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

 李宁yv5yoq5ic7 2024-02-26 发布于陕西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防控和管理水平,降低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和致盲危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专家团队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等团体在《重视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2017)》的基础上重新撰写《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本共识主要针对有近视风险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后的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管理。

  1. 1.    高度近视的定义与分类

高度近视:当眼球调节放松时,等效球镜度(SE)≤-6.00D。

图片

眼底彩照-典型豹纹状眼底

单纯性高度近视:SE-6.00D,成年后近视度数趋于稳定,不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最佳矫正视力(BCVA)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

病理性高度近视:SE-6.00D,成年后近视度数仍不断增加,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及其他致盲性眼病,BCVA常低于正常。

  1. 2.    高度近视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与父母均无高度近视的子代相比,父母中1人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发病风险增加2.99倍;父母中2人均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增加10.74倍。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近视发病年龄、近距离用眼负荷、户外活动时长、书写姿势、受教育程度、饮食营养、家庭学校光环境、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睡眠时长等。随着社会环境变化,高度近视发病率出现持续增长趋势。

  1. 3.    基本症状和体征

单纯性高度近视:SE-6.00D,眼轴常明显延长,BCVA可达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伴有视疲劳或飞蚊症。眼底通常有豹纹状改变、视盘周边萎缩弧、视盘倾斜等表现。

病理性高度近视:成年后近视度数仍继续增加,眼轴过度伸长,BCVA无法达到正常,可伴有视物变形、视物遮挡感等症状。眼底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常伴有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区漆裂纹、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或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如黄斑裂孔、黄斑劈裂、黄斑区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图片

  1. 4.    眼科常见专科检查

屈光度:通过客观验光和(或)主觉验光,必要时使用睫状肌麻痹验光,确定患者的屈光状态,高度近视的诊断标准为SE-6.00D

眼压:由于高度近视患者易伴发青光眼,需要定期监测眼压。

眼轴及角膜曲率:监测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增长和角膜曲率变化情况。

眼底照相:观察是否存在视盘、黄斑或周边视网膜结构异常,便于早期快速发现周边眼底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可清晰显示视网膜结构,观察是否存在玻璃体的后脱离、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黄斑前膜、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

视野:病理性高度近视会出现相应视野改变,包括生理盲点扩大、旁中心暗点、散在暗点、与生理盲点颞侧相连的弧形暗点等。当并发视网膜脱离时,可出现大片视野缺损。

  1. 5.    预防与管理

高度近视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针对近视前期、低度近视期、中度近视期和高度近视期(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各阶段特征,采取及时、适宜的防控干预手段,推迟近视发病年龄,控制近视进展速度,加强高度近视管理,及时处理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症,从而实现最大程度降低病理性高度近视发生率、减少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症引起的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是高度近视防控与管理的重点。

图片

高度近视的观察因素与防控要点

行为干预:减轻教育压力,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告知常见并发症,嘱咐患者防止或减少眼部碰撞,减少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遇到眼前有黑影、出现闪光感或视力下降时,必须尽快就医,检查视网膜是否有裂孔、脱离等问题。

专科管理:定期检查视力状态(建议每6个月检查1次),矫正不足时应及时调整配镜处方。

临床干预:以屈光矫正为主要目标,可采用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和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为减少高度近视者配戴框架眼镜引起的物像缩小,可考虑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对于眼底病变明显呈现出进展性,尤其存在明显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变等,可考虑后巩膜加固治疗等处理。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视光学组, . 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3, 25(6): 401-407.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