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有趣的哲学家与哲学故事(二)

 天下无双 2023-12-30 发布于山西

八、基督教对哲学的再次利用

上次说到,基督教利用哲学日渐强大起来后,又把屠刀对准了哲学与哲学家,正当哲学家无处可逃已经绝望之时,新崛起的信奉“真主”的阿拉伯人却对哲学家宽容有加,给了西方世界残存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思想容身之地。基督教世界自大傲慢了几百年后,内部斗争开始越来越残酷,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了避免辩论失败变成异端,被送上火刑柱,基督教宗教神学家又发现了哲学的辩论力量,哲学再次显示出威力。1215年罗马教皇使者还禁止学员讲授亚里士多德,但到了1260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已经成为每个教会学校的必修课。此时的哲学被称为“经院哲学”。

那些有趣的哲学家与哲学故事(二)

九、天使博士——托马斯·阿奎那

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是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从小就立志做个禁欲的修士,对生活毫无所求,不求名不求利,对基督教极为虔诚,神学水平很高,被称为“天使博士”。他写过两本巨著《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他的理论对基督教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新托马斯主义还是天主教的重要思想。托马斯·阿奎那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世上万事万物都要有另一个事物作为它的原因,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初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上帝。这个思路精彩之处在于,通过逻辑推理而非神学教义的方式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对天主教对上帝的论述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当然,后人也就这个推论提出了质疑,比如罗素就提出“如果万事都有因这个前提成立,那么上帝存在的因是什么,上帝不是全能的么?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要不要符合善恶标准?如果上帝要符合标注的话,那就不是全能的,如果上帝不遵守善恶标准,那么上帝就无所谓善恶,也就不是至善的了。”哲学的核心是怀疑精神,当神学家试图通过哲引入神学的那一瞬间,他们就已经对上帝产生了怀疑,哲学开始对神学产生打击。

那些有趣的哲学家与哲学故事(二)

十、马丁路德向天主教发起的挑战

马丁·路德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作为神学院学生,神学博士,他的工作就是思考,他在阅读《圣经》中的保罗书信时,发现保罗持有的是“因信称义”的观点而当时罗马教会主张的是“因行称义”。也就是说罗马教会主张,信徒通过遵守规定、纳税、履行仪式等外在行为而洗刷自己的罪恶,成为“义人”,而马丁·路德主张内心的信仰比外在的行为更重要,只要内心真诚信仰上帝就能得救,所以马丁·路德成为罗马教会的眼中钉。当时的基督教会已经腐朽不堪,因为拥有无上的权力,教会想出了无数增加收入的方法比如“十一税”、“赎罪券”,这与基督教的教义严重违背,引起无数信徒的不满和怀疑,而且教会中许多人只热衷于赚钱敛财,用作家伊拉斯谟说“许多男、女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异。”马丁·路德借助于当时古腾堡印刷术的普及,迅速名声大噪,赢得了无数普通群众以及志在反抗罗马教廷的贵族的支持。罗马教廷顾忌马丁·路德的声望与群众对他的支持,只能打笔仗。这场争论迅速扩大蔓延,之后甚至爆发了惨烈的宗教战争,基督教也逐渐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

那些有趣的哲学家与哲学故事(二)

十一、以数学推理论证哲学的笛卡尔

笛卡尔从小在教会学校读书,但这不仅没有让他循规蹈矩,反而让他满是怀疑精神,他认为学校中所教的,除了数学,其他都没用,他怀疑学校的课程,并决定自己去独立求知。因为没有什么前人可以参考,也没有什么值得相信,所以笛卡尔探索世界奥秘的方法,只剩下一种,亲自思考世界。在参加了几年雇佣军后,笛卡尔定居当时言论最为自由的荷兰,开始自己的思考与研究。笛卡尔的怀疑与思考比之前的先哲更加的彻底,“我眼前的这个世界是不是全部是假的,我见到的一切是不是一种幻觉或梦境?”这个问题看起来挺荒谬,但在哲学史上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哲学家都被这个问题难住,因为虽然你明知道自己生活的、感知的世界是真实的,但你无法证实。如果非说这一切都是幻觉,很难反驳。笛卡尔经过一番烧脑,提出那句非常著名的话“我思故我在”

也就是说,其他的是不是真实存在,我不清楚,但我思考,我怀疑这个是真的,如果不存在,那么就不会怀疑和思考。所以,因为我思考为真推理出我存在也为真。笛卡尔接着推理,既然我肯定存在,为何我在怀疑?这意味着我不完满,因为完满的东西不会怀疑。既然我意识到自己不完满,那我心中一定有一个完满的概念,因为我不完满,所以在这个概念一定不来自于我,它一定来自某个完满的事物,什么是完满的?那只能是上帝。上帝是完满的,所以上帝全知、全能、全善,既然上帝是全善的,所以一定不会骗我,不会让我生活在幻觉中,所以我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笛卡尔证明完毕,但这个证明并不严谨,中间几个步骤存在问题,也缺乏建设性结论。后面还有很多人接着完成这项工作。

笛卡尔把世界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另外一个是心灵之外的部分。这种观点被称为二元论。此后数百年,无数哲学家在寻找二元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功夫,但并未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后来有些哲学家认识到,二元论的划分是对世界的一种误解。反对二元论的一个学派就是唯物主义,既世界是物质的,我们的精神世界不过是大脑胜利活动的结果,精神是从物质产生的。二元论进一步就是唯我论,也就是只停留在“我在”的阶段,只确认自己跌存在,外界一切存在不存在我不清楚。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在哲学中又称作本体论。那些知识是真实可信,在哲学中又被称作认识论。

那些有趣的哲学家与哲学故事(二)

十二、性格温柔、待人宽厚的斯宾诺莎

哲学家斯宾诺莎是个犹太人,但哲学家特有的怀疑精神让他触怒了犹太教会,犹太长老开始对斯宾诺莎还算宽厚,发现他有异端倾向的时候,多次企图说服他,并答应每年给他一大笔钱,只要他能妥协,即使是假装的。但斯宾诺莎作为二千五百多年西方哲学史上,排的上名品德高尚的人,性格温柔、待人宽厚,坚强诚实,绝不可能在压力诱惑面前低头,之后他被开除教籍。笛卡尔按照欧式几何学的模型建立了哲学体系之后,也就是先找出一些不言自明的公设,再以这些公设为基础,按照演绎推理的方法建立哲学体系。笛卡尔建立了这个方法,但具体操作并不完美,斯宾诺莎完善了这个想法。

斯宾诺莎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叫《伦理学》,全称是《按照几何顺序证明的伦理学》。斯宾诺莎先找出一个绝对存在、不可能被怀疑的东西作为公设,为此他提出实体的概念,他提出实体的特征,实体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不依赖外物存在,既然外物决定不了实体,那么就可以推理出实体是永恒存在的,并用类似的推理过程推理出实体是无限的、唯一的,不可分的,是善的,所以斯宾诺莎认为实体应该是上帝,上帝应该是实体,而非人格化的那个上帝。这个观点有些类似中国的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按照斯宾诺莎的理论,世间万物皆属于实体,都是实体一部分,那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别人的行为也是上帝的意志,别人怎么对我,我都应该坦然接受,我和世界一体,可以感受到无限的力量与安全感,也就不再害怕,邪恶作为实体的一部分,存在目的就是为了善的目的,也是善的一部分,所以无论多么丑恶的现象,都应该宽容接受。

笛卡尔、斯宾诺莎通过欧式几何的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他们算是数学派哲学家,但问题是,演绎推理法需要一个公设,这个公设并无依据,比如实体这个概念没法证明。也就是说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构建的哲学世界,只不过是几句公设的推导,而且公设并无依据。而且非欧几何学的出现更加证明,欧式几何并非宇宙的唯一真理,只不过是人类描述自然的一种工具罢了,这种工具可以被替换,但却被当成世界真相。

那些有趣的哲学家与哲学故事(二)

十三、向数学派哲学家发起挑战的公务员

第一个向数学派哲学家发起挑战的科学派哲学家叫洛克,洛克是个公务员,还是一个医生,满是合格科学家应该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对笛卡尔的观点并不认同。洛克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内心就像一张白纸,人的思想是靠后天学习得来的,笛卡尔说人心中天生就有上帝的概念是不对的,原始部落人心中就没有这个概念,原始人也不谈逻辑和理性。洛克认为人的本能是天生的,和动物捕食、生存一样,是一种生理、心理上的习惯而已,不可能由此建立起一个哲学世界。所以观察描述这个世界的方法应该是归纳总结。以笛卡尔、斯宾诺莎为代表的数学家,被称为“理性主义”,以洛克为代表的科学家派被称为“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重视心灵理性,后者重视现实经验,举个例子,前者认为“人”这个概念比“张三李四”这些具体的人更加真实,“张三李四”生了又死,来去不定,但“人”这个概念是永恒的,后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具体的,看的见摸得着,“人”这个概念,是因为看过了这么多具体的人,然后在脑子中产生的,具体存在的是事物,而不是概念。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分歧,可以上溯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虽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的观点与柏拉图相悖,为此还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爱。”在经院哲学时期,英国的神学家与欧洲大陆的神学家开始产生分歧,大陆神学家继承的是柏拉图,英国神学家继承的是亚里士多德,到了笛卡尔时代,就演变成了,大陆哲学家大都是理性主义者,英国哲学家大都是经验主义者。

那些有趣的哲学家与哲学故事(二)

十四、接招洛克的莱布尼兹

洛克向笛卡尔发动进攻后,欧洲大陆也站出一个哲学家来接招,这就是17岁获得哲学硕士学位,20岁完成博士学习的法国人莱布尼兹。洛克批评理性主义者所谓的先于经验的公设、理念和动物的本能没有区别。莱布尼兹反驳,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禽兽只凭借经验做事,人却能根据经验总结规律。如果只强调经验,不承认必然规律,那么和禽兽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莱布尼兹作为理性主义者,也使用先公设后推理的过程,莱布尼兹的假设,物质是占据空间的,只要是占据空间的东西就能被分成更小、更简单的东西,无限的分下去,最后剩下的一定是不占据空间的“东西”,因为要是占据就还能再分下去。这个“东西”不占据空间,所以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所以一切物质都是精神组成的,莱布尼兹给这些不占据空间的东西起名“单子”,他的理论被称为“单子论”。

那些有趣的哲学家与哲学故事(二)

十五、替洛克报仇的大神要出场了

洛克在与莱布尼兹的较量中并没有占到上风,这时候洛克的好朋友,被洛克提携过的一位大神出场了,开始了替洛克完成复仇。大部分哲学家能在哲学史上留下一笔,当然是研究了哲学,并提出出众的见解,但这位大神却是因为在物理学上成就太大,余波影响到哲学,也在哲学史上留下名字,没错,这个人就是牛顿。牛顿力学就三句话,但就这三句话,小到一颗石子,大到一颗星球,乃至宇宙的一切物体的运动规律,在当时的人看来,都可以解释了。自从人类建立文明开始,面对宇宙世界的无数奇妙现象,人类只能俯首膜拜,但牛顿轻轻地一点手指,整个宇宙浓缩在三条定律中。牛顿力学大大缩小了神学的地盘,原本纷繁复杂的世界,许多难以解释只能诉诸神学的问题与现象都找到了简洁有力的解释。甚至灵魂的地位都受到巨大挑战,原本人们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必须受到外力才会运动,有生命的物体自己就能运动,这就是灵魂存在的证据,灵魂驱动身体。但牛顿及之后的科学家提出并证明,生物机体也遵守物理定律,遵循能量守恒、动能守恒规律,生物运动可还原为纯粹的力学现象,并不需要灵魂驱动。进一步推论,动物、人类的身体是不是也符合物理规律?人类思想、感情也符合物理规律,所谓的意识其实不过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这种用物理学解释整个世界的方法,被称作“机械论”,“机械论”是去掉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所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

那些有趣的哲学家与哲学故事(二)

十六、整个世界都是机械的

机械论认为真理来源于经验,也不相信这个世界存在高于客观世界的理性,精神是由物质世界决定的,精神世界也要符合物理规律,所以研究这世界,只要学好科学就可以了。机械论的最大好处就是容易被接受,一个辛苦谋生的,为了一日三餐艰难生活的人,你和他讲唯心主义,自然会被当成无聊空谈。机械论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世界,但也逐渐引出了一些问题,如果人只是这个世界一件事物,与花鸟鱼虫并无区别,意识也只是物质作用结果,那么何来人生意义?所以就容易推导出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更加严重的是推导出决定论,如果意志都是物质决定的,都符合严格的物理定律,那么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根据物理定律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谁一切可能都决定好了,我的意志都不是我所能决定,选择的,为什要劳动,要努力奋斗,人生有什么意义?如果犯罪了,也不能应该受到惩罚,因为这不是我能决定的?这种严格的决定论只能推导出荒谬甚至恐怖。但决定论有科学做后盾,在对科学尤为崇拜的牛顿时代,几乎没人可以挑战全体科学家,寻找机械论和决定论的漏洞。

那些有趣的哲学家与哲学故事(二)

十七、让科学和哲学都岌岌可危的天才

对机械论和决定论,甚至整个科学体系发起挑战的人出场了,这就是休谟。休谟也是个天才,12岁进入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读书,23岁完成名著《人性论》,以至于当时的人不能理解,休谟无奈删掉一些超时代的观点,改写成更浅显的作品,才得以出版。休谟把经验主义发挥到极致,因为无法依靠任何感官经验来形容“我”是什么,所以所谓的“我”,不过是一堆经验片段的几何而已,没有一个独立于经验的,实在的“我”存在。休谟认为有两种经验是切实可信的,一种是不依赖经验的知识,比如几何学,第二种是我们自己感受到的经验。科学的基础即是因果律,发现一个现象,找到它的原因,总结出规律,但休谟提出无法通过逻辑推导出因果律,比如“点燃爆炸”与“爆竹爆炸”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如果没见过爆竹的原始人,并不能演绎推理出爆竹爆炸的原因。休谟也认为,无法通过经验推导出因果律,你见到苹果落在地上,即使看了很多次,但无法保证,下一次还会落在地上。

那些有趣的哲学家与哲学故事(二)

人相信因果律只是一种错觉,因为发现两件事,总在一起发生,所以就期待能够再次发生,这其中并没有可靠根据。比如,通过观察发现公鸡打鸣之后,太阳升起,每天如此,那么认为公鸡打鸣是升起的原因,显然是错误的。通过观察两件事总连在一起发生,并且这两件事自己还不单独发生,得出结论这两件事有因果关系,这是归纳法。归纳法是从个别的事件总结出普遍规律,普遍规律就是相信某个条件下,某件事情必须发生,这就变成了因果律,研究归纳法的前提是必须存在因果律,这就变成了循环论证。现在科学与哲学都岌岌可危。休谟否定了普遍规律,科学岌岌可危。休谟把哲学的理性主义变成了独断论,把经验主义基础归纳法否定,哲学也岌岌可危。

参考书目:《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