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握了太极的轻与重、浮与沉,才知身体之奥妙

 武谈 2024-03-21 发布于北京



轻重浮沉是传统太极拳理论中有关身体状态的描述。其中,重与浮是指没有练习太极拳之前、自然的身体状态轻与沉是经过太极拳的训练而形成的、符合太极拳原理要求、新的身体状态。在传统太极拳论中有一篇《轻重浮沉解》,为杨家所传,但是作者不详。其中的主要论述,就是有关轻重浮沉在练习与应用中的各种状态,如偏轻、半沉、双浮、双重等。应该认真研读。这里我们对这几种状态做一些更进一步的归纳与解释。



轻:是轻灵、活泼、整体、贯串、圆柔,轻中有稳。比如与人一搭手,马上能与对手粘黏连随。既能使对手感觉不到你有力,而你又能与他不即不离,使之无法摆脱。能轻才能松、能活、能变,即“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同样,能轻才能得到超级灵敏的感知能力。故轻是训练所追求的状态。


浮:是轻飘、零乱、散漫、无根,飘浮不定。比如与人一搭手,或丢或顶,脚下不稳;对手感觉你很轻飘,脚下虽总有蹬踹之力,但是并无根基。故浮是训练中所要克服的状态。


沉:是松而整、活而合,是灵动,沉中有腾挪之意,如水漂木。比如与人一搭手,自己能一松到底,脚下有根,稳中有变。既能随对手而动,又能让对手感觉撼不动。“静如山岳,动似江河。”故沉是训练所追求的状态。


重:是僵而散、死而懈,是呆板,滞重无变。比如与人一搭手,全身僵硬,以直力对抗,不能放松,变化迟缓、生硬。故重是训练中所要克服的状态。

太极拳的训练就是要克服或改变固有的“浮”“重”状态,得到新的“轻”“沉”状态。练“轻”以克服“重”;或者说,通过练习将“重”转化为“轻”。练“沉”以克服“浮”;或者说,通过练习将“浮”转化为“沉”。人们身体所固有的“浮”与“重”状态是分离的,而新的“轻”与“沉”的状态是一体的,轻中有沉、沉中有轻,成为太极阴阳。可以说在太极拳训练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转化过程的训练。

在这四种状态的训练中,还有所谓“半”“偏”“双”之说。“半者,半有着落也”。“半”是不足,是说仍在规矩中,练习的方向正确,但是功夫还没练到家、仍在半途,所以不是错误。因此,“半轻半重不为病”。这是说轻是主导,练轻但做得还不够好,由重到轻的转化只进行了一半,还没有完成。 “偏”是说偏离了规矩,练功出现了偏差。“偏者,偏无着落也”。因此,偏轻、偏沉等,都是病。“双”是指自己身上任何一个平衡点的两侧,比如身体中线之两侧。“双轻”“双沉”是正确的,既轻灵活泼,又沉稳有变。“双浮”“双重”是错误的,既漂浮无根,又呆滞无变。

 

1  轻重浮沉的转换关系:实线表示正确的训练方向,可能存在“不足”;

虚线表示由于“太过”而产生的错误倾向。

轻重沉浮的转换

练太极拳就是要将身体状态从“重”转化为“轻”,从“浮”转化为“沉”。练重到轻,不足仍为重,太过则偏而为浮。练浮到沉,不足仍为浮,太过则偏而为重。不足即是半,虽然不够好,但方向无误,属于正确的练功过程,应该坚持。太过即是偏,属于练功方向上有误,必须终止。最终要达到的是没有“浮”与“重”,只有“轻”中有“沉”,“沉”中有“轻”,“轻”与“沉”之间的平衡。

作者拳照(左为赵泽仁,右为张云)

赵泽仁,自幼习武,技艺出众。1967年起从学于武学大师王培生(印诚)先生之开门大弟子骆舒焕老师,并被骆师推荐到王培生师爷家中深造,被王培生师爷视为再传弟子中的佼佼者。他遵循王培生所倡导的“真东西必须能当场试验”的原则,面对各种挑战从容应对,被美国、欧洲等多家武术团体聘为高级顾问。2016年和2019年,两次应邀赴美国讲学,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张云,少时习少林拳,后经师父骆舒焕先生推荐,至王培生师爷家中深造近30年。移居美国后,常年传授中国传统武术。1993年受王培生师爷委托,在美国成立“印诚功法研究会北美总会”。入选《中国当代武林名人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