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月初一拜跑年

 鄂中京山 2024-02-19 发布于湖北

犹忆正月初一拜跑年

作者/许梅坤

拜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辞旧迎新之际,人们就会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现在人们过春节,由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脑视频拜年,到手机微信视频拜年:万水千山瞬见面,全球视频一话通。
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老家京山市孙桥镇盛行正月初一拜跑年的习俗。老人们说,拜跑年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是春节卑幼者给尊长者之间相互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拜跑年,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祝福,还是一种社交活动,孩子们可以从中享受节日的欢乐。
因此,每年除夕夜,各家各户的大人都要慎重告诫自家的孩子们:“明天是正月初一,你们一定要早点起床,换上新衣服去给村子里的长辈们拜跑年。”还说这样做即可博得长辈们喜欢,又可讨取左邻右舍认可,还可求得全年百病不生。
我的父亲虽是上门女婿,但在家里勤扒苦做,在村子里乐于助人,口碑好,声望高,加之村子里卑幼者都称呼我的奶奶“大婆婆”,称呼我的父亲母亲“大伯、大妈”。因此,每年正月初一拜跑年几乎都是从我们家开始。
小时候,我们家乡有一句俗语,叫做“小孩盼过年,大人望种田。”意思是小孩子们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就有新衣新袜新鞋穿,还有好吃好玩的;而大人都盼望着种田,期望着自家田地里有好的收成。
除夕夜晚,“一夜连双庆,五更分两年。”凌晨四五点钟鞭炮一炸,孩子们最幸福的时侯就到了!我和弟弟翻身起床,小心翼翼地陪伴着父亲先到大门前禾场里燃放了鞭炮,再跟随父亲回到堂屋里,看着他虔诚地做完装香、敬神、磕头等程序,我们给奶奶和父母亲磕头拜了年,就可以讲话了,也可以出门去禾场里捡鞭炮了。我们摸黑在地上用手捏,用脚踩,判定哪些是硬实没炸的鞭炮,捡完鞭炮,父母亲就派我们就去拜跑年。
拜跑年,讲究的是早。我的家乡很讲究正月初一的“出行”,即清晨放鞭炮及敬神,越早越好,但人们大多把时间控制在凌晨四五点,不像现在午夜十二点就放鞭,放完之后去睡觉。“出行”之后,每家每户认真准备两件事:派小孩子外出拜跑年和接待拜跑年的小孩子们。
当年拜跑年的情景至今仍然挥之不去。记忆深刻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正月初一,那天凌晨四点多钟,母亲把我和弟弟从睡梦中唤醒,要我们换上新衣新帽新鞋子,做好拜跑年的准备。父亲先是让我和弟弟各提一个红灯笼,他用双手搬着一根缠着一大挂鞭炮的青竹杆,带上我们到大门口禾场上燃放鞭炮“出行”,我和弟弟各提一个大红灯笼分别站在父亲左右两边,父亲划根火柴引爆了鞭炮,喜迎新年第一天到来。然后,父亲带着我们回到火垅屋里,母亲在火盆上架起干柴,将炊壶灌满清水挂在铁钩子上,点燃柴火,开始烧开水。奶奶已在桌子上摆好了茶具,在一个木盘子里放上了麻糖、雪枣、花生、瓜子等自家制作的吃食。
“大婆婆、大伯、大妈,我们来给您们拜年了!”没等我和弟弟出门,上头湾子的梅云、梅凤兄妹俩已率先来到我们家大门口,先声夺人。兄妹俩跨过门槛,先对奶奶,再对父母亲拱手致礼,口里念到:“恭贺大婆婆、大伯、大妈及全家新年快乐!福到、财到、健康到!”父亲迎过去也抱拳作揖,随声应和:“顺祝你们的父母亲及全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然后将他俩引进火垅屋里烤火。母亲赶紧沏茶,奶奶连忙递上吃食,火垅屋里顿时谈笑风生。寒暄了几分钟,母亲留兄妹俩吃早饭,兄妹俩婉言谢绝,起身告辞,再拜下一家。
梅云哥、梅凤姐刚走,隔壁梅金弟弟来我们家里给大婆婆、大伯、大妈拜年了,紧接着湾子里的卑幼来我们家拜跑年的接二连三,奶奶和父母亲忙的不亦乐乎。我和弟弟会同奶奶、父母亲迎候首波拜跑年的客人后,赶紧出发去拜跑年。
出发时,奶奶告诫我们说:“拜跑年讲究先拜左邻右舍,再挨家挨户去拜,绝不漏掉一家一户,跟乡村逢年过节玩龙灯、舞狮子、划采莲船一样,不分亲疏,不分贵贱,宁冒一个湾子,不漏一户人家。”
我俩牢记奶奶的教诲,先拜左邻右舍,然后由近及远逐一拜村子里的其他人家。我俩边走边喊着:“拜年啦!拜年啦!”每拜一家,主人都是热情相迎,笑容可掬,不断给我们发麻糖、雪枣、花生、瓜子等农家持色“红包”。不一会儿,我俩的口袋都被塞满了。我俩继续前行,每到一户,主人喜不自禁,一边盛情款待我们,一边催促自家的小孩子:“还不赶快起来去拜跑年,别人都拜到我们屋里来了!”就这样起初三五个,接着上十个,后来一、二十个,小伙伴们自然而然地串连在一起,拜跑年的队伍逐渐壮大,伙伴们边走边喊:“拜年啦!拜年啦!”声音洪亮,活力满满,热气腾腾,人气旺盛,年味浓浓。
在那个年代,要是平时大人与大人闹了矛盾,有了隔阂,一年过不去,整年耿耿于怀。只要对方的小孩在正月初一清晨朦胧的晨曦中,浑在庞大的队伍里来拜跑年,单独喊一声:“伯父、伯母或叔叔、婶婶,父母亲派我来给您们拜年了!”或不喊一声,主人看见了对方前来拜年的孩子,即使有万千“过不去”,顿时也烟消云散,化干戈为玉帛了。
在老家,卑幼们正月初一给村子里长辈们拜完跑年后,紧接着就是拜自己的家门,这是当天的重头戏。拜家门也有讲究,一般都是父亲带着孩子上门拜年,这是一种传统的拜年方式,可以直接面对面交流,表达祝福和问候。拜家门,先得从大爷爷拜起,然后二爷爷、三爷爷、四爷爷以此类推。祖辈拜完了再拜父辈,马不停蹄。一天下来,少则跑拜五至六家,多则上十家。每到一家都得入席品尝主人家独特的美食。主人家都是尽其所有,烧出满桌佳肴,有的是八盘四碗,有的是十盘四碗,全都是鸡、鸭、鱼、肉、香肠、盘龙菜等硬货。一天下来舌尖上的美味佳肴让人口福满满,念兹在兹,如同幸福度过了一次农家持色美食节。
在当年拜跑年的行程中,时不时还会遇到民间故事队来助兴:舞狮子,玩麒麟、划彩船、踩高跷……故事队的人准备好了许多赞词,在一阵阵锣鼓喧天中,针对主人家的特色,恰到好处地唱上一段祝福语,或者一曲褒奖恭贺歌,乐得主人开心不已,逗得围观者喝彩不止。
在那个年代,农村物质生活虽相当匮乏,但村民们过春节精神文化生活却很丰富,民风朴实,社会和谐。这既得益于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战胜了三年重大自然灾害后,村民们对新的生活有盼头,也得益于不断传承的春节古老文化习俗,把乡情和亲情紧密凝聚起来,使乡村形成了一种乐观向上祥和友善的社会氛围。
岁月如梭,星移斗转,时间的年轮一晃转过了六十多圈,老家当年和我一起拜跑年的小伙伴们也多为古稀之年了,其后人也大多告别了故乡,定居于城市。时代虽然变了,但后辈们恋乡恋土的情感没有变,赓续传统文化的基因没有变,每到农历新年,他们或远道赶回家乡与亲人团聚,或大年初一通过微信视频给高堂尊辈、亲朋好友拜年。这种拜年方式,虽远不如我们小时候拜跑年的阵势、诚意和情趣,但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传递祝福和情感,同时也是一个联络感情、拉近血脉亲情的重要方式。
如今定居在武汉市的我,每逢春节都会回想起当年正月初一在老家拜跑年情景,那时候真可谓:一跑一条龙,跑出了家乡的团结兴旺;一拜一整天,拜出了乡村的新天地、新气象、新人际,拜出了优秀传统年俗中最隐最妙的和谐智慧……
2024年2月18日于(武汉)中国地质大学
通联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中国地质大学东区
作者简介:许梅坤,京山市孙桥镇人,中共党员,荆门市作家协会会员,京山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读书,喜欢文字,乐于山水田园,感悟人间百态,用笔记录真善美,用文字装点生活,偶有小文发表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