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道德经》(73)—— 第五十九章(2):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在下不敏 2024-03-09 发布于四川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大家好,本期我们继续来读《道德经》第五十九章的后半部分。

上期我们谈了前半部分,即“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意思说修身养性最紧要处就在于含藏、收敛内在的那股上天所赋予人身的炁,炁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就是能量。唯有含藏、收敛住人身中上天所赋予的能量,便能在每一个当下与道相合。而每一个当下与道的相合,就是养德,即养生生不息之造化的德。而德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其实与外在毫无关系。

本来作为三才之一的人类,具有与天地同样的智慧与才能,但是,却由于人类的贪嗔好恶,障碍了觉知自己本来就有的俱足与圆满,因而总是感到不满足,总是往外不断追逐。

因此才产生了人类相互之间的争斗、掠夺、战争等等,才有了贫穷与富裕、卑贱与高贵等幸福与不幸福的比较,因而才有了烦恼和痛苦。

而如今,虽然物质文明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人类所面临的这种烦恼和痛苦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有效缓解,相反,人们的烦恼和痛苦正在不断地被加剧。

甚至我们可以预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后人类可以享用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但是,人类享用的东西越多、越高级,却并不能让人的烦恼与痛苦的程度有所减轻,相反只会越来越加重。

因此,人类要解决其所面临问题的唯一办法,那就是老子所说的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需要注意的是“无不克”,不是说外在就没有贫穷与富裕的差别,没有高低、长短、尊卑等的差别,差别依然存在,但我们不再因为有这样的差别而烦恼,不再因为有生老病死而痛苦,外在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令我们烦恼和痛苦,人的内心安宁了,世界也就安宁了,所以“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尽头或极限的意思。“莫知其极”,即不知道其尽头。

我们知道,但凡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有其尽头,所以称无常。而能够恒常的就只有道,在人身来说就是刚刚我们所说的炁,或能量。

老子在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也就是说万物皆由道生而德养。所以生生不息的关键在哪里?在德,德越厚,道的生生不息之造化才越充分,才会没有尽头。

所以,“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是说当德积累到了“无不克”时,道的生生不息之造化就超越了气数的限制。

当然,所谓气数,并非指人身体的寿命,而是指制约人身之炁(能量)的东西,用佛家的话来说就叫业力。所以佛家讲积德就是消除业障,其意思跟老子本章所讲基本差不多。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当一个人修炼到超越气数限制时,就“可以有国”了。

在古代,读书人最大的理想就是治国平天下,所以“国”其实是代表人对外在东西的一种追求。

因此,这里的“国”我们也可以把它换成财富、名利等一切人们所追求的东西。

对于一个被贪嗔痴爱所捆绑的人来说,若是拥有了自己一直想要的东西,除了更进一步加深贪嗔痴爱的捆绑外,还能有什么用呢?害己又害人而已。

而对于一个已脱离贪嗔痴爱捆绑的人来说,若是拥有了国,或者拥有了财富,或者拥有了名利,他们最想干的是什么呢?一定是让这个东西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成人成己的作用。

所以是由于对“国”没了执着,才“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这是在说为什么“可以有国”,因为前面所说的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这些,都是在讲如何护养“国之母”,即人身中的炁(能量)。

正因为这个炁护养得好,所以“国”才可以常常久久,因为只有厚德才能载物。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说本章所讲这些,都是在讲如何深固性命之根本,从而回归生生不息之道。

也就是说“啬”的目的是深固性命之根本,那怎么深固的呢?“重积德”,“重积德”之后则进入“无不克”、“莫知其极”,而只有达到了无不克”莫知其极的状态,就能通过“国”来帮助到更多的人认识“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因此“国”,也就是一切外在的东西,不过是成人成己的助力,而非生命的根本。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再接着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