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松柏林光139 2024-03-22 发布于黑龙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一、养生的概念
所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采取各种方法,使人体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是战国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它在国学经典中不仅是唯一的一部以古帝圣王命名的书,而且是我国现存医学宝库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成书时间较长,有关养生的观点散见于多篇中,以《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宝命全形论》《四气调神大论》为代表。《素问·上古天真论》经典之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养生理论在《黄帝内经》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黄帝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可以说是养生的圣典。《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叙述了天文、地理、历法、生物、心理等知识,并应用唯物论和辨证观,系统观的思想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做了全面的阐述,建立了中医学独立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养生之道,养生著作皆源于此。
二、《黄帝内经》对养生的认识
1、阴阳师生命的根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其意是说,阴阳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宇宙万物的纲纪,万物产生与消亡的原因。万事万物神妙莫测的变化,是阴阳运动的结果。每一个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其性质是由阴阳来决定的。如每个人的性格都有阳刚的一面,也有阴柔的一面,可以在阴阳之间收放自如的人就是一个阴阳平和的人。
这样的人生理功能大体上能保持阴阳协调,血脉和畅。阳主动,升散而化气成为天。阴主静,凝聚成形而为地。阳能生万物,太过亢盛会使万物焦枯而杀万物。阴能长万物,太过阴柔就会令万物凝固而封藏万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始也。”这个论述不仅运用阴阳学说,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进行了概括,而且所论之阴阳依存,阴阳互根的理论,对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中医养生都有重要意义。
2、阴阳和谐是养生的法则 《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人体的九窍,五脏,四肢,百骸与天气相通,故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的阳气就像天与太阳一样,人体没有阳气,就像天上没有了太阳,生命力就会折损或者减弱。人的阴精像大地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只有阳气没有阴气者,就像只有太阳没有湿润的土壤,种子是不会发芽开花结果的。所以天地阴阳师生命的根本。阴阳是天地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万紫千红的生命和各种事物其产生、变化、衰老之根源就是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命健康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于外,才能发挥固守阴精不致妄耗的作用。阴阳如果不和,就像有春没秋,有冬没夏。人体阴阳和谐运转,才是养生的最好法则。
3、生病起于过用 疾病是怎样产生的?《素问·经脉别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获得生存,同时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健康地成长。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人的脏腑,经脉,气血阴阳在适应春夏秋冬的变化,以及自然相应的生长化收藏,四时昼夜,喜怒哀乐,饮食倦怠等自然与人事变化时,有一个能自动调节的范围,此调节范围是有限的。人的潜能极强,冷一下,热一下,贪黑,熬夜,在潜能范围内无所谓,如果超出人体调节和承受的范围,脏腑功能就会先衰而生病,即生病起于过用。这个思想有着很深的人文内涵,中医病因中“七情”、“六淫”都证明了正常情况下“正气存内”是人体必需的,过之则为发病的原因。
中医诊脉断病在《内经》中归纳为:辨阴阳;阴阳互比;懂得升降出入。大自然云雨的变化,实际上是阴阳二气之间要相互交泰,要相互吸纳。天阳在上,但要下交于地;地阴在下,但要上交于天,这样阴阳才能和谐。但阳升而无控制,阴降而无控制,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吸纳,相互交泰,就会阴阳离绝。阴阳离绝人就会死亡,大自然的阴阳离绝就是毁灭。四时阴阳如果相互不受控制,过用就会生病。
4、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论》指出了防病治病的具体指导思想,那就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认为“病已成而汤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文强调了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开始发现与预防。《黄帝内经》强调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认为:“春气之应,善生之道;夏气之应,善长之道;秋气之应,善收之道;冬气之应,善藏之道。”此文告诫我们必须随四时之气变化来调养精神意志,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十三·五”期间,国家已将“治未病”纳入了卫生健康的重要工作。
三、养生总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黄帝内经》指出的养生方法的总原则。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加减衣被,即效法自然与寒暑交替的阴阳变化规律。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张介宾“修身养性之法”,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