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掌握这四项就全懂了!(详细版)

 李阿爸 2024-02-24 发布于广东

当你面对化验单上20多项检测不知代表意义是什么,每次想多问医生,要么是医生太忙,没空搭理你,要么就是回答了,也有些蒙圈。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今天,就来教大家

分分钟看懂一张血常规报告单

 其实对于大众来说

只需要掌握血常规的核心指标:

图片

图片

提示:“↓”或“L”提示结果低于参考值;“↑”或“H”提示结果高于参考值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每项的作用和数值升高或降低代表的意义。


图片

01

白细胞系统(反应免疫状态)‍

图片

1.  白细胞(WBC):它是我们人体的“保镖”,它反映了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和健康状况。它的升高或者降低可以帮我们判断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的最常用指标。

白细胞生理性 ↑: 妊娠期(特别是妊娠 20 周后),新生儿及激烈运动过后,冷热水浴后、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情绪激动。

白细胞病理性↑: 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大出血、中毒等。

白细胞↓:①病毒感染;②放化疗的影响;③再生障碍性贫血;④长期接触放射线;⑤免疫系统衰弱;⑥药物引起。


白细胞是一类细胞的总称,分别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他们各司其职,对付不同的入侵者。以下是对它们的解读:
2.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是白细胞数量最多的一类,主要功能是参与集体的免疫防护。比如说当某一处皮肤发生感染时,它就可能会迁移到受感染的部位来吞噬这些受感染的细胞。化脓其实就是粒细胞在局部变成的脓细胞。如果中性粒细胞计数高,表示可能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低于正常值可能暗示着免疫功能问题或其他疾病。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
①婴儿;②妊娠后期妊及分娩时,女性黄体期;③皮质激素、肾上腺治疗后;④激烈运动。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
①常见细菌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症;
②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后;
③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
④变态反应和各种中毒。

中性粒细胞↓:
①病毒感染、伤寒、副作寒病;
②可能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3. 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在人体抵御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时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淋巴细胞计数高,可能表示免疫系统处于高度激活状态,例如在抗病毒和抗癌治疗过程中。低于正常值可能暗示着免疫功能问题或其他疾病。
淋巴细胞↑↑:
①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和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②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③血液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期等。

淋巴细胞↓↓:
①可能有免疫缺乏病;
②再生障碍性贫血;
③急性感染症的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加;
④应用化学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接触放射线等。

4.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可能暗示着细菌感染,而低可能暗示着病毒感染。

5.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它们在人体抗过敏和抗寄生虫感染时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低于正常值通常没有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多见于:
①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

②皮肤病(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霉菌性皮肤病等);
③寄生虫病(钩虫病、绦虫病等);
④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⑤X线照射后、脾切除、传染病恢复期等。

6.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它们在人体抗过敏和抗寄生虫感染时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嗜碱性粒细胞计数高,可能表示存在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或其他皮肤、血液疾病,当人在感染恶性肿瘤和其他免疫力低下的情况如艾滋病等也会出现增高。低于正常值通常没有临床意义。

7. 单核细胞计数(MONO):单核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它们在人体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细菌和病毒感染过程中。低于正常值通常没有临床意义。
单核细胞计数高多见于:
①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
②急性感染恢复期;
③活动性肺结核等。

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收到身体发出的信号,继而变形,然后透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病菌入侵的部位,将他们包围、吞噬。由于要参与这场战斗,体内白细胞的数量会增高,可能会高于正常值,身体就有了炎症、发烧。

图片

一般来说,当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都明显增高时,判断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当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时候,则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图片

02

红细胞系统(反应供氧状态)

图片

1. 红细胞计数(RBC):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正常值在4-5.5 × 10^12/L之间。低于正常值可能表示贫血,而高于正常值可能暗示着某些疾病。

红细胞(RBC)升高: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另外还有某些肿瘤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RBC)降低:红细胞减少既提示贫血或大量失血。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
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 B12 的缺乏等。

2. 血红蛋白(HGB):是判断贫血的常用指标。正常值在120-160 g/L之间。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我们血液之所以是鲜红色就是因为红细胞里面含有结合氧的血红蛋白。所以常常用血红蛋白(HGB)跟红细胞数量(RBC)结合来判断贫血的情况。低于正常值可能表示贫血,而高于正常值可能暗示着某些疾病。

图片

血红蛋白(Hb)生理性升高:①常见于大量出汗;②长时间不喝水;③高原居民;④胎儿和新生儿;⑤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后等。

血红蛋白(Hb)病理性升高: 出现①连续呕吐;②反复腹泻;③大面积烧伤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尿崩症等;④也可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也见于某些肿瘤,肾脏疾病(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血红蛋白(Hb)生理性下降: 降低主要是反应贫血的情况,根据数值判断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Hb)病理性下降: 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 B12 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免疫性溶血。

图片

3. 红细胞压积/比容(HCT):红细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就是红细胞比容。HCT 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

HCT 降低与各种贫血有关,因为红细胞体积大小不同,红细胞比容的改变并不与红细胞数量平行,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并用于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价值。正常值在35-50%之间。低于正常值可能表示贫血,而高于正常值可能暗示着某些疾病。
4.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平均体积,正常值在80-100 fL之间。高于正常值可能表示某些类型的贫血,而低于正常值可能表示其他类型的贫血。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下降: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5.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平均每个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量,正常值在27-31 pg之间。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个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正常值在320-360 g/L之间。

 7.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 3 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容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图片

03

血小板系统(反应凝血状态)

图片

人体的“维修队”,当血管出现破损和伤口,血小板是第一个赶赴的工程兵,他们聚集一起,修补破损,起到凝血止血作用。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容易造成出血,但是血小板过多不易于血液流动,容易凝固增加患血栓风险。

血小板的参考范围


图片

血小板增高↑ 

①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出血、溶血等;
②可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③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

血小板降低↓ 

①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
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图片

图片

04

C反应蛋白(反应是否感染)

图片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组织损伤后会迅速增加,但是CRP 无论在病毒性还是细菌性感染时都会升高,它并不能作为判断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的准确依据。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细胞出现的时间更早。可以做为早期感染依据。一般认为CRP 高于 20mg/L 以上时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但还是要结合白细胞的变化来综合判断。

图片

TIPS :

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也可能会增高。因此,还需要临床医生根据病情、体检情况作出正确判断,以免发生滥用抗生素的问题。

白细胞↑:常见于细菌感染,也有可能是恶性肿瘤,造血系统疾病。

白细胞↓:病毒感染常见,严重肝病、造血系统疾病衰竭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细菌感染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C-反应蛋白(CRP)值 ↑,出现任一数值 ↑,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或 ↓,C-反应蛋白(CRP)数值正常或 ↓,伴有淋巴细胞值 ↑,则提示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血常规报告只是医生诊断病情的依据之一,更重要的是结合孩子病症,病史来判断。通常体温升高比较快,持续时间长,是细菌感染的几率大。

         当下流行的新冠也好,还是流感,或者普通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切记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如果很想用,建议先去医院做个血常规监测听从医生的建议。过度用药或者自己擅自随意用药,使用不当会给孩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另外,采血时还有几点注意:

图片

采血前要避免剧烈运动,如跑跳等。激烈的运动后,应该静止15-20分钟再采血。

图片

发热24小时后的化验数据最有参考价值,因为白细胞增高是在发热一段时间以后才会出现。所以,当生病发烧时,不用急着立马去做血常规的化验。

图片

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出现发烧时尽量避免接种,待病情恢复后再接种。

关注呵恩了解更多医学常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