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1-30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此书与《论语》《中庸》《大学》合称为“四书”。

二、重点字音
苟(gǒu)得   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所恶(wù)  一箪(dān)食  蹴(cù)尔 

不屑(xiè)  
三、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先前)

(二)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可以 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者能够。

2.一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

3.万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4.万钟于我何      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增加。

5.是亦不可以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6.非独贤者有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词,是。

(三)一词多义

1.故不为苟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2.所识穷乏者得我(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之(给,给予)

3.由则生而有不用也(指某种方法)     非独贤者有心也(这种)  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也(做)  身死而不受(为了)

(四)虚词用法
1.而: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并列)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
③呼尔而与之(表修饰)
④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修饰)

2.之: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助词,的)
②人皆有之(代词,指“是心”)
③呼尔而与之(代词,他,指“行道之人”)
④行道之人(助词,的)
⑤得之则生(代词,指“一箪食,一豆羹”)

3.于:
①所恶有甚于死者(介词,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对于)
4.以: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有不用也(连词,表目的,用来)
②以伤先帝之明(连词,表结果,以致)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介词,把)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⑤愚以为宫中之事(动词,认为)
(五)成语积累

1.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2.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贬义词。

3.苟且偷生:只管眼前,得过且过,勉强凑合着活下去。
(六)实词解释
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兼得”的倒语,同时得到
2.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重要,严重
3.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舍弃。取:选取。义:大义。
4.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故患有所不避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6.如使人之所欲
如使:假如,假使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因此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不只,不仅
9.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丢掉
10.一箪食,一豆羹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1.呼尔而与之
呼:吆喝。尔,助词,无实义。与,给
12.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13.乞人不屑也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辩:通“辨”,辨别
15.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16.妻妾之奉
奉:侍奉
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困。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吗。
18.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19.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种做法。已:停止,放弃。
20.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之谓:这就叫做。本心:天性、天良。
四、主题概述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即“羞恶之心”。

五、内容理解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论证,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引出论点“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第一段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性善论思想的体现)
4.第一段中,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5.第二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第二段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
(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
目的是证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6.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做法。
7.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8.文中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应指哪些事情?请举一实例说明。(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做的事情)
“所欲”应指的事情:“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民族的大义,国家的建设,抵御外侮,解救别人于危难等等。
实例:文天祥面对元兵高官厚禄的利诱,不为所动,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六、拓展训练
1.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作为中学生所理解的“义”应该是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2.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事例要包含人名和事件。
事例:
①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
②爱国学者朱自清在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
③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④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当局,宁可倒在枪下,也不愿屈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