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绝章法

 xnycpfb 2023-12-26 发布于安徽

七绝第三课·如何巧妙地选取题材,诗意般地刻画现代城市生活。

第三课:如何巧妙地选取题材,诗意地刻画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快节奏。

我在系列课第一讲中说过:“我这里所讲'谋篇布局的方法’,重点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布局,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关系处理,即此种内容布局呈现出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有何精妙之处。”

【正反进退法】

这种章法即明显可以看出前后之间的关系处理——正反关系或进退关系。这里面又细分为三类:

1.前两句正面叙述,后两句反面设想。这个属于正反关系,先正面说,再反面说。 2.前两句描述景象,后两句作翻案语。这个也属于正反关系,先描述景象,再通过反面进行翻案。 3.前两句正写,后两句以退为进。这个属于进退关系,先正面刻画事物或景象,再通过表面退一步,实则进一步的方式去表达。这种“以退为进”之法,往往更能深进一层,有力透纸背之效力。

前两句正写,后两句以退为进,

而“以退为进”其实是一种辩证法,表面退一步去说,实则意思上反而深进一层。这种思维,就如同《道德经》里以“无为”达到“有为”的目的,以“不争”达到“莫能与之争”的效果。

像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有这么几句:“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作者因思念伊人,而在元宵节的夜晚梦见了伊人。结果梦境被鸟声啼醒,醒来之后一切皆不可见。照理说,作者与伊人久别,乃至相思成梦,梦里追寻。这长久的离别,定然会在彼此的心里留下难以抚平的悲伤。但作者在表达上,偏偏退一步去说,说了一句“人间别久不成悲”。表面看是“不成悲”,实则更深刻地写出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悲伤。

不是真的“不成悲”,而是这样的悲伤被包裹起来了,被潜藏起来了。表面看起来很平静,其实内在潜藏着更深刻的悲伤。

城居杂咏

其五十七

灯火高城认杳茫,春来赴沪意何长。
岁岁还家身是客,天涯何必苦思乡。

此诗下有小注曰:“乙未年正月六日,辞家入沪。”

这里的“乙未年”是2015年。我自大学毕业后,2011年下半年在深圳工作,2012年初至2013年夏,在太原工作;2013年秋至2015年秋,在上海工作;2015年秋至今,在武汉工作。《城居杂咏》共九十首,其中第四十三首至第六十首,系追叙自己在上海的生活、工作经历。

前两句正写。“灯火高城认杳茫,春来赴沪意何长”,首句写夜晚将要入沪时的情景。火车经过漫长的道路驰骋,终于在正月初六的夜晚抵达上海。入沪前,望着满城的灯火,那么渺远、迷茫。这里的“杳茫”一词,表面是写远望城市灯火依稀不清的样子,其实也暗含自己内心的迷茫、渺茫之况。次句写自己新春入沪时的心绪。才值新春,便离乡赴沪,自己内心的情绪该是何等复杂难言。

这两句其实属于倒起。因为按照正常的发展顺序,应该是“春来赴沪”在先,“灯火高城认杳茫”在后。这里颠倒过来,先写自己远远地望着高城灯火,渺茫可辨;再写自己是新春前往上海,心绪复杂。

后两句“以退为进”。“岁岁还家身是客,天涯何必苦思乡”,照理说,自己在家不过待了七八日即来到上海,寓居天涯。而在上海又要工作一年,等到年末才能再回到家乡。远寄天涯,则不免思乡。后两句应该是写自己新春赴沪,回首故乡,从而勾起对家乡的思念。

但这里却并不如此表达,而是退一步去说,偏偏写自己身在天涯,不必苦苦思乡。为什么不必苦苦思乡呢?我们把后两句结合起来看,“岁岁还家身是客”,因为自己每年回到家中,只住了数日便匆匆离开,其余时间都在外地度过。所以,自己回到家乡,倒不像是个归人,而像是个暂时的过客。这家中不像是个归宿,而像是个寄居的旅舍,天涯反倒像是归宿了。——它造成了一种颠倒的错觉感,故乡只是暂时寄宿,像旅舍;天涯反成常住之地,像归宿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理解末句,“天涯何必苦思乡”,既然天涯像是归宿,故乡像是旅舍,自己回家像是一个过客一样,那么人在天涯又何必苦苦思乡呢?当然,这只是表面的说法,真正的用意不是不思乡,而是家乡回去得太少,已经太疏离了,自己由“归人”蜕变成了“过客”。再则,即便苦苦思乡,又有何用呢?语句的背后,有一种无奈感。

这首小诗,前两句属于描述自己新春赴沪,所见满城灯火的景象,及内心复杂难言的心绪;后两句退一步去说,偏偏从自己不思乡入手来写。而之所以不思乡,第三句“岁岁还家身是客”交代原因,第四句“天涯何必苦思乡”给出观点。表面是不思乡,其实是深入一笔表现思乡之情,以达到“以退为进”的目的。

【跌宕传神法】

这种章法,我又把它细分为四类:

1.前两句极力形容,后两句低一层作衬; 2前两句平叙,后两句翻进一层;

3前两句平叙,后两句猛跌;
4前两句平叙,后两句振起。

因为章法运用“关键是要汲取其要义,把握其原理”。

这一章法真要变化运用起来,则有源源不绝的运用之法。事实上,诗词创作的真正魅力也正在于此。试想,如果我们创作诗词,前人为我们总结好了有几种章法,有几种思路,后人只能照此章法、思路,亦步亦趋地写作。这样有何魅力可言,有何发展空间可言?

那么,关于“跌宕传神法”,这一章法其要义、原理是什么呢?我们要知道,“传神”是效果,是运用这一章法能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跌宕”二字才是关键。何为“跌宕”?简言之,就是文笔、意脉要有起伏、变化。它是一首诗的前后内容布局之间,所呈现的一种关系。前后之间的关系,有起伏、抑扬之变化。

第一种“前两句极力形容,后两句低一层作衬”。我们看文笔、意脉变化,前两句是正面刻画情景,后两句拉出低一层的情形作衬。从前两句到后两句,笔势跌落了一层。

第二种“前两句平叙,后两句翻进一层”。我们文笔、意脉变化,后两句要善于在前两句平叙的基础上,能够翻进一笔,意思深入一层。从前两句到后两句,笔势翻进了一层。

第三种“前两句平叙,后两句猛跌”,我们看文笔、意脉变化,前两句平平叙述,后两句猛地跌落一笔。这种谋篇布局之法,与“前两句极力形容,后两句低一层作衬”相比,后两句都有跌落之势。所不同者,“后两句低一层作衬”是举低一层的例子作衬托,而“前两句平叙,后两句猛跌”的谋篇布局之法,并不举例衬托,而是直接猛跌一笔。

第四种“前两句平叙,后两句振起”,我们看文笔、意脉变化,前两句平平叙述,后两句陡然振起一笔。我讲诗词,对于文笔、意脉的起伏变化,喜欢用“扬起”、“跌落”形容,这种谋篇布局之法,即是后两句“扬起”的。

城居杂咏

其三十二

小院天香定可人,朱门隔梦想风神。
岂知野陌盈盈朵,独立墙阴自在春。

此诗下有小注曰:“过牡丹园,不得入,墙外生野花一株,赏玩久之。”

首句“小院天香定可人”,“天香”,唐人盛爱牡丹,往往以“国色天香”形容牡丹之色、牡丹之香。李正封有《赏牡丹》诗云:“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可人”,指称人心意,招人喜欢。首句是虚写园中牡丹的优美,想那牡丹园的小院中,牡丹绽放,芳香袭人,定然十分可人心意。——起笔是扬起

次句“朱门隔梦想风神”,可是这牡丹被深锁在高门院落中,高大的朱门隔断了我的梦想,我只能隔着这扇门去想象园中牡丹的风姿、神采。首句写牡丹“天香可人”,扬起一笔;次句写欲见不能,只能隔门想象,笔势跌落一笔。

后两句“岂知野陌盈盈朵,独立墙阴自在春”,另辟一境。哪里料到,院外的野陌之上,有一株野花开得盈盈美好,独立在墙角处,自在地享受着春光,自在地撩弄着春风。园内不可见,则园外可见;牡丹不可赏,有野陌之花可赏。安知野陌盈盈之花,不如园内可人之牡丹呢?只要你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角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后两句写得美好、喜悦,笔势是扬起来的。

首句“小院天香定可人”,写园内牡丹之芳香可人,笔势是扬起来的;第二句“朱门隔梦想风神”,可惜被高门院落阻断,只能隔门想象其风神,笔势是跌下去的;三四句“岂知野陌盈盈朵,独立墙阴自在春”,另辟一境,写墙外野花盈盈,自在地享受春光,笔势又扬起来。因此,这首七绝的文笔、意脉是“扬—跌—扬”。这种写作章法的运用,明显属于“跌宕传神法”呀。

城居杂咏

其四十

岸草汀鸥万象宾,不知烟月属何人。
一椽我欲湖山老,笑杀青衫落拓身。

此诗下有小注曰:“过东湖别墅。”

首句“岸草汀鸥万象宾”,这是写东湖别墅所占据的湖光山色。东湖岸边,长满青草;水中汀洲之上,有沙鸥来去。这湖山之间的一切景象,俨然像宾客、朋友一般。“万象宾”化自张孝祥的“万象为宾客”。

次句“不知烟月属何人”,“烟月”是指美好的景色。不知这东湖边美好的景色,究竟属于何人。这一句其实是问,这湖边的别墅不知是谁住在这里。古人写诗词,往往有一想法:即自己来到某地,住于某地,欣赏到自然风景之美,就会把自己当做这风景的主人,这风景就是属于自己的。

像我在系列课里,所讲到无名氏的《杂诗》,后两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作者想象,故乡门前的一树梨花开得正灿烂,那一溪月色是如此澄明,可是不知道这么好的景致,今夜有谁在欣赏?这“一树梨花一溪月”的好景,今夜会属于谁呢?——作者想当然地认为,这风景谁在欣赏,就属于谁。类似的写法,有苏轼的“此间风物属诗人”,饶节的“无限青山元属我”等。

古人还有一个很常用的词语——“管领”,本意是“管辖统领”,也可引申为“领受”。既然自己是这风景的主人,自然可以管领眼前的风景了。这种表达在古诗词中极常见,像黄庭坚的“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毛滂的“此地风光谁管领,小诗收入长官家”等。

三四句“一椽我欲湖山老,笑杀青衫落拓身”,“一椽”是指一间小屋。上句写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湖边能有一间小屋,终老于湖山之间,领受着美好的湖光山色。——这一句笔势是扬起来的。下句写现实,“青衫”在古代或代指学子、书生,或借指微贱者的服色。“落拓”,指落魄失意。可惜,现实是自己不过一介落魄书生,哪有条件住此别墅,老于湖山之间,想一想都甚觉可笑。——这一句笔势是跌下去的。

其文笔、意脉起伏变化之处,主要在后两句。前两句写湖边之景如何美好,其实是为第三句作铺垫。“一椽我欲湖山老”,我想在这里有一间小屋,老于湖山之间,领受着“岸草汀鸥万象宾”的景象;“笑杀青衫落拓身”,现实却是自己身为一介书生,落魄失意,根本不可能老于此地,想想都觉可笑。后两句一扬一跌,这种写作章法的运用,同样属于“跌宕传神法”。

【问答点晴法】

1.前两句烘托,第三句设问,第四句作答;

2.前三句描述情景,第四句以问句结,引人悬想。 ——说白了,就是前者是有问有答,后者只有问没有答。

城居杂咏

其五十六

岭海飘蓬两鬓丝,家山虽在梦依稀。
情知世味秋荼苦,岁晏团圞底不归?

此诗下有小注曰:“家母自辛卯年七月至鹏城打工,癸巳、甲午年除夕,栖迟未归。”

辛卯年是2011年,“鹏城”是深圳,癸巳、甲午年分别是2013年和2014年。我是2011年初夏去深圳谋生,紧接着这一年秋天,我母亲也来到深圳打工。彼时,我两个妹妹皆在深圳打工,已有数年之久。而从2012年至2015年夏,我又离开深圳,辗转于太原、上海等地。而我母亲则一直留在深圳打工,且有两年除夕,都没有回乡过年。小诗即针对此事而作。

首句“岭海飘蓬两鬓丝”,“岭海”指两广地区。其地北倚五岭,南临南海,故名。“两鬓丝”是指两鬓斑白,已有银丝。姜夔的《鹧鸪天》有“春未绿,鬓先丝”之句,鲁迅的《无题》也有“挈妇将雏鬓有丝”之语。这一句是写母亲像飘蓬一样来到千里之外的岭海之地(指深圳),如今两鬓斑白,已有银丝。

次句“家山虽在梦依稀”,次句写母亲对家乡的思念。家山虽在,却是远隔千里之外,只能在梦里依稀可见。“依稀”二字见出家乡相隔之远,相隔之久,即便梦里也显得依约不清了。

后两句“情知世味秋荼苦,岁晏团圞底不归”,“世味秋荼苦”出自鲁迅的诗句——“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荼”是一种苦菜,“世味秋荼苦”形容人情世味,如秋荼般苦涩。“岁晏”是岁末、岁底;“团圞”即团圆。母亲在外打工数年,尝尽艰辛,明知世事滋味一如秋荼般苦涩,那么为何在一年将尽,举家团圆的除夕偏偏就是不归去呢?

末句以疑问句作结,意在造成一种宛转的表达方式,让人感觉作者的话还没说完,引人悬想。是啊,既然在外工作那么辛苦,为何除夕团圆还不回去呢?诗只写到这里就结束,不告诉读者答案,你可以自己思索其中的答案。也许是因为年末回家太难,很难订到票,所以滞留外地不归;也许是因为春节这几日,工资翻倍,母

亲想省下这一来一回的路费,多加几天班,挣双份的收入。

城居杂咏

其五

雪作肌肤玉作魂,樱花万树簇鬟云。

珞珈山上饶英俊,何日鏖诗张一军?
这一首是写武汉大学珞珈山的樱花。

前两句写樱花本身,“雪作肌肤玉作魂,樱花万树簇鬟云”,这樱花晶莹洁白,如美人一般,其肌肤如雪般光泽,魂魄如玉般莹洁无瑕;樱花开满千树万树,簇拥着花朵,远远望去如女子的云鬟之美。

后两句由花及人。“珞珈山上饶英俊,何日鏖诗张一军”,樱花开于武汉大学的珞珈山一带。这里人才济济,有那么多才华卓越的英俊之士,不知什么时候能够组织起来,各张一军,题咏竞赛,以争出胜负来?这两句其实是有的放矢,因为武汉大学有一个很有名的诗社——“春英诗社”,英才济济,颇有擅长诗词创作的高手,故而才有此言。

【总分开阖法】

“总分开阖法”分为“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两种。我在系列课中,具体讲的是“前两句并列分述(对仗句为主),后两句总述”和“前两句总领,后两句并列分述(对仗句为主)”,这是七绝创作中运用“总分开阖法”最常见的两种布局方式。但诗词创作,涉及到具体的题材,具体的内容,具体的语境,其具体的运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创作也并非一味强调模仿、因袭,关键是要汲取其要义,把握其原理,知道如何融会,如何变化才好。

譬如“总分开阖法”,我在系列课上讲的是“前两句并列分述,后两句总述”和“前两句总领,后两句并列分述”两类,那么是不是大家在七绝创作中,运用“总分开阖法”就只能选择这两类中的一种呢?——并非如此。我们知道“总分开阖法”不外乎“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但“先总后分”既可以“前两句总领,后两句并列分述”,也可以“第一句总领,后三句并列分述”呀;同样的原理,“先分后总”既可以“前两句并列分述,后两句总述”,也可以“前三句并列分述,第四句总述”呀。

先分后总

城居杂咏

其十一

豫州烩面夙知闻,沙县天南张一军。
不道旗开东北饺,英雄割据定三分。

此诗下有小注曰:“小巷餐馆。”

我们看内容,前两句“豫州烩面夙知闻,沙县天南张一军”,“豫州”是指河南,河南以烩面闻名全国。沙县位于南方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小吃也是全国有名的美食。前两句说,河南的烩面,我夙来就曾听闻过;沙县小吃源于南方,如今也在小巷中独张一军。

后两句“不道旗开东北饺,英雄割据定三分”,爱吃饺子的朋友都知道,东北饺子馆或哈尔滨饺子馆可谓布满大街小巷,口碑极佳。“不道”是“不料”之意,表示意外。这两句是说,没想到来自东北的饺子馆,也张起一面旗帜。如果把整个小巷比作一片天地的话,它俨然被这三家势力所割据,仿佛东汉末年英雄割据、鼎足三分的情况。

我们看这首七绝的谋篇布局,毫无疑问它是属于“先分后总”的写法。具体来说,前三句是并列分述,分别写中原河南的烩面馆,东南福建的沙县小吃,东北的饺子馆;第四句是总述,整个小巷就是一片天地,三家餐馆占尽风光,恍如英雄割据,三分鼎立之势。

那么,这首小诗的谋篇布局之法即是“前三句并列分述,第四句总述”,与我在系列课上所讲的“前两句并列分述,后两句总述”,就不大一样。虽然具体的结构布局不一样,但其内在的原理和要义是差不多的,故而我强调“关键是要汲取其要义,把握其原理,知道如何融会,如何变化才好”。

本次课的主题是“如何巧妙地选取题材,诗意地刻画现代的城市生活”,在本次课中,我一共示范了四种谋篇布局之法,举了六首例诗。

第一种谋篇布局之法是“正反进退法”中的“前两句正写,后两句以退为进”之法,所举例诗: 城居杂咏 其五十七 灯火高城认杳茫,春来赴沪意何长。 岁岁还家身是客,天涯何必苦思乡。 这是写久在城市工作,匆匆回家,又匆匆辞家的羁旅、漂泊之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种谋篇布局之法是“跌宕传神法”,所举例诗:

城居杂咏 其三十二

小院天香定可人,朱门隔梦想风神。
岂知野陌盈盈朵,独立墙阴自在春。

这是写欲入园赏牡丹而不得,于是观赏墙外陌上之野花的情景,说明人在生活中遇到不遂意的事情时,要善于转换观点、眼光,去发现别样的风景。 城居杂咏 其四十 岸草汀鸥万象宾,不知烟月属何人。 一椽我欲湖山老,笑杀青衫落拓身。 这是写经过东湖别墅区,所见风景美好,及自嘲落魄的情景。

第三种谋篇布局之法是“问答点睛法”中的“前三句描述情景,第四句以问句结,引人悬想”之法,所举例诗:

城居杂咏 其五十六

岭海飘蓬两鬓丝,家山虽在梦依稀。
情知世味秋荼苦,岁晏团圞底不归?

这是写母亲远赴深圳打工,连过年都难得回家的辛酸、无奈。其实,我在《城居杂咏》中还有一首诗,可与此诗参看。

那是2011年我初赴深圳找工作,母亲随后也来到深圳打工,彼此在深圳聚会的情景:

白头千里足间关,岭海初逢感万端。 穷途所愧为人子,忍见慈亲行路难。 写母亲白发斑斑,却要千里间关,远赴岭南打工。自己也是穷途之身,不能使母亲免于辛劳,反而要看着母亲在暮年还要经历世路之艰难,因此有“穷途所愧为人子”的感叹。

“问答点睛法”,所举第二首例诗:

城居杂咏 其五

雪作肌肤玉作魂,樱花万树簇鬟云。
珞珈山上饶英俊,何日鏖诗张一军?

写珞珈山樱花盛开之况,及武大学子结社赋诗之情景。

第四种谋篇布局之法是“总分开阖法”中的“先分后总”之法,所举例诗:

城居杂咏 其十一

豫州烩面夙知闻,沙县天南张一军。
不道旗开东北饺,英雄割据定三分。

这是写小巷餐馆的风貌,足见反映的是市井生活的状况。

图片
慰文堂
分享收藏
发消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