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小板聚集试验与抗血小板药物监测

 yxw逝水流年 2024-01-09 发布于江苏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血栓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血小板的促凝血作用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成为我们预防、诊断、治疗后监测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检测手段。

一、常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药物

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小板的重要生理特性之一,是其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能够很好地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血小板被激活后,膜上的糖蛋白Ⅱb/a(GPb/a)结构发生改变,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GPb/a通过此受体与纤维蛋白原和vWF(von Willebrand因子)结合,导致血小板聚集,其中GPb/a起到桥梁作用。而我们常用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图片

1、栓烷A2TXA2)抑制剂

阿司匹林等属于血栓烷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主要机制是可促进COX-1活性部位第529位丝氨酸乙酰化,不可逆抑制COX-1活性。COX-1具有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H2PGH2)的作用,而PGH2TXA2的前体。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1导致TXA2生成减少从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的是,布洛芬、萘普生等抗炎镇痛药物可抑制COX-1活性,当与阿司匹林合用时,可竞争性的占据血小板COX-1的乙酰化位点,减弱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同时会对血小板聚集试验产生与阿司匹林相同的检测结果。
2、ADP 受体抑制剂

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属于ADP 受体抑制剂药物。在血小板浆膜表面有P2Y1P2Y12P2X1三个ADP受体。P2X1是配体门控Z离子通道,其中P2Y1P2Y12 ADP作用的受体,也是ADP受体阻滞剂作用靶点ADPP2Y1 受体结合后,后者与Gq蛋白耦联激活磷酯酶C,从而导致Ca2+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进一步激活蛋白激酶C导致血小板变形和聚集。ADPP2Y12受体结合后,P2Y12 受体与Gi 蛋白耦联,通过腺苷环化酶─血管舒张因子刺激磷蛋白(VASP) 通路激活纤维蛋白原受体 (GPb/a受体),降低了血小板中CAMP的水平诱导血小板聚集。使用ADP受体抑制剂可以有效的减少血小板的聚集。有部分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可能会导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能力降低,因此在用药时要加以注意。但与布洛芬不同的是它不会影响血小板聚集实验的检测结果。

3、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                                  

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拉米非班等属于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药物。GPⅡb/Ⅲa是纤维蛋白原受体,在血小板活化并发生聚集的最后阶段,血小板膜暴露出GPⅡb/Ⅲa受体的纤维蛋白原结合部位,在vWF存在的条件下, 通过纤维蛋白原使血小板相互连接并最终发生聚集。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或vWF 结合是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最后共同途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使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暂时失活,使之不能与黏粘附蛋白结合,从而阻断血小板聚集。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

据研究表明,大多数如川穹嗪、复方丹参滴丸、脉络宁、血塞通等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主要成分以三七、川穹、当归、红花、丹参、黄芪等为主。活血化瘀类复方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具有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作用的现代化药物,其处方组成多由古( 经) 方发展而来,用药规律有迹可循。作为人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武器,活血化瘀类复方中成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主要有效成分川芎嗪及阿魏酸,黄芪总皂苷,当归主要成分阿魏酸,丹参中有效成分丹参多酚酸A及丹酚酸B,红花黄色素,三七总苷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也许是上述六味中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之一。中药制剂成分复杂,会对单个或多个血小板靶点进行抑制。

5、扩张血管类药物

该类药物中中药的主要成分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成分大多相同,都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西药以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为代表,通过细胞外途径经过复杂的生化反应分解成NO。NO释放后,迅速在临近细胞扩散,与鸟苷酸环化酶的铁离子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鸟苷水平升高,从而抑制细胞钙离子内流与胞内钙离子释放,使胞浆内游离钙离子水平下降。从而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常见图形及结果解释

1.血小板聚集试验常见图形

图片

图片

图片

2. 血小板聚集试验常见结果解释

2.1报告单解读AA

2.1.1血小板功能检测AA正常范围:52-84%

2.1.2AA治疗安全范围:0-20%

注:使用花生四烯酸AA 作诱导剂,如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迅速下降,甚至到零

图片

2.2报告单解读ADP

2.2.1血小板功能检测ADP正常范围: 52-84%

2.2.2ADP治疗安全范围:30-50%

图片

2.3报告单解读胶原(COL

2.3.1血小板功能检测COL正常范围:52-84%

COL主要用于血小板粘附功能和协助判断出血倾向。

图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种药物被发现可以用来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而选择用什么药则要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患者本身代谢能力、与其他药的联合应用、耐药性等等都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定期监测血小板聚集能力是指导用药、调整用药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