其一

野塘水涨牧鹅儿,拄杖摘蔬过短篱。

十载化茔春草碧,我来风雨麦离离

“先大母”是指自己去世的祖母。祖母于2007年去世,此诗写于2017年,彼时祖母已去世十年了。此诗的谋篇布局之法是“由昔转今,形成落差”,前两句写祖母在世时的生活情景,选取两个细节呈现;后两句写祖母去世十年后,自己回到故里,来到祖母坟前的情景。

“野塘水涨牧鹅儿,拄杖摘蔬过短篱”,前两句以两个生活细节展现祖母生前的形象。首句是“牧/鹅儿”,而非“牧鹅/儿”,“鹅儿”是指小鹅。春天到了,池塘里绿水上涨,祖母就赶着一群小鹅,来到池边放牧。关于这个情景,我曾在一首古风里提到,有这么两句:“昼随先大母,春水牧鹅鸭。”

我们注意创作诗词,切忌苍白直露地抒发情感,而要通过画面或细节再现。你写诗说自己如何如何怀念祖母,内心如何如何悲伤,这样直白地表现,不但不足以动人,诗的内容也会很干瘪。而你只撷取一两个具有典型性的生活细节去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真真切切地浮现在读者眼前。不但人物形象鲜活了,并且不言怀念而怀念蕴含其中,反而更为宛转有味。

像元稹的《遣悲怀》其一,悼念去世的亡妻韦丛,诗中最感人的地方就是像“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种刻画生活细节的句子。

“十载化茔春草碧,我来风雨麦离离”,祖母已经长眠泉下,化为茔墓了,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茔墓之上长满了碧绿碧绿的春草。如今,我来到埋葬祖母的原野之上,正值风雨凄迷,麦苗离离的时节。

为何要用“麦离离”的意象呢?

因为在我们农村,亲人死后,都是于田野间起坟,埋葬其间。祖母所葬之地,乃是在麦田之中。我来之时,正值暮春,麦野一片碧绿,真是“一碧无情”。这是以“乐景写哀”,以麦野之离离,自然之无情,反衬人内心之伤怀。

忆先大母

其二

门对陂池好纳凉,枣花落鬓点秋霜。

散学归来能一饱,黄昏炊黍小庐香。

写一首七绝,固然章法并不十分复杂;但是写两首七绝,你就要琢磨、思考,两首的谋篇布局该如何见出变化,各首有各首不同的安排……在七绝创作中,你所能接触的、了解的、掌握的谋篇布局方法越多,则对于七绝在章法上的变化就越能了然于心,在运用中就越能得心应手。这跟巧妇做饭是一个道理,善主厨者,则每顿有每顿的花样,口味丰富,人也爱吃。否则顿顿一样的菜,一样的味,不消两三天,连食欲都没了。

这一点,在七绝组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既是组诗,不止一首,那么在相同的题目之下,内容、构思、章法都要有所变化,否则一味雷同,便索然无味了。

我这两首诗,第一首既采取“由昔转今,形成落差”的谋篇布局之法来写,若第二首还用此法,则未免过于相似、雷同,有些缺乏变化了。第二首,我是“只忆昔,不慨今”,单纯追忆昔日祖母在世时的生活情景,不言怀念而怀念之情自现。

第二首的“忆昔”场景,与第一首的“忆昔”场景大为不同。第一首是前两句“忆昔”,一句一个生活场景,且这种生活场景里只有祖母,没有“我”的形象。第二首是全篇“忆昔”,前两句一个生活场景,后两句一个生活场景。前两句的生活场景,只有祖母的形象;后两句的生活场景,则加入了“我”的人物形象。毕竟组诗在创作中,要尽量多一些变化。

前两句“门对陂池好纳凉,枣花落鬓点秋霜”,单纯只写祖母的形象。我家门前对着一片池塘,祖母喜欢在树下对着陂池纳凉;初夏时节,树上开满枣花,那枣花细细碎碎地落下来,点缀着祖母如秋霜一般的鬓发。

后两句“散学归来能一饱,黄昏炊黍小庐香”,加入“我”的人物形象。“我”那时还在上学,每天黄昏放学归来,都能吃上一顿饱饱的饭。因为祖母会为“我”炊黍做餐,整个小屋里都会弥漫着饭香。那种温馨的画面,那种温馨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

2.由今溯昔,借物绾合

“由今溯昔,借物绾合”的谋篇布局之法,一般是前两句写今日之情景,后两句回溯到昔日之情景。但光写今日的实境和昔日的虚境还不够,如果二者没有构筑关系,那么“今”与“昔”之间就无法勾连起来,因此还需要绾合之物,将“今”和“昔”勾连起来。

城居杂咏

其十

紫葚离离写玉盘,客窗细嚼感微酸。

曾是故园桑下过,髫年日日仰头看。

前两句写今日之实境,“紫葚离离写玉盘,客窗细嚼感微酸”,“离离”,盛多貌;“写”,亦作“泻”,倾倒,杜甫《野人送朱樱》一诗中有“数回细写愁仍破”之句。这是写自己在武汉,买了一些紫色的桑葚,倾倒于盘中,玲珑可爱;自己在窗下,细细咀嚼,感觉这桑葚甜中带着些微的酸味。而这种微酸之感,恰恰勾起了自己的回忆。

后两句写昔日之虚境,“曾是故园桑下过,髫年日日仰头看”,“髫年”是垂髫之年,一般指七八岁的童年。我由这眼前的桑葚,想起幼年时候,家乡有一棵大桑树,自己每每从桑树下经过,都会仰头望一望那枝上的桑葚何时成熟,盼望着能吃到它。

我们梳理一下这首小诗。前两句“紫葚离离写玉盘,客窗细嚼感微酸”,写自己在武汉买桑葚置于盘中,于窗下咀嚼桑葚的情形,这是“今”;后两句“曾是故园桑下过,髫年日日仰头看”,回溯到小时候,于家乡的桑树下经过,仰头望着桑葚,盼着它成熟的情形,这是“昔”。而“由今溯昔”之关键,乃在于借“桑葚”这一意象进行绾合。

我在系列课上所讲的25种谋篇布局之法,并不能涵盖七绝所有的章法。大家在创作中,借鉴、运用这些谋篇布局之法,不必非得生搬硬套,你可以直接袭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地调整、变通。真正善学善用者,必然是会变通者。

最后作一下小结,我们本次课的主题是“在绝句中,如何运用'虚写’、借助章法技巧,拓展写作内容”,那么在本次课中,我一共示范了四种谋篇布局之法,举了五首例诗。

第一种谋篇布局之法是“空间翻转法”中的“前两句此地,后两句翻转到彼地”,所举例诗: 春事

江南江北雨冥冥,布谷澜翻隔树听。

猛忆家山春一概,远天垂到麦青青。

这首七绝中,前两句“江南江北雨冥冥,布谷澜翻隔树听”,刻画此地内容,属于实写;后两句“猛忆家山春一概,远天垂到麦青青”,想象家乡的情景,则属于虚写。

第二种谋篇布局之法是“虚实相参法”中的“先实后虚”之法,所举例诗:

宿望湖岭山庄

湖山入户倚岧峣,啼鸟苍烟破寂寥。

欹枕最宜风雨夜,卧听万绿怒于潮。

前两句“湖山入户倚岧峣,啼鸟苍烟破寂寥”,实写属于望湖岭山庄所见之景;后两句“欹枕最宜风雨夜,卧听万绿怒于潮”,进行想象生发,想象风雨交加之夜,狂风大作,树木摇荡,如海潮之声,属于虚写。

第三种谋篇布局之法是“今昔互见法”中的“由昔转今,形成落差”之法,所举例诗:

忆先大母 其一

野塘水涨牧鹅儿,拄杖摘蔬过短篱。

十载化茔春草碧,我来风雨麦离离。

前两句回忆祖母生前的生活情景,属于虚写;后两句写祖母去世十年,自己回到故乡,来到祖母坟前的情景,属于实写。

忆先大母

其二

门对陂池好纳凉,枣花落鬓点秋霜。

散学归来能一饱,黄昏炊黍小庐香。

这一首,四句都在回忆昔日祖母生前的情景,前两句一个场景,后两句一个场景,整首诗都是在用虚写。

第四种谋篇布局之法是“今昔互见法”中的“由今溯昔,借物绾合”之法,所举例诗:

城居杂咏 其十

紫葚离离写玉盘,客窗细嚼感微酸。

曾是故园桑下过,髫年日日仰头看。

前两句写“今”,实写现实中自己在武汉买紫葚,置于盘中,细细品尝的情景;后两句写“昔”,系回忆小时候在家乡的大桑树下经过,盼望桑葚成熟的情景,属于虚写。

由此可见,七绝创作中“虚写”之重要性。在“空间翻转法”中,此地为实,彼地为虚;在“虚实相参法”中,所见所闻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在“今昔互见法”中,今日之情景为实,昔日之情景为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