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2课:《大学之道》原文、注释、译文

 鲜卑天子 2024-01-06 发布于河北

▲第12课  大学之道

(选自《礼记·大学》《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课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择性必修上册)

【注释】

[01]《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至宋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0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是名词,美好的德行。

[0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04]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05]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06]静:心不妄动。

[07]安:性情安和。

[08]虑:思虑精详。

[09]得:处事合宜。

[10]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或,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11]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12]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或,推究事物的原理。

[13]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14] 庶人:指平民百姓。

[15] 壹是:一概,一律。

【古文今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彰明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