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喜

 直尾昂述 2024-03-26

​与自我灵魂的一场深入遇见

-

关于《从大吉岭到克什米尔》

与自我灵魂有一场深入的遇见

寻觅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之路”

-

《从大吉岭

到克什米尔》

基本上

是以一元之理路

统合多元之差异

-

说白了

是属于

我自己

对自己

灵魂的

朝圣

-

其实

每一个人所走的都是

这样类似的人生路径

——

除非人们永远只是在模仿

别人的道路、他者的思想

-

在行程的最后

-

一定会

灭了小我的幻境

复归一元的存有

-

而整个世界,却是

供我们目击,而趋向于

真正盛大的,一种借具

-

本书的因缘

-

《从大吉岭到克什米尔》

绝不是我一个人

能够创作出来的

它有一些特殊的

因缘与恩惠在

-

这些

因缘不能简单地

归于前世的宿命

-

第一个因缘就是无数圣贤的点化

当然包括中国的,但更加重要的

即就我而言,则是由印度的圣者

在不同时间对我个人生命的启示

-

所以我才有机会去

印度在印度发生的

这一番特别的行走

-

尤其是在这

神圣的喜马拉雅山

当中的几个月行走

因之而形成这样的

一本书

-

我们每个人在入世的过程

都会带着一种入世的迷茫

-

然后,又会看到

一些神圣的心灵

他们是那么超然

-

超越出整个世间的

生死和烦恼的世界

总是波涛汹涌

的世俗的海洋

-

面对那样

一颗心灵

我们会感到

另一番遐想

-

曾经

我在自己更年轻的岁月

也是在人世的困惑当中

-

去寻觅那一些高出云端之上的

这些洁白的、纯粹的心灵故事

-

而促成

这事情的直接动因

则是丙申年的春天

杜伽南达尊者

来到中国

蒙其邀请

才有机会

拜访印度

后来

可以朝觐圣山中的

一个个的神秘地带

-

在印度的行走与这样一趟山中的行旅

就是诸位所读的这一个书的整个过程

确实是我自己一路

所见、所听、所遇

当然还有我自己

心中所思所想

-

终于

在山中

在自己的手机

一一敲打出来

-

完成了

一番心灵的诉说

或者灵魂的感触

-

所以,我把它

看成是灵魂之旅

行走在一座具有

灵魂意义的光明

的圣山中

-

完成这个书以后,

我想怎么样向读者

交代这一番心路,

于是写了

这个序言

-

今天诸位又

重新读了

这个序言

-

你们一定会知道

这是我特别用心

去写的一个文字

因我毕竟不是印度人

也不是古时的中国人

本质上也并不属于

这座山中世界的人

而是活在世俗生活里面

一个普通的现代读书人

-

是世俗意义上

的匆匆过客

——前来

交待这一番

真实的遇见

一番“说一往来

而实无往来”

的空性之旅

-

本书的特质:

-

当时我就想

如果只是描画一个山中的行走

那会落到一个层次较低的实写

所以必须要有一层虚化的背景

而这个虚化,其作用就是能够

远距离的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相

-

所以

在序言里面

我用了梦蝶

我用了飞翔

与须弥世界

的石头城的

宿命式的关系

作为此书的

开启部分

-

大家在阅读的时候

肯定是先读到排在

最前面的这个寓言

-

随着这个

寓言故事的展开

诸位就跟我一起

加入了飞翔的队伍

一道进入,或者说

像梦境一样进入到

一个非常非常真实的

用我的双脚踩踏出来的

一个庞大而神秘的世界

-

经过

这样处理

整一部书

就具有了

一种

-

虚虚实实

所思所想和

所见所闻

交错辉映

-

构成了一个具有

精神意味的王国

-

这是我写这本书

大体的一个整体结构

正如刚刚书友所提的

一个问题

-

书中所写的内容

不仅仅是眼前的

-

一个个人

一座座道院

一个个山峰

-

还有

我所遇见的

一个又一个

拥有不同生命的人

他们

拥有不同的人生故事

拥有不同的生活遭遇

-

他们都在那个时间里面

跟匆匆来又匆匆走的我

一一相遇

-

那么

在这一层实然的世界

在这个现实中的遇见

使我更多回想起

我曾经阅读过的

一些印度的书籍

-

包括了中国和印度的佛书、

各种文化的、哲学的、宗教的

这种具有探索性质的神圣书籍

-

一起凝聚

在这里面

一起发光

一起启示

我讲它们

转化成了

我的文字

-

所以他们形成一个

很大很丰富很茂盛

的一个文化世界

-

而眼前的

又是一个非常真实

的,一个山林现实

-

那么

在这种纷杂的现实和文化

自然和生命的交汇当中

必须要有把它们统一起来

需要一种超越性的哲学

-

而其中最重要的

是中国文化

在《易经》

里面所讲的

-

生命的流动和

生命的恒常

-

这个

不动和动之间

怎样纳为一个

人生的

整体领悟

-

而根本性的答案

就藏在于孔子的

那一句重要的话:

“逝者如是夫

不舍昼夜

-

在我们中国

的文化里面

-

是把人生看成

恢弘博大的

一条河流

-

世界是一条河流

生命也何尝不是

一条河流

-

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在

这个极其恢弘的河流当中

出没着、隐藏着、显现着

同时又在思考着、行走着

-

里面可能会有

歌声响彻起来

-

里面可能会有

一些生命的

哭泣与欢笑

-

无论欢笑

还是哭泣

-

都是存在界发出来的

宇宙论意义上的歌声

-

所以

这条河流是宇宙的一个秘密

它是音乐的,是富有节奏的

-

有一种存在界的伟大韵律

可以将它看成是小我和大我

互相奏出来的一个生命乐章

然后化成了一种爱

化成了一种美

是属于爱和美

的一曲歌声

一个大乐章

-

所以,不管

遇到了多少人

遇到了多少道院

想到了多少文化

不同的

活着或

逝去的

圣贤

-

这些都是可以收纳到我们

自己小小的生命经验当中

去提升我们个体的

心灵境界

-

所以

我在登山的

这一段路途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就我是从事的

心灵登高

-

双脚踏在

大地行走

从山脚到山腰

从山腰到巅峰

就好像我们

自己的心灵

也是从城市

这样一种

低海拔的

人生跋涉

-

慢慢地

趋向于生命

盛大而崇高

-

充满

汹涌流动的

更大的世界

并且最终登上了

圣洁的白雪家园

凝聚而成的高峰

-

形成

这样子的一个

整体性的呼应

-

诸位

不要被这些

文化的世界

所迷惑

-

它们

都是一种

经验真实

-

都可以转化为生命

的一些小小的部分

-

故人的生命

也就具有了

双重性

-

具有存在于

世间的生命

-

又具有

超世间的

一种生命

-

前者是短促的

后者是永恒的

-

在序言里面

我总结而为

长长的一句:

-

盖闻黄河之岸边

古圣人孔子

曾对着滔滔流水

有破空之一语,他说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此语极是深邃

当读之而莫懈

一次而再三

可深入冥想

-

彼“逝者”谓谁?

象思维之妙

最有众多之集义:

是流水,是时空

-

是生命与死亡

是我身我色

是他心他意

是生死之流转

是人世之无常

更是宇宙之

劫初劫末

劫成劫坏

-

总而赅之

是存在,也是虚无

或许这也成就了后来

中国佛教中极高明的

华严宗之哲学:

-

永远

向前运动

永远处于

运动状态

以此构建起

生机盎然的

真生命

-

一旦触及

实在的

真正的内核

存在与虚无

浩然而并一

即如黄河

一体同流

-

哲人之胸次

自是灵性充盈的

哲思与生机全开

心中平静

心中欢喜

-

于是

中国的哲学里

便充满了入世

的自在与喜乐

-

无求神性的

外援与介入

-

不生

无谓无稽之

现世的悲哀

-

譬如哲人庄子云:

其分也,成也;

其成也,毁也。

-

凡物,

无成与毁,

复通为一。

-

这就是

我现在能够

对诸位讲的

关于此书的

因缘、结构与

世界的丰富性

都可归到

生命本身

这样的一个内容

-

书友提问:

二、

闻中老师对

书友问题

进行答疑

问题具体

内容如下:

-

1、

书中提到一些文明的消散之类的

也是让我感触比较深的一个地方

-

这一个世界上东西

都是在不断的流逝

-

我们要

怎么能让它更好的保存下来

怎么能让它更好的传承下去

-

大家要

领会到一点

生命的变化

世间的流动

-

这本身即就是

存在界的实相

它的一个

真实面容

-

所以,它本身

并不需要我们执着与感伤

而是需要学会警醒与创造

-

就像《易经》

一样提示出的

一种雄健精神

宇宙生命

本身就是

一种变化

的存有

-

故这一切

先要承认

包括我们的

年龄、容貌

我们在

人世间的

生命故事

-

都在一一的变动当中

都在形成和消亡当中

-

每一个刹那

都没有一个

保持原状的必要

这个是自然法则

-

文化也是如此

有生就必有灭

-

像我们小小

的生命一样

-

这是我们首先

要承认的一点

-

但是,这一些变化

并不妨碍我们自己

永恒的那种真实性

-

我们个体生命的真实

是在这个

变化当中

一一

去交往

去对话

去展开

创造的

-

然后,我们再来去

谈文化、文明里面

值得去保存的

-

一个是

自然本身的法则

它提供给我们

一些世间的

一种教育

一种启示

-

所以

我们对一切

美好的事物

对心灵崇高的

那样一类境界

永远存有

一份向往

-

在这样的

过程当中

-

我们会

向崇高的

心灵朝圣

同时,也

向文明里面的

高超境界朝圣

-

这样

回过身

来看时

-

其实,就是我们

自己的心灵境界

在超越、在无尽地登高

-

故不需要

刻意保留

一种静止的

文明来保存

-

而是要在

这种流变当中

去创造与穿越

-

然后在这

过程当中

-

你反而

会得到了一颗

如如不动的心

获得了一种

深度的领悟

-

如果文化

世界的变动

自然的变动

不能够提醒

我们这一点

那么就会

变成一种

新的执着

-

这种

执着是需要

人们防备的

-

其实它不是

世界的问题

而是我们的

一种执着的

念头使然

-

它会给

我们带来

一些痛苦

一些伤害

-

所以

我们只能够

尽人之所能

做的那部分

-

无论过往的

还是未来的

或是当下的

也都应该

追求那种

最卓越的

最美好的

最神圣的

那种心灵文化

那种德行境界

-

而这个就是我们需要

用心去领会与实践的

而不是在

一种具体形态上

去做刻意的执守

-

无论印度

还是中国

的文化

-

都是在流变,当中

完成了自己,那么

-

我们自身

的小生命

何尝不也

是这样子

2、

对于宗教领域

里面某些圣人、

那些遁走人世

的灵性修行者

有一种

大怀疑”

-

无论文化

世界里面

-

多优秀的心

多优秀的圣者

-

他们

都只是完成了

他们自己而已

他们的生命作为

一个教材而启示

给我们

-

而不是守住他

的某一种面相

-

而且,确实也守不住

更不是供我们去模仿

-

所以,对于

某些心灵的灵修者

遁走人世的灵修者

-

尤其是宗教里面的

一些绝对化的意识形态

我们是需要一些防备的

-

没有一种宗教的路径

是供所有人都去模仿

才唤之为一种

真实的信仰的

-

所以,对于某一种意识形态

我们都要有一种防备、甚至需要生出一种怀疑

因为每一个人只有在自己内心认同的路径当中

走出他自己独有的、不可替代的、真实的生命

这样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得到的一种启示

-

《悉达多》一个非常

耐人寻味的人生故事

这是人世间的漫游者

不断的寻觅

自己人生的

圆满的境界

-

他可以穿越

一个一个宗教

-

他可以实现

人生过程当中

的一个一个

生命的探索和

宗教的皈依

-

在这样的

一种寻找

当中

-

如果

违背了

他自己

的内心

成了别人

或是圣人

-

或者说是

宗教的奴隶

失去了自己

——

当失去自己的时候

就叫奴隶

——

那样的话

其实不是真实的宗教

也并不是真实的启示

-

他会变成心的迷途

这就有点像悉达多

遇见了佛陀后

他对佛陀

说了一句

大意就是:

——

“你的完美我看到了

但你的完美是你的

-

我的完美

必须靠我自己的

这一生来去寻觅

而不是

通过模仿

来去达成”

-

所以悉达多的生命

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真实的生命故事和例子

-

所以,何者谓之“悉达多”?

悉达多(Siddhattha)的

本意就是——“在此事已成”

-

即在这里,你本身

其实就是,圆满的

-

无非是一个

圆满的生命

-

乔装打扮

成了一个

不圆满的形态

来去自我寻觅

-

这样的一个人生的故事

以辩证的方式次第展开

令到我们小小的生命

有了一个盛大的收获

-

所以,我这里说的怀疑

就是说某一种意识形态

-

它会告诉你

一种固定的道路

一种单一的模式

一种彻底的皈依

-

我觉得,这里边

隐藏着一种危险

你的内心

不曾认同

-

你的人生

还有一些

各种复杂的

生命秘密

未曾解决

-

这种皈依就

很有可能是

一种无效的

-

所以,我们

应该有这么

一番真实的

诚恳的追问

-

我们才会在那些

最伟大的圣者的教义里

获得那种真精神和精髓

-

生命

其实也都是

自己寻求的

寻找自己的

一场朝圣的

旅途

-

所以,寻觅

喜马拉雅山

的圣者

其实即就是

寻觅自我的

一条路途

-

这时就需要

防备那一些

最优秀的人

的话语里面

所隐藏着

一种迷途

-

就是让我们

来去模仿他

-

我们误以为他是

模仿的对象之时

-

那么也就有了

另外一种威胁

这个需要防备

-

其实无论是

中国的圣者

还是吠檀多

还是

在印度山林当中的

今天还活着的圣人

-

他们其实

都一样的

告诉我们

生命的

个体性

-

那个其实是

本身圆满的

一条路途

-

也都隐藏

在我们

个人的

生命中

而无需

被替代

-

但是自己的

登高和走远

心路的跋涉

这一份功课

只有由自己

来完成

-

3、

为物不二

生物不测”

这一句话

不好理解

-

这句话

来自于

儒家一句

重要的话

应该是

出自于

《中庸》

-

“为物不二”

说明不变的

一个总源头

-

“生物不测”

则是说明一个

变化的可能性

-

是在如此

无穷无尽

生成当中

-

就像我们

在一切的变动不居的

人事和生命的发生中

却有一个共有的源头

-

共同的、实在的、

不变一个总源头

-

那一个

源头是

不二的

唯一的

绝对的

-

再来看这种

变化的世界

-

就不会

有太深层的

迷惑与黑夜

因为你的光明

是在一个不二的、

一个绝对化的信心当中

去穿越这种复杂性密林

-

而这一种解释

基于个人理解

在儒家的

《中庸》

这本书里

-

可能会有另外的一种解释

这个大家可以自己去参考

-

总之

讲变,和不变

讲一元和多元

讲生命故事的纯粹性

和生命故事的复杂性

——

它们原本

即就统一

-

4、力倡

摩耶尝盐味

怎么作理解

-

这个,就是一个

变化的世界里面

-

你要深入

不需回避

-

“摩耶”就是我们

这个现象的世界

-

而在这一个

现象的世界

品尝到它的

真实的滋味、

不变的滋味、

绝对的滋味

即“尝盐味”

-

盐,这是用基督教

《福音书》的比喻

——你要是一个

福音传播的圣徒

也就是大地的盐

-

所以

也就是我们生命里面

个体的真实性的启示

-

不能够

回避

现实的

复杂性

-

然后来寻求

解脱的道路

-

当然,我是

同时受到中国的儒家和

印度的辨喜尊者的教益

-

会给我们一种非常重要的

行动的道路、行动的哲学

-

“摩耶”说简单一点

即就是指这个世界

-

“尝盐味”

就是说在这个世界的

复杂多元的变动当中

-

理解领会

它里面的

绝对精神

5、

「那一件事」

究竟是什麼?

-

我记得是锡克教的

圣人那纳克的话语

他影响了无数

的锡克教教徒

在幻住庵里面

-

一位

锡克教信徒

对我讲之时

用了那纳克

的这一句话

——

那么多的书

在书架里面

在书馆里面

我们今天的世界的

信息的多元化当中

一定要注意:

所有的这些

书籍、文化和宗教

-

如果不能

让你领会

你的自我

-

那么

那都不是

重要的事

-

所以“那一件事情”

就是自我

寻觅自我

的大真谛

这个万万

不能遗忘

-

这个有了那

你穿越这种

复杂的世界

-

也就没有

真正陷身

大困惑的

大困局的

包围了

6、

辨喜尊者

为么要放弃

自己的身体

-

第六个问题

特别特别

让人难过

-

辨喜尊者

在人生的盛年,就是39岁

他选择主动离开了人世间

-

为什么需要放弃

这样的一个身体

-

这个问题确实

让人深感沉重

很难用凡人的

智慧和理解力

来领会圣者

的这个举动

-

其前因后果

或前前后后

确实有着很多

印度人的解释

-

辨喜尊者

是因为身体原因

或因为预言前兆

-

那是属于

宿命论的

一种预言

-

谈他离开

人世间的

各种理由

这些我们

暂时不谈

-

我觉得大概可以

从两个层面来讲:

-

一个是作为

凡人的我们

-

尤其是

作为对辨喜尊者

有深爱的普通人

-

对这样的

一种现象

未免有一些

不解和沉痛

-

因为,这么

一个厉害的人

他难道不可以

再多留一些日子吗

尤其,难道不可以

按照自然的寿命来行走

何苦要主动离开人间呢

-

这种困惑

-

我们

都应该会有

而且越了解

辨喜的伟大

越会为此

感到沉重

-

但是另外一层

也要知道圣人

或者觉悟者

-

他们离开

这个世界

未必即就是

事情的结束

好像一个故事

总已有了结尾

-

若是结尾的话

-

这个结尾也是

要按照一个

更高的法则

来去理解的

-

来结束尊重

在人间的

这一生

-

当然

这肯定是发生在

事情完成之后

有了一种功成身退

告别人世间的方式

-

这后面一点

我觉得应该可以从理论上来说明

因为,辨喜尊者有一段话留下来

为自己一生的成败

-

为自己种种的

人世间的经历

-

在整体上

全然接纳了过来

-

于是,他离开了人间

-

他说:

“我为我的降生而高兴,

为我遭遇的苦难而高兴,

为我犯下的大错而高兴,

为我归于平静而高兴。”

-

但,我们

今天来看

-

一切一切

他都做的

非常圆满

几乎没有

任何瑕疵

-

包括了

他所说的

自己的一些

不成功

的地方

-

这样的一种

全然的接受

才是真正的圣者

而不是表现为一个

世间相的一个圆满

-

所以,他这种放弃是大事已了

叫“事了拂衣去,千里不留行”

-

他在世界上已经

筑就了很多很多的道院

印度的文化已经在世界上

被更多文明世界的人所接受

大家从此以后

就会有了一个

东西方文化

互相会面握手

互相结盟

这样的一个机会

-

他觉得

自己的功德

要做的事情

已经结束了

-

其实,辨喜尊者

有很多很多的时候

他都有一种

离开人间的

举动和念头

甚至在青年期就有

-

后来,他觉得

要做一番事业

而做好了以后

果然就离开了

-

这样的一种理解

那是以一个更高的

一种法则来理解的

相当于宇宙的节奏

7、

全书显性线索是一个

自东向西的行走路线

隐性线索

是什么呢

是怎样的一个

求道心路历程

-

从书籍的文字外表上讲

确实是从东到西的一个路线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行走的

但是不是有一个隐性的线索呢

-

这个我自己还不好直接回答

诸位可以有自己的领会与判断

-

根据你自己的解读,不妨做一些猜想

这大概是并不宜直接说了的一个问题

-

答案

在每一个人

自己的心中

从东到西

从西到东

也许都是

有可能的

-

但我走的确实是从东到西

而且从东边的这个山脚下

走上来

-

西边呢

也登上了

西北克什米尔的

一座较高的山峰

-

是的

这样的一个

路径结束了

我就可

下山了

结语:

我们的缘分是殊胜的

-

因为诸位读这个书

肯定也会有很多自家的触发

希望会有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

当然这本书,它不是

我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

我说了,除了

古今贤者的启示与

文化世界的阅读外

-

也许

还要加上

这样一句:

我跟上帝

或者说我

跟这座神秘的

喜马拉雅山的

一种深度的合作

才诞生出这部书

使得我有话可说

-

有文字

要书写

与交代

-

把这一番

心路历程

分享出来

-

故我觉得

特别殊胜

同时希望

在往后的

时间里面

-

你们

还能继续

继续追问

继续思考

-

也期待我们在

后面的岁月中

能有更加深度的相遇

能在更加高处的相逢

-

再补充的

文字部分:

-

存在界的两个中心:

一个中心是生命

一个中心是道路

-

生命是属于你的

道路是属于世界的

-

故生命中心聚焦于,自我

而道路中心聚焦于,自我之所在

-

自我这个中心即探索我是谁

分别为:我是,我身与我在

-

而我在

这中心

导向了

世界的

无穷道路

-

世界的道路

可分为两条:

一条叫自然的道路

一条叫文化的道路

-

自然之道

相对比较

纯粹简单

-

只要你的

五官正常

耳根聪明

即能看你所看的

即能听你所听的

-

而你不会跟

心灵的执念

发生联系

-

而你轻易

不会迷失

-

而文化的道路则不然

它属于观念世界的无穷选择

它不仅是眼耳鼻舌身的对境

而是你的末那识作用的境遇

-

涉入的

是心灵和头脑

是观念和哲学

-

是文化,宗教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