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学懂《伤寒论》

 zjycy 2024-01-25 发布于浙江

 

好,咱们聚到一块了,抽一定时间聚到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吧。今天,我先讲的一个题目吧,叫做“怎样读懂《伤寒论》”。为什么选这个题啊?就是好多人读了《伤寒论》了,你说学了吧,学了,结果,学不懂,有些是自己感觉学不懂,有些感觉学懂了,实际上是没学懂,因为他们附会一些理论啊,能讲的通,但是啊,在一些具体条文上、临床上就讲不懂了,这个问题存在啊,不是一年两年,是一千多年了,所以我们啊,对这个问题考虑比较多。

所以说怎么样读懂《伤寒论》呢?这是个大题目,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吧,自己走的一些弯路吧,把自己走的一些弯路,所想到的,为什么读不懂,跟大伙在一起讨论讨论。当然,我这只是我个人遇到的问题,可能大伙(还)有各样的疑问,我么一起讨论。

那我先说,当然了,我说的是学习胡希恕先生对注解《伤寒论》所做的一些研究,这是咱们在这里纪念他吧,(诞辰)117周年,逝世三十一周年了。

今天我们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为什么学不懂,第二是怎样读懂。

第一个就先来讲为什么学不懂!

咱们国家建国后,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中医,从国家层面上非常重视中医发展,国策是发展中医,提出继承和弘扬,咱们中医研究院两边墙上,贴着的有啊,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讲话,继承和弘扬啊,还有中西医结合这些,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当然啊成绩是大好的,并且走向世界了,传播到世界,引起世界瞩目。

前天我们去世中联,才了解到咱们世中联“野心”非常大,怎么得啊,因为西医趁咱们国力虚弱的时候,西医钻进来了,把咱们市场占领了,西医成了主导,中医变为了辅导,所以咱们“世界中联”想翻过来,我们要走向全世界。我听说的大概意思是这样,就是说把中医啊推向全世界。

就是说吧,我们的国力充分了,学术也发展了,所以这是我们中医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现在学中医的外国人不少啊。所以中医大学也普及,现在中医学院毕业的,招生毕业的吧,博士生大概有不到千,硕士生大概两千,我们上学那时候一届一百来人,所以这个中医大发展,国家重视。

但有个什么现象呢?中医多了,但是以中医为主治病的并不多,中医大学毕业的,搞西医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呐?主要是没学好中医,再确切的说,主要是没学好《伤寒论》。这里头有几个原因,一个是误读传统,一个是不能正确认识中医,再一个就是对经方认识不足。我们谈这三个方面。

第一个谈为什么读不懂《伤寒论》,里头一个问题就是误读传统,这个必须闹清楚,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就认为是《内经》为中心,《伤寒论》是个辅导(助)的,张仲景是根据《内经》撰写的(《伤寒论》),说是一个理论体系,中医是以《内经》为主,《伤寒论》的理论也是以《内经》为主,所以,这样出现一些怪现象,好多人都学不懂《伤寒论》。

非典期间,《北京青年报》(当为《中国中医药报》)有个研究员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张仲景没有解决温病问题,吴又可解决了温病问题,这是个怎么造成的?就是《伤寒论》只治伤寒不治温病,形成的这么一个理念,这也就是误读传统。

千余年来张仲景被追为医圣,说《伤寒论》为圣典,一代一代的都在研究,但是没有读懂《伤寒论》,原因何在呢?李心机教授说出了这个原因,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说什么,这个是在《中国中医药报》登的,他说尽管业内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的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这个是他一个人写出来的,但实际上,他代表了我们前辈对《伤寒论》反复研究、反复碰钉子、走弯路,得出的经验教训,这是代表了我们研究《伤寒论》的成果之一吧,所以要想读懂《伤寒论》,必须破除误读传统。

这个破除传统误读不容易!我们大伙现在手上拿着一本《读懂伤寒论》这本书,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有个故事,那个小编辑还不错,一级编辑不错。我给他提出了,这个“误读传统”你怎么都给我删了,他说我们上面那个他给删的,我说他干嘛给删,他说那打击面太广。什么叫打击面太广了?

就是误读传统太深了,都认为这一切理论来源于《内经》,张仲景根据《内经》才写《伤寒论》,都这么认为的,你一下提出来了,不是打击面广了嘛,不想改变这个状态。这个后来我给他说了,你们出版界都该知道的,引用别人文献哪能随便改啊,人家怎么说你怎么写,他说好,所以前面给改掉了,后面那个他没改,保持了,我说行了,算了吧,没办法,他们要坚持,要不他们通不过,上面那些编辑不通过。

后来他们给样稿改了以后,我说你们领导同意了吗,他说我给你说了,作者坚决要求不能改,我说好谢谢。所以说,现在基本上我们前面前言里头保持了这一句,也就是达到我们的目的了吧。就是我们宣传的这个我们的观点--要读懂《伤寒论》就必须破除误读传统。

这误读传统里头最严重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就是认为)一切理论来源于《内经》,这不少人困守《内经》,现在好多人都这么认为,《伤寒论》是根据《内经》撰写的,这么读去吧,读来读去老读不懂,为什么?一会再说,它不是一个理论体系。

实际上有好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进行了探讨。按《内经》解释《伤寒论》能解释通吗,解释半天解释不通。那就找原因吧,所以好多人都明白了,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很多人认识到了,你像彭坚教授,上次开会他也讲了,提出了近百年来《内经》的中医理论和观点总是受到质疑和批判,《内经》的有些观点并不是都正确的,受到质疑和批判。

你像咱们邻国,日本,这个大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这书在咱们国家出版了不少,他就提出了《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是代表中医学的两大古典医集,《伤寒论》和《内经》是具有不同世界观的医学体系,有不同吧,有不同。

这个大敬节是汤本求真的学生,他们也是研究经方的,他们叫“汉方”,实际也有点意思,刚才我也想了,为什么叫“汉方”,为什么不叫“唐方”、不叫“宋方”,我们现在的“时方”,实际上就是由唐宋元以后发展的,根据《内经》(理论指导)用药治疗的医学体系。

“经方”呢,是汉以前,所以叫“汉方”,他们叫“汉方”,其实就是张仲景的医学,他掺入的《内经》的东西不多。所以日本啊,因为吉益东洞,我们的《伤寒论》等好多医书传过去以后,他认识到了,解释《伤寒论》不用阴阳五行,只用八纲,所以这个叫“汉方”,那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还有一些人也认识的到了,你看娄绍昆先生,是温州的,他写了一本书,大家可以看看,说“中国历代医家大都以《内经》理论解释《伤寒论》,正如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序例中所说的,“金元以后医家,困守《内经》,莫能自拔,单词只义,奉为金科,驰骛空言,不验实效”。所以阅读这些《伤寒论》阐释本反而越读越糊涂,以《内经》解释《伤寒论》的这些本,越读越糊涂,这是一个体会吧。

还有一个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上海的,有一个关于他的贴子,他的学生刘岳超在2011127日复兴中医网载出来的一个贴子,就是他和老师经常讨论的问题:“中医的现状,是我们常议的话题,有过多次,我们深谈结束,他总要关照:慎勿多言,有的话等我死后再说,否则要被骂死! ”就是说这种以《内经》为主,中医理论以《内经》为主,已经成了威震世界的一个事,谁说他不好就不行,所以啊就怕挨骂。“现在大师去了,'有的话’可以公开了”什么话呢?“他常说《黄帝内经》算不上经典,长期以来被捧得过高,尤其是被一个作家,解读成上下两集巨著后,他的地位更虚胖了,像圣经一样,其实他也是当年的诸子书之一,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古人对人体疾病的认识,真知灼见故多,谬误偏见也有,何必对他顶礼膜拜呐!

比如《内经》说天有日月,人有双目,一阴一阳,荒唐;还说,天有群星,人有列齿,天人对应,星齿感应,挨的上边嘛!”这是刘岳超的话,就是对《内经》的一些理论提出了质疑,并不是说《内经》的一切理论都是正确的。作者最后说啊,“真正的好书,还是《伤寒论》”,所以好书是《伤寒论》,那你能说一切理论来源于《内经》吗?!

还有岳美中也说过,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直逼验科学的堂。《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岳美中提出来,《伤寒论》和《内经》不是一个理论体系。

《伤寒论》的“六经”和《内经》的“六经”是两码事。章太炎早就提过,在他的全集里头说“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统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隋唐、两宋唯巢元方多说五行……金元以下,如守真、洁古,明清之景岳、天士诸师……而未忘五行玄虚之说以为本。尤在泾心知其非,借客难以攻之,犹不能不为曲护,徐灵胎深诋阴阳五行为欺人,顾己亦不能无濡染,夫以二子之精博,于彼众口雷同终无奈何,欲言进化,难矣!”

这个中医啊老离不开阴阳五行这个束缚,想发展进化是非常难,所以章太炎提出了,这《内经》的一些东西糟粕,是对中医的一个束缚,是个伤害,所以他也提出了,“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以《伤寒论》独甚!”。所以啊它是两个医学体系。

彭坚教授在一次大会上,关于培养中医人才的一个讲稿里提到的,“中医事业最大的失误,是已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一支过硬的临床队伍,以及一大批能用中医方法看好病的医生”,所以他就批评这个中医教育,教育大发展了,但是出来的人才呢不能用中医来看病。

他的伯父告诉他,“我从医几十年,到来才大彻大悟,读《伤寒》、用经方是学中医的好捷径。”他的伯父是哪的,湘雅医学院祖国医学教研室的主任,他作为一个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不让彭坚读其他的古籍及现代的一些教材,甚至提出不要读《黄帝内经》,直接读《伤寒论》。为什么,他用他走过的弯路告诉彭坚。

这是第一个问题,误读传统。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学不懂《伤寒论》呢,就是不能正确认识中医。这个也要讲一讲,因为在咱们国家,中西医结合发展,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存在好些问题,这个问题挺多,我们来看一下2012年第六期《华夏医药》刊登的一位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专家,他的一些回顾,“中西医结合50年的回顾与思考”,但是总结来总结去,绕来绕去,他是不好改变的,改不了对中医的歧视,瞧不起中医,你看看。

“中医学根据其形象思维,取类比象,医哲交融的自然哲学思想,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情志等构成以功能为主的理论体系。……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中医学研究才能得到发展。中医学的取类比象思路,多为主观臆测推理,是否反映了主客观一致,仍须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才能去伪存真……”那也就是说必须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才能证实它是科学的。

“而当代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研究,促进中医现代化,才能使中医学与现代科学同步发展。”离开西医,中医就发展不了了,这意思是这样的。

“几千年来的中医实践经验中,或许存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但这些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检验才能确认。”我们经方治好了病,是不是科学,你是瞎猫碰着死耗子,你是蒙对了,你不一定是治好了,你比如说感冒、病毒性肺炎、SARS、流感等,我们治好了,你这不一定是,你这恰好是碰到了,我还没有给你检验呢,你这不一定对,他就这么个意思。

最后说这个话也是,“中医是经验医学,是自然哲学。正如钱学森所说:“中医不是现代科学,是经验。”他拿钱学森这个话来干吗呢?实际是标榜,中医不是科学,只是个经验而已,瞧不起中医。

你看,他也总结经验,“冲破困境拟解决三个问题”, “……三是,提高中西医结合队伍自身素质。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温故而知新;了解现代医学发展前沿;学点自然辨证法,有4本书推荐大家可以读一下:《自然辨证法》、《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有一本就是《黄帝内经》不可不读。”他不知道《伤寒论》,可以看到他这个吧。

所以,以这样的思想研究和发展中医,这些人有相当大的势力,存在了50多年!所以我们中医在夹缝里生长,“你们不科学、你们不科学!”,我们就在这种挨骂(的环境)当中生存,你像我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是这样,中西医结合才是中医,不中西医结合就不是中医,东直门那么些有名的中医就是出不来,让中西医结合(说)“你不科学”,都给你打压了。

所以,50年来,我们学习,就是我们中医学习,把主要精力放在学西医,你不学习西医,他不让你晋升啊,你必须发表论文,西医的论文,所谓中西医结合的论文啊,所以你得使劲学《统计学》啊什么的,都学这些;而学中医呢,则放在学《内经》上,无视《伤寒论》的存在!学那经方干吗啊?!

我那一次在(中医)研究院受邀讲课,讲过好几次了,我也这个思路啊,我说总讲一个经验一个经验,这多费劲啊,我说讲点《伤寒论》吧,我刚一上台,坐在前边的一位五十来岁的(同仁)马上起来走了,写了个条,找他们那个主任去了,说“同学们不愿意学《伤寒论》”,因为他去了说,学《伤寒论》干嘛啊,我来是交了钱的,我学一个招、一个方、一个穴就行了,你那个《伤寒论》跟我没关系,到了这个程度!

还有一个现象,有不少人,有不少名人啊,打着中医文化宣讲中医,是把中医学术搅得天昏地暗。你看电视剧经常有,给王爷的公主号脉,“你怀孕了”,那么大胆,现在有几个这样的,说明他高明啊,能号出来,公主还没出嫁呢,就怀孕,那不大逆不道嘛,谁敢说,他就敢说,说明他高明,中医号脉,能号出来。所以这是宣扬中医靠号脉来治病,说是吹捧中医,实际是打击中医,你这中医怎么看病啊,靠号脉,什么都不学了,光靠号脉,真正的《伤寒论》是怎么来看病的,他不知道。

还有一些医药广告也是,专方专病,一个药治什么病,(有效率) 99%88%,一个药就治这么多,小儿咳嗽是肺热,啊,你吃了就好了,小儿咳嗽就好了,这是宣传造成的一些误读传统,实际也是。

这是文化上干扰中医的发展。还有一些人讲话里头(宣称),到处可以看到。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土壤之中。春秋战国……成为中医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奠基时期。中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说理工具,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一元论学说等均是我国古代的朴素的自然哲学思想,中医学借用到自身的理论体系之中,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变化。中国文化的土壤孕育了中医学。”这也不是个小的人物说的话,所以他们仅看到了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未认识到经方的理论,恰好让一些人啊,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有个另一个原因,你们中医就是阴阳不行,你看你们那封建脑袋瓜子,还有什么科学啊,阴阳五行怎么说都正确,诡辨的东西,他不知道还有一个《伤寒论》,《伤寒论》的理论他也不知道。所以,为什么学不懂,我么就提出这么些个现象来。你们看还有其它的吗?为什么读不懂,你们还有什么体会?一会想起来可以提。

当然,我们医学的发展,好多人不是吃干饭的,对中医确实是用心的,所以研究,用《内经》研究《伤寒论》,不行啊,解释不通啊,好多人起来,反复研究,好多人都在研究,你看陆渊雷、岳美中,都提出来自己的观点,(还有)章太炎,认为一切理论来源与《内经》,这是不行的,胡希恕先生也是,研究了以后,认为《伤寒论》和《内经》不是一个理论体系。

当然,关于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最近一些大人物也在发表言论,说中医不科学,我们中医界不服气,我们认为,中医在古代是科学的,在现代也是科学的。

实际,还是李心机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登的,“医史钩沉”,沉思啊,讲传统医学,在咱们中国重视传统医学,在西方,现在也重视传统医学了。

他原话是这样的,“在早期医学发展的道路上,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与中国古代医学之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有其传统医学。

 

自公元1300年到公元 1650年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彻底地改变了欧洲文化,并以影响深远的和永恒的方式产生了现代世界’丢掉了传统。

罗伊·波特指出:'今天的西方医学与众不同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它背离了自己的传统,走向了新的方向。’作者向世人 提醒:“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正如对西方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军事的体制大张旗鼓地批评一样,对西方医学的批评声音也日渐增强,并以某种方式谴责西方医学体系太技术化取向、太非人格化、太体制化、太高技术化、太科学化、太官僚化,谴责它考虑更多的是医学职业的发展而不是病人的利益。在过去20年里,西方已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要求回到西方医学传统的起源,同时也开始从上面所提及的东方医学传统中寻求另一种医学的智慧。’所以,外国人学中医来了,中医的一些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人家西医跟我们学习来了,为什么,所以他就是不是客观的对待,就是不懂得中医。

《剑桥医学史》的作者给我们提了个醒,应当避免古希腊、罗马等西方古代整体医学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散失的历史重演,不能重蹈希波克拉底、盖伦医学核心价值和精神大厦倒塌的覆辙,中医学还得按自身的发展规律走自己的路。

从世界医学史中似乎可以看出,中医学在产生的时代与历史空间与亚美尼亚医学、古埃及医学、古希腊医学、古印度医学有一定的共性,而与文艺复兴后产生的近代医学却不在同一个时空坐标系上。中医学的积累、传承和发展与西方医学的覆盖、更新、发展道路不同。从古希腊、古罗马医学的消失,我们是否能从中得到一点警示:研究中医学的人和管理中医学科研的人,决不能在漂亮口号与时髦'课题’的掩盖下,把中医学术缓缓地'格式化’和慢慢地'覆盖’。”

这是李心机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他还说到)

“近几十年来科研教学走的是:用西医科学规划中医,让中医现代化?”李教授正是批评:以西医科学研究中医,重蹈西方医学的覆辙!

“国内外中医工作者,在继承和弘扬上做出了伟大的功绩。”可以说是这样的,但是总的形势不容乐观。

所以现在我们的医学形势是什么?西医是主导、主体,中医是替代、辅助,《华夏中医》公开提“辅助医学”和“主体医学”,它是这样公开的提。“中西医结合”是国策,什么叫“中西医结合”?曾经争论过,怎么叫“中西医结合”啊?用西医的理论指导、研究中医,那叫“中西医结合”吗?所以李致重教授指出,两个医学体系不能接轨 ,两个医学体系怎么能接轨啊?实际,经方跟时方也是,它是两个医学体系,不能融合。

国策发展中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成效甚微,而主要未重视学术的发展。你看,每年在南阳开“仲景文化节”,他没有说“学术节”。每年都激昂的高捧着祭词,说张仲景怎么怎么伟大,建安三年,瘟疫流行,挂官为民,回去写医书去了,写一本《伤寒论》。历史上真有这回事吗?他不管,他讲文化,编个故事,“饺子”是张仲景的发明,张仲景发现了“山药”,张仲景发明了“坐堂”。张仲景做官做了多长时间?有个人考证,最多做一年半,战乱期间,他还有空坐诊?所以事实都不顾,在那瞎讲。

还有就是以西医研究中医,这个现象是存在的。第二个就是不重视、不认识经方,所以中医的现状就是一切理论来源于《内经》,《伤寒论》教学不重视,咱们大伙都知道。所以教学最后的质量是什么,中医学院毕业以后不会看病,拿不起个来。我到延安去了,有一位小姑娘说,冯老师,我认得你,我说你怎么认识我啊,她说我听过你的讲座,我们七个同学都去搞西医了,剩下她一个,以后她搞什么,我不知道了,搞中医的活不下去,就得搞西医。所以,中医药学令人担忧!咱们讨论了也不少,有些专业人士谈自己的观点吧。

为什么学不懂,第三个是对经方认识不足,我们谈一谈这个。

因为什么叫“经方”呢,咱们这一次开会,我们请的领导去也不少,一会儿说经典方,经什么方,之后下来问我,其实我昨天查了查,经方挺乱的,什么叫经方啊,我说是乱。确实是乱,什么叫经方概念不一样,这有历史的原因。

所以是2006年吧,我们在参加那个余瀛鳌先生,07年,余瀛鳌先生一个博士生答辩,当时去的中医药大学的一个“方剂(教研室)”还是“各家学说(教研室)”的老师说,现在谁还用经方,经方不赚钱,当时让我这搞经方的确实为难。

可是过了几年之后,人们不断的努力用经方,宣传经方,经方现在,唉,经方热了,这几年,有病找经方,形成了这个(局面)了。开会啊,也打起标题了,经方研究会,你看井冈山开的(关于探讨仲景脉学的研究会),仲景学说、脉学,香港的一个经方研究会,实际上没几个人讲经方,但是打起标题了叫经方研讨会。但是说什么叫“经方”,不清楚。

去年330号,大伙都去了,武警三院门诊,一个青年我开了方以后又回来了,你给我开的是经方啊还是普通的中药方?大伙都笑。所以我当时也是感触比较深了,应该是人们对“经方”的认识还不清楚,概念不清楚,所以应该让大伙讨论讨论。我写了一个动漫片,一个片儿,有空大伙都看过了,所以有空可以再看,看了咱们一块再讨论。所以现在医学界的倡导发扬经方吧,这学术的发展吧,认为经方能治病,这个呼声比较高了。但是什么叫经方呢,经方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没有给明确,所以我们在这儿呢,也希望大家来讨论。我们弄了一个动画片,一个动漫片,讲那个经方的起源、经方的发展、经方的内容,做了这么一个。

所以我们在这儿强调什么叫“经方”!经方实际上应该指的是一个医学体系,是依八纲六经方证理论治病的医学体系,实际这个经方,其实什么时候叫的“经方”,《汉书·艺文志》上已经明确了。

所以我们学好经方,不光是讲几个方剂,不是指的一个方剂,而是指的一个医学体系。学好《伤寒论》不光是学好《伤寒论》的方,《金匮要略》的方就行了,实际上学《伤寒论》的理论和经方的理论,明确它的理论体系,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看。

所以章太炎说了,“中医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论》为独甚。”所以说什么呢,是说经方的理论优越,光知道方剂他是不能治病的,你不会用。你比如说小柴胡汤,他用了以后,什么病都治,最后出现了间质性肺炎,怎么着,他认为是毒副作用,实际上是不对的,他是不懂得中医理论指导的前提下用小柴胡汤,造成的死亡、副作用、间质性肺炎。

你像这一个病例,“中医胜于西医者,《伤寒论》为独甚。”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碰到。像这一个,47岁的,干燥综合症,从宿迁来的。口干眼干发病两年,去苏州上海南京诊治,西医诊断干燥综合症,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不见效,大概按照中医时方理论那是叫“肺痹”吧,干燥嘛,所以养阴清热,生地麦冬、元参、黄芪等等,抗免疫的,结合西医理论,结果不见效,后来托亲友啊,跑到北京来找我。

我们根据口干、眼干、乏力,早晨口苦,晚上烦躁失眠,胃脘胀,四逆,月经量少,大便干,两到三天一行,舌苔白根腻舌暗,脉沉细弦。这个我们中医经方辨证,辨六经辨方证,很快辨出来了,我们根据那个经方的理论指导,给她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吃了一周以后大便正常了,根据症状加减变化,一个半月症状消失了。

所以这个对他们西医也很震惊,带她来的是一个西医,所以他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咱们《人民政协报》上“健康周刊”上写的,他是一个西医叫晏子,他这个笔名用的晏子,实际他是晏爱民。他的标题就叫“妙药始自经方来”,什么意思呢,实际上以经方的理论用中药治疗显神通,你光用药不行,没有那个理论指导,你用药用不好,所以他这个题啊,当然他是个西医,他认为这个经方比较能治病。

咱们就说了,第一个问题这个为什么学不懂《伤寒论》,找出这么些原因。下边还要怎样学懂的一些措施。

学好《伤寒论》的关键是明了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胡希恕先生早就说过了,“循孔穴以行针刺,因有经络脏腑的学说;依证候而用方药,遂有辨证施治的法则,治术的所本不同,故其流别亦自各异也。前者详于《黄帝内经》,后者载于《伊尹汤液》。”他说这是两个体系,《内经》是经络脏腑用针灸治病的,用药呢那是伊尹,后来发展为仲景的《伤寒论》。所以呢这个要认识到,中医有两个医学体系,这两大医学体系实际上简单地说是这样的。

我们的医学起源于哪儿啊,不是春秋战国,应该是神农时代,所以章太炎也做过一个论述,“医之始,出于巫,古者,巫彭初作医。”“《移精变气论》曰”就是《素问》里记载的,“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己。……其后智慧萌动,知巫事不足任,术始分离,其近于巫者,流而为神仙家;远于巫者,流而为医经、经方两家。”所以这个医经、经方起源于哪儿,起源于神农时代,就出现了。

所以最初医经记载的是医学理论,经方记载的是用药物治病。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医经发展为“医经”和“时方”,它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干扰,受到了什么,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这么一个发展过程。所以现在我们说的时方,实际上叫医经,它是哲学医,又叫岐黄。

经方呢开始是单味药,记载是单味药它治疗什么证,它用的理论是八纲,逐渐复方治病,复方越来越多,单方复方合着治病,后来由八纲发展为六经,其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论广汤液经》也就是现在的《伤寒论》,它的理论是六经八纲,所以这就叫经方,又叫汤液、伊尹(伊尹汤液),又叫仲景医学。所以这两个体系要明确,大概的体系是这样的。

还要认识到一个,中医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劫难,要提到这一个,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因为好多人把这个阴阳五行捧作、认为是中医的宝贵遗产,不可动、舍不得丢弃,实际上这是对中医的一个伤害,这是谁说的,章太炎说的。“中国医药,来自实验,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中间历受劫难。”章太炎流亡日本七年学了中医,他学了中医以后,因为他那个老师曾写过《废医论》,当时苏州一带的中医治不好病,把他老师的妈治死了,他老师的夫人也给治死了,他长子也给治死了,所以老先生俞曲园非常生气,写出了《废医论》。

章太炎非常记忆深刻,说中医这不行,但是在日本待了七年以后,他学了中医啊,所以中医不简单,它是科学的,所以“中国医药,来自实验,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他认为中医不是不科学的,不废除,但是其中有问题,受到了劫难。什么劫难呢?你看,“一为阴阳家言,掺入五行之说,是为一劫;次为道教,掺入仙方丹药,又一劫;

又受佛教及积年神鬼迷信影响,又受理学家玄空推论”,“理学家玄空推论”是哪儿呢,是西晋南北朝以后,这个何晏、王弼这些人搞得一些理学,就是事物发展的原因不在内因而在外因,强调外因。

你看他那运气学说嘛,外因是主要的,发病呢外因为主不是内因为主,说这些东西“深文内,离疾病愈远,学说愈空,皆中国医学之劫难。”章太炎提出这词儿,“深文内”就是什么,潜入到中医里头非常的顽固,不好解除。

章太炎办学的时候就公开说不用阴阳五行,可是我们现在还一直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经辨论过,说阴阳五行有诡辩的东西应该取消,但是最后还说现在没有其他的医学代替,他没看到六经八纲,认识不到,以为《伤寒论》的理论也是阴阳五行,所以说没法替代,还用吧,所以一直用到现在,所以不好消除,“深文内”就是这个意思。

离疾病愈远,学说愈空,玄空推论,就是今年什么少阴司天,太阴在泉,今年多湿,应该就用白术,多用白术,不管你的病什么样,就玄空推论嘛,我推的有理,所以不好消除。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的中医有两个医学体系,这是在《汉书·艺文志》上已经明确的,这两大医学体系一个叫“经方”,一个叫“医经”,理论体系大伙都熟悉了,六经来自八纲,这是胡希恕先生的。医经用什么呢,脏腑经络、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它依《内经》,跟咱们那个《伤寒论》不是一回事的,不是它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大题怎样学懂《伤寒论》,我们要讲四个小问题:

第一个经方排除误读传统

第二个明了经方理论体系,第三个认识经方主要内容,第四个是始终理会读《伤寒》。

这里头我们第一个要排除误读传统,咱们看看有什么是误读传统。胡希恕先生排除误读传统,率先提出了,“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纲!”他提出来这个,这是我们第一次听他讲课时讲的,当时是不太理解的。所以,他提出来以后,我们感觉是正本清源,开创了读懂《伤寒论》的历史。当然这是我们的评价,胡希恕先生一再说“我还没考虑好”,所以他的书没出,就是由于“我还没考虑好”。所以用胡希恕先生“六经来自八纲”读《伤寒》,方法比较简单,这个咱们大家有体会。

实际我们这本书,在台湾,已经出了繁体字版,也叫《读懂伤寒论》。出了以后,有个叫陈宪法的,他读了以后,给我来了一个邮件说,他觉着这本书看起来简单,“书中开宗明义,六经来自八纲,顿时令我醒悟”,读起来比较省事了。

所以,历来对中医是怎么看病的,《伤寒论》是怎么看病的,《伤寒论》是什么书啊?《伤寒论》是治外感的,《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的,《伤寒》不治疗杂病。所以中医是怎么看病啊,是靠专方专病啊,是辨病论治啊?

所以有一阵子,他们提出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实际他们就是否定辨证论治,就是辨病论治为主。他打着那个旗号,不敢把辨证论治一下子推翻,唉,我打出一个“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实际就是辨病论治,我一个方治疗什么病有多效,还有治病靠秘方,还有靠发明新方治病。所以在我们脑子里非常糊涂,到底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所以,胡希恕先生做了一个简单说明,这个说明体现在什么,胡希恕先生有一个题词,送给那个兵头明的,我都不知道,后来我们在2011年开国际经方会的时候,他们(日本)的团长带来一个盒子,这个盒子里头,底子上有胡希恕先生的一个题词,我头一次看到,他给别人没题过。兵头明先生有30分钟时间到我家里去,跟我照了个像,他很忙,搞教学,搞针灸的,我说“这你写的字?”(指盒子上封面上的字)他说不是,是他爸爸写的。

他的爸爸是谁啊,林彪下面的,反战同盟的,42年跟林彪在东北,反战的。所以,周总理啊,毛主席啊,接见过好几次,周总理跟他开玩笑,兵头嘛,兵的头,那就叫司令吧,叫元帅,跟他开玩笑。所以他有这么个机会,来中国来留学,学中医,所以我们的录音(胡老晚年讲课的录音)就是他给的录音机、录音带,我给录下来的,这里提一下,当时我们的录音机还没有(普及)。

胡希恕先生说中医是怎么看病的呢?他这个题词上写了,“于患病机体一般的反应规律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所以,这是经方治病,不是一个辨病论治,就是所有的疾病,有一定的反应规律,根据这些反应规律,来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就是(无论)什么病也是反映六经,有六经证,还有具体方证,所以辨了六经,辨了方证,这就能治病,所以经方是怎么治病的,就是这样治病的,不是靠专方,专方专治。

像这个病人,我们也是有个体会,就是中医,经方是怎么治病的。像这个干燥综合征后期,发烧两个月,用激素治疗,强的松20mg,门诊治不好,住院治疗,住院治疗诊断这么些病,你要辨病论治怎么着,一个病辨一个方?加在一起,七种药(个方),这不行的,辨病论治怎么能行。我们辨证论治不是,我们不管你多少种病,我们根据你症状辨证就行了。

时方受它一定限制啊,按照咱们中医管理局治疗路径(的规范)啊,“肺痹”阴虚燥热犯肺,清燥救肺汤、青蒿鳖甲汤加减,一个多月不见效,嗯,咳嗽好一点,其它症状没见效,仍“汗出、发烧,体温每天波动于37.538.5℃。”协和专科会诊去了,说你这是干燥综合征后期,不见效,加激素吧,回去了,吃激素也不见效,又会诊去了,你这是干燥综合征后期了,不见效,加布洛芬吧,加了布洛芬,布洛芬又不见效,烧了两个多月,老不见效。所以,弄的好多人见到说你这是后期了、后期了,没生的希望了,交代后事了,把存折交给谁谁了,都托付好了,等---

后来我给她看了,看了以后,我们认为,这个病,根据这些症状,我们认为是什么呀,辨六经,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术芍方证,就这么简单几味药,我就开一副,“他们都给我开六副,一副哪行啊?!”我说就是一副我也没把握,只是吃吃看看,结果才吃了一煎,唉,晚上不出汗了,不热了,唉,觉着痛快了,又能活了,挺高兴的。所以,这一传,就这一个事,传的满院风波,挺震惊的,我也没想到,真是“瞎猫碰着死耗子”,碰上了。

所以这什么,两个医学体系不一样,所以这些大病不管你什么,我们中医哪有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啊,但是我们有治疗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的经验,所以我们用这治干燥综合征见效,治肺炎见效,治结核见效,都能治。这就是什么,在疾病的(一般)反应的规律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中医、经方怎么治病的。

所以这里头,还需要我们做几个工作,需要我们大伙讨论了啊,怎样排除误读传统。

1.《伤寒论》序不是仲景所写

为了消除误读传统,为了读懂《伤寒论》,业内人士做出了不懈努力,例如有的对《伤寒论》六经实质进行了探讨;有的对《伤寒论》序进行了考证;有的对《伤寒论》的方证进行了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

对于《伤寒论》的“序”,杨绍伊,这个得知道,他考证了《伤寒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不是张仲景写的,这是1948年他出的一本书里有。

胡希恕先生啊,集前贤之长,他是看到了这本书,以“始终理会”的方法研究《伤寒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吧,正本清源读懂了《伤寒论》,他在这方面,在这个“序”上也做了研究。

这个他是什么时候讲的,是1966年冬天,在他住的雍和宫旁边的一个平房里,他第一次讲,给我们讲的这个,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的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今择要介绍于下,以代说明。

这截取了一段,啊,“杨绍伊在其所著《伊尹汤液经》中写到: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什么叫“的是建安”啊,就是这些文字是张仲景时代的,建安年间,是汉朝的文字。“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 什么叫“晋音”啊,王叔和的文字啊,他加的文字啊,你《伤寒论》的序怎么能用晋朝的文字啊,那不是王叔和加入的吗。

所以“试以伤寒例中词句”,“伤寒例”有的版本上有,所谓桂林本,不就摆在那嘛,大伙都知道的,这根本不是张仲景的,是王叔和的。“以伤寒例中词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所以亲子鉴定了,你这个序和“伤寒例”都是王叔和写的。

2.《伤寒论》的撰成非因伤寒!

这个大伙讨论。这个《伤寒论》的序,原先我也没注意,如果初读《伤寒论》的时候,《伤寒论》还没有学好,这段文字好像还说的过去,但是你读懂《伤寒论》,再读这一段,有问题了。你看看他怎么说啊,“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你看看,他写的,二百人,十年,死了三分之二,一百五十个,什么病死的,“伤寒”死的,百分之七十都是“伤寒”死的。不懂得《伤寒论》、不懂得经方的人,当然一读而过,但是我们读懂了《伤寒论》就知道了,这是张仲景写的吗?

首先我们来看,《伤寒论》的“伤寒”的概念是什么?《伤寒论》的398条,以“伤寒”冠首的有97条,它实际的概念是什么?表实证。《伤寒论》第3条啊,“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什么叫“伤寒”,就是这叫“伤寒”,这个概念,97条冠首都是这个概念,这种概念,“伤寒”的表实热证,它能死人吗?它死不了人,它绝对死不会死于,它百分之七十都死于伤寒?!

所以,显然写序的和写书的不是一个人!所以,杨绍伊有一句话,缘于“叔和之学虽非出自仲景,然于仲景书致力颇勤”,王叔和的学术观点是《内经》的,但是对仲景学术致力颇勤,整理这个书非常挺卖功夫,挺卖力的,但是他也加入自己的意识、自己的观点去改动了。

所以我们看一看,这个“伤寒”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啊?《伤寒论》的“伤寒”不会死人的,但是《内经》和《难经》的“伤寒”怎么了,它是会死人的,那是指的一些热性病,《内经》和《难经》把一些凡热病者都称为“伤寒”,热病类都叫“伤寒”,但是《伤寒论》它有这个概念吗?它没有的,它不是把所有的热病叫作“伤寒”,所以它不会死人。所以如果张仲景写序,他会写这个吗?他家里死了一百五十个人,百分之七十都是伤寒死的,他会吗?

他不是自己给自己打嘴巴子吗,“伤寒”就是一个表实热证,它不会死人的,怎么都死了,他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嘛,所以显然不是一个人写的,所以《伤寒论》的写成,不是因为“伤寒”写成的。

所以《伤寒论》的集成啊,实际是由自神农时代开始的方证用药经验经过一代一代的经验总结,不是一个朝代一个人所完成的。

3.东汉无《伤寒论》书名

东汉的时候,没有《伤寒论》书这个名字,所以,东汉的时候,《汉书·艺文志》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而无《伤寒论》书名,后汉书亦无《伤寒论》这个书名,所以汉代没有见《伤寒论》书名。一些考证资料更证实,张仲景在世时未曾用《伤寒论》这个书名。

所以王叔和三撰仲景书的时候,只见到仲景的《胎胪药录》,这是杨绍伊考证的,而未见《论广汤液》,更未见《伤寒论》书名。所以这个《伤寒论》书名是谁起的?

皇甫谧出生时张仲景尚在世,可以说是对张仲景最知情的,其在《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称其书为“论广汤液”,中国古代无现代专以标明书名的符号,如果括了书号,得,我们肯定,那张仲景的书名叫《论广汤液》,但是现在来看吧,主要内容是《汤液经》,书名是不是叫啊,但是不叫(《汤液经》)也没叫“伤寒论”,所以这个书名字给我们起了很大的误导作用。

陈亦人在他的书里也写了,“视《伤寒论》为外感病专著由来已久,何以会长期沿误而得不到纠正呢?囿于书名。”因为这个书名在作怪,《伤寒论》治外感专病的,老认为是这个。

由于误读传统,后世出现温病学、伤寒学,把《伤寒论》改成了“伤寒学”, “伤寒学”是张仲景的“伤寒学”吗,它还是《内经》、《难经》的一些理论,是“伤寒病”,所以都是沿用了医经,而远离了经方医学。

4.《伤寒论》文题不符

就是《伤寒论》的书名是“伤寒”,但是里面的内容不是专讲“伤寒”的,里面讲的内科、儿科、妇科,什么都有,所以《伤寒论》这个题根本就不对。还有一个吧,《伤寒论》又称《伤寒杂病论》(是其一部分),汉代以前、汉代没有杂病啊、内伤、外感啊这些称呼,在哪里称呼多啊,在王叔和《脉经》里最多,所以这个“伤寒”、“杂病”啊,也是王叔和起的,所以《伤寒论》不符合仲景本意的,这很可能是王叔和取的。

5.“欲解时”是后人所加

经方的六经是八纲概念的证,不是经络发的病。六经是症状反应,症状反应随时在变。不是一个发生在太阳经的病,今天在太阳经,明天还是太阳经的病,不是这样的。

欲解时是以《内经》释《伤寒论》的表现。“天元纪大论”等六篇为唐代王冰加入的,所以张仲景怎么会讲运气(学说)呢,运气、玄学兴起于魏晋,何晏、王弼他们搞的,所以张仲景那时也不讲运气(学说)。

再一个,运气(学说)啊,在临床也没有见过什么规律,什么时候好啊,什么时候好啊,那个你临床上看不到,所以陆渊雷啊就提出来,“当剪,毋使徒乱人意,六经病之欲解时,理论事实俱不合者也。”

所以这个“欲解时”啊,根本不是张仲景的,是后人所加的。《汉书·艺文志》上你们可以看到,什么叫经方,这是有八纲的,什么是医经呢,你看这里头,也没有提五行(运)六气内容,所以在汉代的时候还没有提五行(运)六气,所以我们看到的五行(运)六气内容,是什么时候加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加入的,这不是张仲景的东西。

6.经方和医经两大医学体系(略)

7.排除误读传统,经方有不少独有的理念

咱们说,六经的实质不用说了,跟《内经》是两码事,好多专家都论证过了。

再一个,病名观念也不同,你这个“伤寒”,医经和时方他认为什么,伤寒学家大多强调《伤寒》所论是广义伤寒,主要根据是《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与《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的论述,从而认为《伤寒论》是一部讨论多种外感热病的专著。这是我们误读传统的一个主要原因,

错误的认为,张仲景是由当时发生“伤寒病”而促使他挂冠为民,发奋写成《伤寒论》,这个是错上加错。医经和时方的“伤寒”,什么狭义的伤寒和广义的伤寒,都跟《伤寒论》的“伤寒”不是一回事。《伤寒论》的“伤寒”就是第3条说的概念,经方,“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表阳证,这不是个热病,不是个急性传染病,有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不是这样的,它只是一个表证。

第三个,经方独有的概念,“阳”、“阳气”、“脉促”、“半表半里”,这在《内经》里都没有的,所以以《内经》解释《伤寒》,那解释不通的,它没有,并不是说“一切理论来源于《内经》”,它没有的,所以是经方独有的理念。

所以,对于46条说的“阳气重”,胡希恕先生指出是“津液重”,你用《内经》理论解释的通吗?解释不通的,它是独特的概念。

还有些概念,你像关于“温疟”,《金匮要略》上和《内经》的概念就不一样,咱们这“温疟”是什么,“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痛,时呕……”,这个它是“温疟”。《内经》呢,正好相当于它的“瘅疟”,它的“温疟”不是这样的,而“瘅疟”像(经方的)“温疟”,

它们这概念(实质)都不一样,叫的病名一样,它概念(实质)不一样。

我们这一段就是讲,学好《伤寒论》,必须摆脱误读传统,明确有两个医学体系,因为我们都是用的一个(大学)教材,“一切理论来源于《内经》”、“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的《伤寒论》”,都是这样的。所以我到河南去,他们开校庆,我讲了这一个,有位教授上(讲台)去(讲)以后说,中医学有两个医学体系,我头一次听说,以后好好学习,挺谦虚的。

所以这个是个问题,能理解不能理解,能转变不能转变,要学好《伤寒论》,这个观念必须转变,不用两个理论体系去理解,是不行的。

互动环节

学员甲:冯老师,《内经》里不也有“三阴三阳”这种表述吗?跟《伤寒论》有何不同?

冯老:三阳三阳,名字是一样,跟“伤寒”似的,《伤寒论》也叫“伤寒”,《内经》、《难经》也叫“伤寒”,但是概念(实质)不一样。太阳(病)啊,都叫“太阳”啊,但那不一样,那是太阳膀胱经啊,不一样,《伤寒论》的太阳是什么?表阳证啊。不一样的,(虽然)叫的名字一样。

 

学员乙:冯老,这是两套不同的经验,但是目前我们学生学的和考试用的,主要是《黄帝内经》那一套理念,如果这两套理念冲突,会不会给学生带来困惑,甚至可能会说,他考医师执照都考不上呢?

学员丙:确实,这个问题很矛盾。

冯老:考试,那是一个问题,但是学术必须明确,你要学懂《伤寒论》,必须明确。

学员丁:现在医师执照考试不考《伤寒论》。

冯老:他不考你,因为两种医学体系嘛,都要懂,都要学,目前来说也是,我讲的《内经》的一些“黑点”多一点。为什么,你用《内经》解释《伤寒》,你解释不通啊。

但是,我话也得说回来了,《内经》是我们的瑰宝,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所以胡希恕先生经常用《内经》的一些条文、片段解释,它有些科学的东西,裘沛然先生不是也说了吗,它里头有一些灿烂的、正确的东西,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所以这两套医学体系都要学,连西医也是,我们现在不学不行,你必须懂得,什么叫肝炎呀,你转氨酶升高了,肝炎呀,这简单的事啊,你得懂啊,得学。但是,我们要说,我们用中医治病,你坚决不能用西医的理论去指导去,这是抗病毒的,你用抗病毒(指导用)的(中药)能治好肝炎吗?它没有。只有用我们中医的理论指导(用中药),才能治好肝炎。

学员乙:冯老,那入门的时候尽量广一点,先是《伤寒论》的深度,然后后续再涉及广一点,我们现在有个中医实验班啊,他们那些学生非常喜欢《伤寒论》,他就只看《伤寒论》,其它的书都不看了。

冯老:这是可以的,是这样的,各种医学我们都要学,但是学了就要用啊,那就是为了治病,你学懂了它,它主要精神实质是什么东西,都要学懂。所以你学《伤寒论》的时候,不要用《内经》,它不是这个理论,你根本就没学懂,我们今天讲的,怎么个思路去读懂《伤寒论》,我们走过的弯路有这么些个,就是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的《伤寒论》,这是个误读,是个错误的说法,根本就不正确的,所以要改变,用《内经》的理论解释《伤寒论》解释不通,乱七八糟,一千多年都弄不通嘛。

 

所以你学《伤寒论》的时候就学《伤寒论》,学《内经》的时候就学《内经》,而且其它的各个专科吧,有它的理论、经验,理论也好,经验也好,有它们的特点,你掌握它们的特点,别掺糊在一起,掺糊在一起就乱了。当然,学不懂《伤寒论》,还有很多因素,后面我还要讲,看有时间吧,讲怎样学懂《伤寒论》。

学员戊:老师,就那个序,您认为,从“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以下都是假的?

冯老:这个事,搞考证的,非常重视证据,这个事,我问过钱超尘先生,我说就这个23字(指“撰用”一段文字)是王叔和加入的吗?啊,对的。(钱先生语)我说前边那一段,我们刚讲的这一段,“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那一段是不是真的?他说现在不好说。还是汉代的吗?

所以,我今天提出这个“伤寒”的概念跟张仲景398条“伤寒”的概念不是一回事,我大胆提出这个了,因为我们读懂了《伤寒论》,《伤寒论》的“伤寒”就是一个表阳证,表实、热证,它绝对不会死人的,你怎么说它死人啊,所以张仲景写序(的话),他会这么写吗,他绝对不会写,所以我就认为这不是他写的。

所以整个《伤寒论》的序有没有,这是个问题,但现在没有证据,不好给它做肯定、否定,但是我们从《伤寒论》,所谓张仲景写的条文里头分析,这个“伤寒”的概念跟它是不一致的,两个概念。它这个“伤寒”跟哪一个符合啊,跟《内经》、《难经》的概念是一致的,“伤寒”是可以死人的,热病都死人,传染病要死人的。

传染病可以死人的,但是《伤寒论》说的传染病,桂枝汤也治传染病啊,四逆汤也治传染病,并不是说“伤寒”只是死人。你看看,我们那个四逆汤,救死的时候救了多少人啊,他怎么不说四逆汤证啊,为什么老说“伤寒”死(人)啊,可见它不是一个体系,它是《内经》的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它是这个体系。

所以,你读懂了《伤寒论》以后,理解了“伤寒”的概念,你看他那个序,就不可能是张仲景写的。

学员戊: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说到这个序,一上来还有一段,就是最前头说的,“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就这么句话,正好我们家孩子学的的那个课文里头“扁鹊见(蔡)桓公”,他说第一次去了,说“君有疾,在腠理”,然后过了十来天,又说君有疾,在哪在哪,最后到肠胃里了,然后就是司命之所属,不行啦,我管不了了,我跑啦,最后桓侯死了。我觉得,如果研究这个东西,就是从它古代留下这个寓言它真实性考虑的话,那么这个事从一开始都有问题。

冯老:就是啊,所以啊,有些传说啊根本就禁不起考究,所以张仲景给王粲看病,说你过几天眉毛要脱落,你要死,张仲景会这样吗?刚才你说那一段也是,什么病在肠胃,病在膏肓,这是个大致的说法,那个经方的死,死在哪啊?他不说那个,张仲景(说)咱们六经的死证,死在哪啊?死在阳明、太阴啊,他不说脏腑啊,只是说太阴,太阴里虚寒,还有阳明啊,阳明,热了以后,出现神昏谵语啊,有些用大承气汤救命的。所以他不说脏腑,不是脏腑理论观念,只是个八纲概念。所以可以这么辨,我们(学)懂了《伤寒论》,它的理论体系,就可以辨它的真伪,它不是一个体系。

学员戊:虽然不是,但是也是比较喜欢那个文字比较华美。

冯老:华美是(众笑),但是这样就唬人啊,一唬人,我们就读不懂《伤寒论》了,按照《内经》解去,它解不懂了。

今天为什么给大伙讲这个?

就是说,我们必须闹清楚,用两个体系来解《伤寒论》,你读《内经》的时候有《内经》的理论,你读《伤寒论》的时候有《伤寒论》的理论,这才能行。你不要掺糊在一起,你读到“太阳病”了,就又是“膀胱经”了什么玩意,这一弄,那完了,“欲解时”又牵扯到经络了,推理了。

实际上这个太阳病就是根据症状,今天这个症状就是太阳病,二三日,见了少阳(病的症状)那是少阳了、见了阳明(病的症状)那是阳明了,他是根据症状来分析的,很简单,不是根据推理,“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它不是这种传变规律,跟《内经》不是一个理论。所以有好些人老是磨不开,我学这些理论是有用的,有用的,你用到《内经》上可以,你别用到《伤寒论》上。

主持人:好,我们上午老师讲课和大家讨论先告一段落。

今天我们开班仪式上,冯学功主委讲了,他说现在大家都不能正视这个经方,提出这个问题了,然后冯老进一步讲第一部分就提了为什么读不懂,接下来下午冯老还要讲怎样读懂。

所以我想,经过冯学功主委的补充啊,形成三段论,把这个现象,读不懂这个现象,然后为什么读不懂,怎样读懂,冯老都做了进一步的思考,然后下午还继续给大家讲解。

刚才讨论中提出了几个问题,跟冯老探讨比较多的是序言中的问题,也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的问题,东海师兄提了一个(有关考试的问题)。我联想了一下,有点象我们以前的四书五经啊,本来是一个为人立世,兴邦济世的学问,但是到明清以后呢,把它作为举子业,八股取仕,都是一些,怎么说呢,跟这个很相似的,所以说我们做的什么呢,我们做的是实学,我们做这些,研究它的实质,做的实学,而不是举子业,所以考试嘛,也类似举子业。

还有作为学生啊,我们现在“经方进校园”也面临这个问题,可能存在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局限在这儿,不但深入不下去,而且视野比较局限,刚开始面上铺开的话,可以多多了解一些,以后学有专一,这样可以更深入了,这是我的一点体会。

然后,我们今天上午的课程就到这里,我们再次感谢老师的讲解。

主持人:大家好,接下来我们还请冯老为我们继续讲授“怎样读懂《伤寒论》”第二部分——明了经方的理论体系。

冯老:好,我们继续讲怎样读懂《伤寒论》,实际读懂《伤寒论》很简单,就是讲要明了两个理论体系,就讲这么点事。为什么需要这么些时间,因为要说明白,为什么造成的,在历史上有个误读的传统,讲这么点东西。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播放一个动漫,给大伙讲一讲什么叫经方,经方的理论体系,把这个特点说一说,所以我再简单讲一讲读《伤寒论》的一些办法,一些思维吧。

接下来由咱们陶校长给大家讲经方的,也就是胡希恕先生总结的,经方的核心理论,给大伙介绍介绍,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用两个理论体系的思想,来读《伤寒论》,《伤寒论》的理论有什么东西,这就行了,然后再自己读《伤寒论》,这样就变得简单了。

下边我就讲第二个,怎样读懂《伤寒论》第二个问题—明了经方的理论体系,实际我们讲了好几次了,经常讲。

 

所以经方的理论体系,我们有个表,起源于神农时代,成书于汉代。他原来是用单方方证,一个药一个药的治病,这个方证用的什么理论,就用的八纲理论,这个代表著作就是《神农本草经》;后来发展为复方方证,和单方方证合在一起吧,这个代表著作是《汤液经法》;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汉代,理论由八纲变成了“六经”,就是在八纲的基础上产生了“六经”,这样就形成了现今我们见的《伤寒论》,所谓经方的辨证理论体系,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形。

所以我放一个片子,看了就简单了,看起来省事了,我有些讲不清楚。

视频:认识经方(略)

我们这个片子在说什么,什么是经方啊,不是指的方剂,是一个医学理论体系,经方不是指的就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上面记载的方剂就叫经方,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指的是他这个医学理论体系,咱们《中医内科(学)》百分之七十都是用的《伤寒论》、《金匮要略》里的方子,你能说他叫经方内科吗,不是,他是经络脏腑辨证,他是医经的理论体系,我们临床用了《伤寒论》的方,所以用的就是经方(这样说)是不对的,应该叫经方之方,时方,后世之方,比如逍遥散,那是后世之方,那是时方。

你用时方理论,还是经方理论,你用时方治病啊,还是医经治病啊,还是经方治病啊,这指的不是个方剂,指的是一个医学理论体系,医学理论体系当然也包括方剂和它的理论,这样称起来就是说叫经方。经方实际是包括用八纲六经,六经八纲方证理论来治病的医学体系,这是我们初步的一个概念,这个还需要大家讨论吧。

第二个问题就讲经方的理论体系是什么,就是六经—八纲—方证理论。《伤寒论》他主要理论体系是什么啊,就是八纲和六经,他不是经络脏腑,所以讲来讲去就是这么点事,我们知道以后啊,读《伤寒论》的时候用什么理论啊?用八纲六经方证理论就行了。

所以刚才我们讲的这一段,这是北京西北阳原县,我们的怀来县有个蚩尤墓,这个考古在这发现了不少的东西,非常支持我们刚才说的理论,神农时代就有我们的经方用八纲理论,生活当中用八纲,治病用八纲,这是我们医学的起源,这个离我们很近嘛,放在片子里面有,不讲了。

第三个问题我们也从简了,认识经方的主要内容,这次我们的经方大会啊,请来的外地专家不少,各个观点的都有,不是经方理论的都有,还有医经理论的也有,但是啊他们最后说的有一点是一样的,说《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吧,是方证,讲的主要内容是方证,方证对应,所以这个实际上指导用方证的是什么,八纲六经,《伤寒论》就是这么多,不是用经络脏腑,不是用五运六气,这是第三个问题,我们就讲到这里,就行了,所以中医经方治病什么,辨六经辨方证,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这是胡希恕先生给我们总结的。

第四个问题,我们就讲,始终理会读伤寒,要读懂《伤寒论》要始终理会,这是胡希恕先生说的,他为什么这样说啊,我是整理胡老笔记的时候发现这么一个,胡老写的这么一个几句话,在他笔记里头,在他笔记里头夹着那么几句话。还有别的,说“不将仲景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但随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分。”这是胡希恕先生一辈子读《伤寒》的体会,写的座右铭。

怎么着,你读《伤寒论》,光读这一条儿不行,你得前后对照来。这是一个,先后合参。还有啊就是说,经过几年以后,有个认识,再综合起来分析,结合临床,来再读这一条,这个认识,认识不一样了。你不能就这一条能解释通了,下面儿不管了,啊这不行,所以,随文衍义不行,随文衍义以后到了后面,矛盾了,你整个《伤寒论》读不懂。所以胡希恕先生费了心血,也是经验教训啊。所以他读《伤寒》,我们给他总结了,应该“始终理会”读《伤寒》。

所以《伤寒论》,好读吗?确实不好读,加上了误读传统以后,造成了不好读。其实,我们懂得了《伤寒论》这个理论体系之后,那按这个理论体系去读的时候,会轻松的多,但是,还要付出好多努力,要靠自己的勤奋,排除误读传统,但是仍要不断地反复读原文,前后联系原文,反复联系,联系临床实践,才能读懂原文,这就是胡希恕先生提出的“始终理会读《伤寒》”。

为什么要这样呢?

1.一些原文需要反复多年的认识

这个体现在什么?我们看胡希恕先生他就是这样的。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读《伤寒》多少年,他也有过对每个条文的理解有个过程,像对315条,白通加猪胆汁,最初胡希恕认为没事,这个条文没问题。但是,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教学实践以后,认识到这个条文不对,错了,为什么呢?他根本就不是白通加猪胆汁,应该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才对,这是他反复的读《伤寒》才认识到的。

还有对147条、148条的注解,我们现在、这几年才认识,看到他的笔记吧。大概是十年有一个不同的看法,30年以后,终于看出第148条,小柴胡汤,这错了,这不是小柴胡汤,应该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以我们在,刚才那个《读懂伤寒论》这本,刚出,出版了这一本,大伙都拿到了,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148条的解释,跟我们以前的《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红本的那本书、有光盘的那本书,是不一样了,

就是什么,他最终认识,他始终理会,这个148条是解释147条的,所以这个讲的都是“阳微结”,“ 阳微结”用小柴胡汤是不行的,应该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不是一天能认识的,要始终理会。

这是一些原文反复多年逐步认识的。

还是胡希恕先生,关于214条,阳明病这一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这一条,胡希恕在我们那个红本上,这个《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或者我们《中国汤液经方》里头,这些书里头都是这么讲的,都是这样讲的,“谵语、发潮热,为有燥屎;脉滑而疾,为有宿食,均宜大承气汤下之,书中有明文”,你还说用小承气汤,这不是错了吗?所以这是肯定的问题,就说不是,这书上,胡希恕先生原先都是这么认识的。

82年以后我们有机会,他的女儿从美国回来了,06年我看到了他的笔记,因为他的那个房子要出租。我还挺担心,我说你把(房子)出租了,那些东西怎么弄,她说他们说了我不动。我说那哪能保证,我说那除了书还有什么东西啊,没有了,她说还有笔记。我一看那个笔记,我还没看过那,我说你拿给我看看吧。我就拿来了,拿来了一看,真是,他改了。就是他这个不是有录音嘛,由兵头明先生给了我们录音带,我给录了两套,录了音以后,出了《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这一本书,这里面还是那么讲的。这是82年,82年以后他的病重了,想不到他还改了。

改了,怎么改的呢?这是1982年以后改的,具体到哪一个月就不知道了,给单玉堂先生治病之后了大概。他怎么改了呢,改成这样了:“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可攻的为候虽备,但脉滑而疾,为有热无实之证”,他认识不一样了。

他反复的考虑考虑,前面是大承气汤证很明显的,但是在脉上,脉滑而疾,有时候脉滑而急,有热是有热,但是不一定是实,所以说用小承气汤这是有道理的,“因先试与一升,服后腹中转矢气而不下利者”,可以再给一升小承气;“若服后不转矢气而却下利者”,不要再吃了;“假设明日又不大便,而脉微者,乃气血俱不足”,看像是大承气汤,又不大便了,小承气都不行,但是这不是大承气汤证了,这是气血俱不足了。为的虚之候,病实正虚,故为难治,慎不可更与承气汤也,认识又进了一步。

所以这是怎么着,胡希恕先生这一辈子读《伤寒》,始终理会。所以这一条注解我们改啦,改到那个《读懂伤寒论》里头了,以前的版本儿都没有。

这是始终理会的一个理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