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辰年五运六气推演时病特点及治疗原则

 风徽中医陈越 2024-03-05 发布于云南

自2024年1月20日(大寒)起,正式进入甲辰年的五运六气周期。对当下的五运六气以及相对应的时病特点做一个推演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准备合适的备用方,即所谓“预则立”。




甲辰年五运六气推演





1.天干定五运

(1)定年运









年运,又称之为大运、中运,它体现的是当年总体的气候特点。2024年为甲辰年,天干为“甲”,依据《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甲己之岁,土运统之”,可知2024年为“土运统之”,即2024年的年运为土运。天干的阴阳属性为阳者属太过之年,属性为阴者为不及之年,“甲”的阴阳属性为阳,因此2024年为土运太过之年。









(2)定主运太少









通常认为,主运是将一年平均分为五份,分别由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所主,对应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据陈远国老师研究认为:“主运是春夏秋冬长夏之五运,木火金水运各主一季,土运主长夏一月,同时木火金水正旺于每一季的前七十二天(没包含零头,包含零头为七十三日零五刻),土旺盛于每一季的最后十八天,加起来旺盛七十二天(没包含零头,包含零头为七十三日零五刻)。”









(3)关于客运疑惑









如果在临床中实际运用过五运六气理论的人,应该都知道,在我们的实际临床中,面对一个患者,首先考虑的是年运对其发病的影响,其次考虑司天、在泉之气以及发病时所处主客加临的影响,并没有再去结合发病当下的客运与主运加临的影响,而且《素问》中并没有专门去论述我们现在所说的“初之运”、“二之运”的物候特点,甚至没有类似于“初之运”的记载,但是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确有明确论述“初之气”、“二之气”等物候、病候特点,如太阳司天之政有“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基于此,陈远国老师认为,“客运”的说法首见于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属于刘温舒对《黄帝内经》的误读及牵强附会。故而认为刘温舒所谓的加临在主运之上的客运根本不存在,感兴趣者可以读一读陈远国老师的《刘温舒凭一己之力将中医明珠五运六气带沟里千年之久》一文,笔者不再赘述。









2.地支定六气

(1)定司天、在泉之气









司天指在上的天气,因轮值主司天气,也称司天之气。六气运行于上,运动于太虚之中,施化万物,当天之位,故为司天之气,也称“天气”“岁气”。司天主管全年,以上半年的气化为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司天之气以地支化气确定:先看年支,再据年支确定地支之所化。依据《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辰戊之岁,上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可知,甲辰年的司天之气为太阳寒水。









(2)定主气









主气是指主司一年正常的气化之气。因其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故称之为“主”。分六步推演,用来说明一年之内各个节气的常规气令变化。

每年六气分主六步,起于大寒,终于小寒,循环往复。初之气历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厥阴风木所主;二之气历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四节气,为少阴君火所主;三之气历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节气,为少阳相火所主;四之气历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节气,为太阴湿土所主;五之气历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四节气,为阳明燥金所主;终之气历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四节气,为太阳寒水所主。









(3)定客气









客气,即天气,是指全年气候上的是常变化,年年都有变化,如客之往来常,好象客人一样,所以叫做客气。客气和主气一样,也分风、热、湿、火、燥、寒六种。

客气的推演是以地支来确立当年的司天在泉之气来确立的。司天之气位于客气的三之气,在泉之气位于客气的终之气。所以甲辰年客气的三之气为太阳寒水,终之气为太阴湿土。确立了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再根据六气的阴阳属性及阴阳之气的少多来排列,三之气的客气为太阳寒水,为三阳;二之气的则为二阳阳明燥金,初之气则为一阳少阳相火;四之气为一阴厥阴风木,五之气为二阴少阴君火,终之气为三阴,太阴湿土。









3.运气相合









五运、六气相互结合,以分析每年的气令变化特点,才能全面推求一年气化的正常变化和可能出现的特殊变化。有运气同化、运气异化和平气三种情况。













甲辰年五运六气对时病及健康的影响





1.年运对时病和健康的影响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

(1)对气候及物候的影响

土运太过之年“雨湿流行”,气候当多降雨;“藏气”在天应于冬,在人应于肾;“化气”在天应于长夏,在人应于脾;“雨湿流行”,湿土偏盛而乘肾水,故而“藏气伏,化气独治”,在物候上就会表现为“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干涸的河道湖泊会再次充满雨水而给鱼类创造生存环境,甚至道路也会因为降雨多而淹没,以至于“鳞见于陆”。

(2)对病侯的影响

土运太过之年,从人体发病脏腑来说,以脾病和肾病比较多见;从证候性质来说,以寒湿之证比较多见。

“湿”应于脾,五行属土,故曰太阴湿土。土运太过,其一本脏自病,其二所胜受病。脾土胜肾水,故曰:“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可知“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以及“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为本脏自病;《灵枢·经脉》又曰:“是主肾所生病者……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故而“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以及“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则为脾土所胜导致的“肾水受邪”之病。

简单来说,甲辰年由于受土运太过的影响,多太阴病以及少阴病,且皆以寒湿为重,病多在中下焦。既往有脾胃病或者肾病者今年因重视观察身体的变化。





2.岁气对时病和健康的影响





(1)司天之气对时病和健康的影响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憺憺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

司天的太阳寒水主管全年,以上半年受影响最大。太阳寒水司天,寒气偏重,今年大寒之后,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数次南下,很多人深有体会,这便是太阳寒水司天在气候方面的表现。有的人会反驳说云南、广东、海南等并没有表现,从而认为这是牵强附会;事实上司天之气也属于客气,也就是是并不一定都会来,而且还要结合地理环境去综合分析。

由于寒水之气的不期而至,从而导致血运不畅,从而出现各种血行失常的疾病,心主血脉,是以病发多在手少阴心脉。比如因于“营气不从,逆于肉里”的疮疡,寒客心脉的“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皆因于寒水的因素,导致血不循其经。《灵枢·五邪》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可知太阳寒水司天,受影响最大的当为血脉,《伤寒论·辨脉法》有云:“风则伤卫,寒则伤营”。

至于“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憺憺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虽言“病本于心”,实则病在心包,《灵枢·经脉》有言:“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盖因于心为君主不受邪,心包代之。

从生理病理角度来说,司天的太阳寒水如果来了,受影响最大的是上半年,上半年初之气为厥阴风木所主。二之气为少阴君火所主,三之气为少阳相火所主,相当于寒水之气加临于厥阴、少阳、少阴;从脏腑角度来说,厥阴主肝和心包,肝为心之母,心包为心之城郭,此为太阳寒水司天而见心病原因之一;相火代君火行令,相火被寒水所郁,此为太阳寒水司天而见心病原因之二。无论是厥阴风木、还是少阴君火和少阳相火被太阳寒水加临,都有寒包火的趋势,火盛于内,血不循经也就在所难免了,是以出现各种出血性疾病。简而言之,太阳寒水司天要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护和调养。

(2)在泉之气对时病和健康的影响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溢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腨如别。

在泉的太阴湿土也是影响全年,但以下半年为主。太阴湿土在泉,水湿偏盛,湿聚而成痰饮,饮停心下而见胃痛(即“心痛”),痰湿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耳聋,浑浑焞焞”;《灵枢经脉》言:“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又言“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其支者……循喉咙。”痰湿阻滞中焦,经气循行不畅,也会导致咽部、耳部的病变。痰湿困脾,运化失常,脾虚而不摄血则发生尿血、便血、崩漏等“阴病血见”之证。由于足太阴脾的经脉“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的经脉“下膈,属胃,络脾……下挟脐,入气街中……下循腹里……”,足少阴肾的经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其上贯肝膈循行中亦过腹里。因此少腹痛肿与脾肾密切相关。太阴在泉之年,人体容易发生脾胃病,也容易发生肾病,因而也就容易出现上述“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的症状。

“目似脱”,即目肿胀疼痛如脱;“项似拔”,即项部疼痛如拔;“腰似折”,即腰痛如折;“髀不可以回”,即大腿活动障碍,屈伸不能;“腘如结,腨如别”,“胭”,指膝关节部。“结”,指活动障碍,不能屈伸。“腨”,指小腿肚。“别”,指分离,此处指转筋疼痛欲裂。以上诸症都是在“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的情况下,不但可以因水邪上逆而发生头痛、目痛、项痛等症状,还可以同时出现腰痛、下肢活动障碍等症状。

《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眥,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抵腰中…入腦中……过髀枢……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如折,髀不可以曲,胭如结,踹如裂。”认为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足太阳膀胱经脉的循行部位有关,张介宾认为:“按经脉篇为膀胱经病,此以土邪淫胜克水,而肾合三焦膀胱,俱为水脏,故病及焉。”





3.客主加临对时病和健康的影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凡此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萎、注下赤白。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

(1)初之气

初之气,少阳相火加临厥阴风木,经曰:“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初之气当大寒、立春、雨水、惊蛰,万物复苏,少阳相火加临于温升的厥阴风木,故言“气乃大温”,“大温”相对于厥阴风木的温升之气而言,属于非时之气,也就是说本当春寒料峭,却气候温暖,这时候就会“民乃厉,温病乃作”,这也是一月中到二月初前后各地爆发流感,且为多种病毒合并支原体感染以及衣原体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受司天的寒水之气的影响,火热郁于肌肤而容易出现“肌腠疮疡”,初之气这段时间接诊了很多北方的患者,大多数都存在过敏性荨麻疹、毛囊炎或者湿疹的问题。

(2)二之气

二之气,阳明燥金加临少阴君火,经曰:“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燥属次寒,阳明燥金之气加临少阴君火,故谓“大凉反至”,火气被郁为什么会出现“气郁中满”呢?这就需要考虑复气的因素。按照五行的生克规律,君火当克肺金,但是如果燥金之气太过,反侮君火,母气被侮,则子气为母复仇,故而湿土来复,土壅则木郁,故而见“气郁中满”之证。

3)三之气

三之气,太阳寒水加临少阳相火,经曰:“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太阳寒水之气加临于少阳相火,本当行夏长之令,但是由于寒水之气的加临,以至于“民病寒”,但是这个时候往往会表现外寒内热的情况,甚至单纯表现为内热的情况,从而出现“痈疽注下,心热瞀闷”。这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空调的广泛使用和冷饮的大行其道,不仅仅是辰戌之岁的三之气会表现出这样的境况,在几乎所有年份在三之气都会表现出太阳寒水加临少阳相火的情况,只不过这个太阳寒水是人造的太阳寒水而已。痈疽是因为热因为寒水的因素郁于肌腠,“注下”是因为热郁于内下迫大肠;“心热瞀闷”则是热郁于心包;此皆因于寒水加临以至于热不得发散于外。

(4)四之气

四之气,厥阴风木加临太阴湿土,经曰:“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萎、注下赤白。”厥阴风木加临于太阴湿土,一方面“风湿交争,风化为雨”,降雨丰沛,万物得以快速生长,成熟;风木之气克伐脾土,阴火内生而“大热少气”,脾虚而运化失司,肌肉失于荣养,是以“肌肉萎、足萎”,湿浊流于下,气虚不摄血,故而“注下赤白”;此时李东垣清燥汤大有可为。

(5)五之气

五之气,少阴君火加临阳明燥金,经曰:“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继四之气的厥阴风木加临,五之气少阴君火加临,天气温和,温则寒湿得化,对于人来说,也会觉得心情舒畅。

(6)终之气

终之气,太阴湿土加临太阳寒水,经曰:“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太阴湿土加临太阳寒水,寒湿盛行,是以“埃昏郊野,民乃惨凄”,水寒土湿,寒病丛生。









甲辰年时病治疗原则及备用成方









甲辰年上见太阳寒水,中运土运太过,下见太阴湿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圣济总录》曰:“食玄黅之谷,以全其真。避岁之虚邪,以安其正。以苦热调上,以苦温调下,运土在中,亦以苦温调之。运同寒湿,化宜燥热,治之常也。




1.土运太过备用成方





附子山萸汤

治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瘦,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病腹满,潇泄,肠鸣,反下甚。而太豁绝者,死不治。

附子炮、山萸肉各一钱五分 半夏、肉蔻各一钱二分半 木瓜、乌梅各一钱 丁香、木香各七分 生姜七片 大枣二枚

【临证备要】

(1)辨病症:可见肾水不足的体重、腹痛(尤其是腹冷痛)、手足凉、情绪低落,以及脾土偏胜的四肢乏力、肌肉痿弱痉挛、腹胀满、食欲差、大便不成形;也可见木气来复克土的腹胀肠鸣、泄泻急迫。

(2)辨人:平素大便不成形、腹胀纳差,进食生冷则甚,手足胃脘怕冷,出生于甲年或己年,或丑未之纪。

(3)辨天:分析病人发病或就诊时是否存在上述土湿偏胜的运气因素。

(4)脉象:脉象是否滑,或右关滑,左尺沉。





2.寒水司天备用成方





静顺汤

辰戌之岁,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气化运行先天,民病身热,头痛,呕吐,气郁,中满,瞀闷,足痿,少气,注下赤白,肌媵疮疡,发痈疽,宜静顺汤。

白茯苓、木瓜各一钱二分半 附子炮、牛膝各一钱 防风、诃子、干姜炮、甘草炙,各七分半

上剉,作一贴,水煎服。

初之气,少阳加临厥阴,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媵疮疡。去附子,加枸杞。

二之气,阳明加临少阴,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气郁中满。仍加附子。

三之气,太阳加临少阳,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去姜、附、木瓜,加人参、枸杞、地榆、生姜、白芷。

四之气,厥阴加临太阴,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加石榴皮。

五之气,少阴加临阳明,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乃舒。依正方。

终之气,太阴加临太阳,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乃惨凄、孕死。去牛膝,加当归、白芍、阿胶。

【临证备要】

(1)辨病症:证见寒湿之痹痛、中满、足痿,或见火郁之身热、头痛、气郁、瞀闷、少气、疮疡、痈疽,甚至注下赤白。

(2)辨人:辨人见病人素体寒湿,出生于辰戌年,或甲己年,或丙辛化水之年。

(3)辨天:发病、就诊于辰戌、甲己,甚或丙辛年等。

(4)脉象:左尺沉,或右关滑,火发之时可能还有相应的左寸或右尺脉显。

【注意】

(1)本方以温阳逐湿为原则,辰戌之岁虽有火郁之虞,然寒湿去则火郁解。

(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指出:“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同寒湿,即指辰戌年逢甲(土运太过)、丙(水运太过)、庚(金运太过)年,此时用药宜燥热化,方中温阳燥热药可多用,附子量可相应增大。异寒湿,即指辰戌年逢壬(木运太过)、戊(火运太过)年,此时温热药要适当少用。临证之时,还需考虑病人体质因素。

(3)在辰戌年使用静顺汤,还需要结合六气客主加临特点具体分析。





3.清燥汤(李东垣)





李东垣清燥汤

黄连(去须)、酒黄柏、柴胡各一分,麦门冬、当归身、生地黄、炙甘草、猪苓、建曲各二分,人参、白茯苓、升麻各三分,橘皮、白术、泽泻各五分,苍术一钱,黄芪一钱五分,五味子九枚。

主治:《脾胃论》:痿厥之病,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





特别申明

本文仅仅是笔者的个人观点,写作目的是方便笔者对接下来的一年有一个大致的预案,本文不对除本人之外的任何人有指导意义和指导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