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3个底层的“烹饪原理”,是做菜好吃的根本原因

 anan_wang 2024-03-13 发布于贵州

学厨的时候,我师父总是念叨着要“一通百通”,学会做一道菜,就得把同一类型的菜都掌握才行。

老实说,要是真做到了一通百通,那我学个十几道菜,就相当于学会几千道了。

可这个“一通百通”真的那么容易吗?我明明学会了鱼香肉丝里鱼香料汁的配比,可到了同是‬酸甜基础味型的糖醋鱼我就做不好了,甚至都已经学会了鱼香肉丝这道菜,我再去炒个鱼香鸡蛋就又不好吃了。

这3个底层的“烹饪原理”,是做菜好吃的根本原因

后来我才发现,想做到“一通百通”,先得把这“一”底层的烹饪原理弄清楚了,才能把后面的“百”学会喽。

底层的原理又是啥呢?

是烹饪中味道的构成,先得去异才能存香。肉丝腥味小,炒熟以后,甚至酸甜就能盖住。鱼类腥味儿大,得去干净了,才能让酸甜去垒味道。

是食材质地不同,水分和味道的容纳能力不同。

肉丝质地紧实,又有锁水措施,所以酸味儿不会进去太多。鸡蛋松散,会藏住大量酸味儿,所以鱼香鸡蛋,得适当降低醋的比例。

找到规律,还得发现不同,才是一通百通的入门。

这3个底层的“烹饪原理”,是做菜好吃的根本原因

烹饪的底层原理,有很多。有的是物理和化学规律,例如盐的加入会改变渗透压,导致水分的流动。例如糖和蛋白质在高温下会发生美拉德反应,成就独特鲜香

还有的是自然规律,例如食材的搭配,尽量选口感质地相近的。像鸡肉炖土豆就是绝配,鸡肉要是炖菠菜叶子,就没办法吃了。

这些烹饪的原理,有大有小,需要积累和消化,就像考试的知识点,掌握的越多,得分就越高。

这篇文章里,八个碗继续跟朋友们分享烹饪原理,希望能帮助看到的朋友增进一点厨艺。

这3个底层的“烹饪原理”,是做菜好吃的根本原因

01 甜味在菜品里的作用

学厨前和学厨后,我最大的变化是用糖的量越来越多了。

糖和它带来的甜味,在菜品里有三大作用:麻辣味过后的补偿、调味的融合剂和美拉德反应的必要条件。

麻辣味过后的补偿:菜品的味道想要层次感突出,就离不开带有鲜明特色的尖兵似得味道,能迅速在食客的口腔里表达出来。

而这个工作,非麻辣莫属。麻辣先是通过味觉上释放香味,“引诱”食客选择自己,然后当菜品入口以后,十足的冲击和刺痛感,能给食客带来深刻的初印象。

这3个底层的“烹饪原理”,是做菜好吃的根本原因

麻辣迅速占领高地后,就得靠甜味进行后续的味道输出。

麻辣毕竟不是纯粹的味道,而是一种对口腔的刺痛感。如果一直持续输出,难免会被人拒绝和讨厌。这也是不爱麻辣的人,的主要原因。

而如果刺痛过后,能给人带来抚慰的甜味出场,就能从一定的程度上来缓解麻辣的孟浪。

更何况,这些甜味不是单纯的甜,而是带着复杂的融合味道。

这3个底层的“烹饪原理”,是做菜好吃的根本原因

调味的融合剂:我们常说的五味调和里的“五”是个约数,一道菜里需要调和的味道越多,那么融合味就越复杂,味道感就会越醇厚。

而“醇厚”就是老师父常说的鲜香以外的第三种味道,醇厚并不是一种味道,而是几种味道的集合。

味道的融合,与咱们人类的团队配合有相通之处。

各有所长,各司其职,但是需要一个中心来维持团队的稳定,这个领导者可以是业务能力超强的人,也可以是一个情商极高,善于粘合团队的人。

在味道团队里,糖就是这个领导者,靠着和味觉的关系,依附在糖的身边,更能被味觉所接受。

在做菜时,如果觉得味道的融合度差,可以加点糖试试,不会尝出甜味,但是整体的融合味会好很多。

这3个底层的“烹饪原理”,是做菜好吃的根本原因

美拉德反应的必要条件:学厨之前,一次偶然的发现,炒肉的时候放了糖会更好吃,然后就成了我学厨前厨房里唯一的用糖的地方。

后来才知道,因为那点糖,与肉里的蛋白质,在高温的作用下,发生了复杂的美拉德反应,产出了独特的鲜香。

所以以后每次给肉喂底味儿的时候,我都会稍稍的放点糖进去,来诱导美拉德的发生。

毕竟香味是需要堆积的,炝锅也好,用香料也好,加调味料也好,都是在增加香味种类,美拉德算是烹饪的附属反应吧,能让他发生增加一些香味的种类和层次,何乐而不为呢。

这3个底层的“烹饪原理”,是做菜好吃的根本原因

02 味觉会疲劳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双标的,就拿吃饭这事儿来说。

下馆子的时候,如果同一道菜餐厅炒的味道不一样了,咱们会觉得不应该。

而在家吃的时候,每次吃饭同样的味道,就会觉得没意思,吃腻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咱们普通大众不会天天下馆子,所以就算是同一道菜,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太多次。

而在家就不一样了,天天在家吃,多好吃的菜也吃不出好吃了。

这3个底层的“烹饪原理”,是做菜好吃的根本原因

一道菜的味道,吃第一次和第N次时,我们认为他的味道变了,其实是我们的味觉审美疲劳了。

无论多好吃的菜,在味觉面前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初识觉得惊艳,再吃会变得平淡,总吃就会觉得平庸了。

而为了应对味觉的的疲劳,就得需要我们在手法和味道的构建上有一些尝试性的变化。

例如豆腐,可以炒可以煎可以煮还可以凉拌。

味道上的变化更能灵活,尝试下一些新奇的调味料,或者调整某一种调味料的用量。

泰式甜辣酱,韩式辣酱,日式七味粉,以及咱们国家不同省份的一些特有调味料都可以变化着来,让味道变起来,味觉就会时刻保持新鲜感。

这3个底层的“烹饪原理”,是做菜好吃的根本原因

03 用盐的时机

都说炒菜用盐是基本功,但往往最难的就是基本功,好多朋友煎炒烹炸各种手法都手到擒来了,还解锁了上百道菜的做法。

完事儿还是会偶尔做不好菜,这时候不妨回头想想,是不是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忽略了呢

先说盐对于下锅前的食材影响吧,从味道上来说,盐是百味之首,没咸味儿的时候,其他味道效果会打折扣,咸味儿到了,所有味道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从物理上来说,盐是食材体内水分的开关,因为会导致渗透压的变化,盐一加入,食材就会开始“放水”。

对于生的食材,盐给他放水后,会帮助食材的口感从脆转为韧

例如腌黄瓜和腌萝卜,都需要提前用盐杀水。

完事儿还因为盐的颗粒感,可以用来当作洗食材的磨砂颗粒,例如挫鱼皮和肥肠。

这3个底层的“烹饪原理”,是做菜好吃的根本原因

下锅以后的事儿呢,盐在味道上的勾勒就不说了,这次咱们反着说,怎么用盐是不对的。

因为盐下锅了会让食材出水,所以想要保水的话,就得晚点儿下。

例如白菜这种含水量极高的食材,如果下锅就放盐,炒白菜就成了炖白菜,最后菜汤齁咸,白菜没味儿完事儿还塞牙。

正确的放盐时机是等食材失活,表面熟化锁住水分进出通道后,再放盐,用来调味儿就行。

遇上肉类,也得晚点儿放盐,盐的加入会让蛋白质凝固,把水分硬挤出去,会让口感发柴,所以得等肉炖软呼了再放盐才最好。

这3个底层的“烹饪原理”,是做菜好吃的根本原因

除了调咸味儿,其实盐也有些许香味儿,尤其是跟他的老搭档花椒在一起的时候,互相成就,效果极佳。

作为炸货补充咸味儿和风味的最佳调味料——椒盐,其实值得我们在家自己做一次。

因为粉状的调味料,味道挥发的快,买成品的椒盐,香味儿早就跑了至少一半儿了。

锅里擦干净,水和油都不要,最小火干焙花椒。

开始变色的时候就把盐放进去,盐加热后也是有盐香味儿的,焙到花椒水分干了,用手轻轻一捏就碎了,火候就到家了。

出锅稍微凉一凉,然后捣碎或者用擀面杖擀碎都行。

撒上一点点味精,这椒盐香味儿,非得自己做一次,才知道椒盐儿香味的本来面貌。

得嘞,文章总有结尾,创作还会继续。

诸君,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