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一样的山水样貌,一样的清雅韵致

 与春天同行 2024-01-22 发布于青海

清代画家受文人画风影响,喜欢描绘幽深静穆山水,表现画家的文人风范。近代画家在创作中继承了这一特征,笔下山水让人联想到无欲无求的隐逸生活。

这几幅画,创作年代涵盖了清代和近代,画中添加屋舍书斋强调雅意。画家把描绘山水,当成抒情言志的方式,充分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张崟画《溪山琴韵》,重点在“琴韵”二字。高山流水遇知音、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们对洒脱风流的文人充满好感。
文人中的道德典范就是君子,用山水赞美文人品质,用琴韵表现文人精神世界的超拔脱俗。文人情怀与山水美景交融之后,就是人们心中的那方净土。

图片

张崟 溪山琴韵
张崟用色沉稳洁净,石青、赭石、重墨,用色彩变化表现空间远近。杂树成林遮挡住山下书屋,让人有了探幽的兴致。跨过山溪石桥,琴韵旋律令人陶醉。
琴声水声风声,丰富了人们的体验感。画纸上的二维空间,有了音律之美,变得立体起来。山水画中也会用到“赋比兴”的手法,张崟就是此中高手。
所谓“赋”,直接描绘山水样貌,画出真实感。所谓“比”,利用各种细节进行比喻。所谓“兴”,就是丰富人们的感受,产生各式各样的联想。

图片

张赐宁 溪桥山水
张赐宁是清代中期画家,生活在嘉庆年间。他画《溪桥山水》也用到了“赋比兴”的手法。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他把情感寄托在山水中,看到水墨晕染的画面,仿佛听到鸦雀鸣叫之声。
墨分五色,如兼五彩。清水晕开墨色形成的微妙变化,把无形无质的气韵具象呈现。讲究笔墨变化,注重笔法层次,产生了别样美感。

图片

袁培基 幽居图
《幽居图》是近代名家袁培基的作品,和清代画家相比,用色上更加成熟。近代画家受西方绘画影响,开始尝试用传统技法画出微弱光感。
有了明暗,山石肌理山势起伏画的更加真实。袁培基运用青绿技法,勾斫山石轮廓结构,线条抑扬顿挫充满力道。色彩浓淡有了渐变,表现出石块凹凸褶皱。
有了真实感的青绿山水,少了奢华之美,多了秀雅之气。用传统设色技巧,采用传统皴点技法,融合中西之后画的还是清雅山水。山根处多用重笔,山石暗部凹陷处多用重色,结合多遍染色,就有了画中的效果。

图片

尤小云 林壑云泉
想要作品清雅,构图也很重要。近代画家构建山水脉络的时候,常用曲线表现。比如《山居图》利用流水走势,在画中有一道S型曲线。
画中山势没有全景呈现,有了这道曲线,仿佛看到了景外之景。利用人们的想象力加上画面构图,让人人都有参与感,从而想要走入画中。
品味清雅韵致,需要画面有代入感。可居可游,才能身临其境。感受越真实,感触越强烈。利用构图优势,的确是个好办法。

图片

萧愻 山居图
从清代画家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喜欢用笔墨表现清幽天然的美景。近代画家尝试用色彩、构图增加画面的真实感。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为了让作品打动人,引发情感共鸣。
远观其势,近看其韵,赏画当以韵为主。生动自然而又充满生机,让人感受文人学养,就是清雅。
笔墨构图提炼出自然山水的美好,画家心境表现诗情画意。这就是人们爱看山水画,喜欢清雅韵致的原因。

图片

奚冈 山清水秀
山清水秀,吐纳云气。走入山林,走入诗境,和画家来一场精神上的交流。有了情与景,就有了浓浓的韵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