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渴(2型糖尿病)医案

 杏林独孤 2024-02-20 发布于吉林

糖尿病诊断标准:2次空腹血糖≥7.8mmol/L,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尿糖阳性,并伴有多饮、多尿、善饥、体重减轻等症状者。

      女,60岁,9月10日就诊。患者[]型糖尿病史4年余,以往用降糖西药治疗,病情反复不定,空腹血糖7.8~12.6mmol/L,尿糖(+~++++)之间,现口干舌燥,气短,腰痠乏力,尿频,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

      西医诊断为[]型糖尿病。

      中医诊断为消渴(脾肾阴虚,肺胃燥热型)。

      治以益脾肾阴,清肺胃热,方用消渴饮加味。

      处方:黄芪、太子参、玄参、山药、葛根各20g,麦冬、天花粉、知母各15g,泽泻、山茱萸、牛蒡子、三七各10g,丹参30g,水煎服,每日1剂,服16剂后原有症状明显改善,精神较好,体力增强,继续按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降至正常,尿糖阴性。嘱其控制饮食,以巩固疗效。

      体会:糖尿病在中医学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并分为上、中、下三消,病变的脏腑着重于肺胃肾。《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可见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多以益气生津,滋阴清热为其大法。又《血证论·发渴》篇说:“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是以发渴,可见阴虚内热,耗津灼液便成瘀血,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人的胰腺血管有闭塞不通的病理现象相符,可见在益气养阴同时必须活血化瘀,余自拟消渴饮正是根据先贤之论述及糖尿病之病因病机而设,本方以黄芪、太子参益气,佐以玄参、麦冬、天花粉生津滋阴,牛蒡子、泽泻清肺脾肾之燥热,三七、丹参活血祛瘀,葛根、山药补脾肺胃肾之阴,诸药合用,肺脾胃肾同治,益气滋阴与清热祛瘀并行兼施,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清热祛瘀之效。

     越来越多临床研究证明,血瘀贯穿于糖尿病的整个过程。在益气养阴基础上加入化瘀之品,有助于清除及抑制氧自由基及其衍生物对机体的侵害,说明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当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优。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消渴饮中多数药物具有降糖作用,如黄芪、玄参、天花粉、麦冬、葛根、泽泻、山药、牛蒡子、三七、丹参除有良好的活血作用外,还有降糖作用。用本方治疗糖尿病,对临床症状消失较快,但对血糖、尿糖恢复正常需要较长时间,通常要1个半月以上,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对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值得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