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小白经方学习心得

 zjycy 2024-03-26 发布于浙江

经方是一场幸福的遇见

亦是一场爱与责任的邂逅
学习是我们双向奔赴
亦是我们共进的互动
图片

成长课堂

图片



导读:人人都知经方好,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或阅尽千书,或遍访名师,其实大道至简。
讲稿班已经为大家指明了一条学习经方的思路和方向。以下内容来自张祎师兄讲稿班学习的心得分享。

我来自山东淄博,是一个经方小白,甚至可以说是中医小白。我年龄不小了,之前是从事别的工作,去年才考取医师资格证后,重新进入咱们中医行业。
加入后就开始思考,下一步临床上应该学习哪一门哪一派。前后几个月的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来接触到了《康平本伤寒论》,接触到了咱们这个体系。现学现用于临床,疗效很好。
所以,就一直不断的坚持学习。
下面和大家浅谈一下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和理解。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我的理解,脉浮是想要自愈,能调集能量到体表,体表浅动脉充斥水分,所以脉浮。头项强痛是想要自愈,能调集能量,由下而上到头背部,皮肤下面充斥了水分,压力导致了僵痛。恶寒是发热导致体表与外界的温差增大而恶寒。


第二条、第三条是对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机理的理解
太阳伤寒是邪入的比较浅,在皮肤层面,然后内里能量充足,支援体表抗病能量充分,邪正交争很剧烈,而太阳中风,是邪入的比较深,到了肌肉层,但是内里能量不足,支援体表抗病能量的不充分。按:按照全面辨证,可以理解为阳性的表虚证和表实证)


第四、五条的理解。
感冒一开始,可能是太阳病、少阳病,也可能是少阴病,还有可能一开始就太阳阳明合病,或者是太阳少阳合病或者是三阳合病。
脉比较平静的是普通感冒,脉数急的说明还会发展,用药以后要和患者沟通好。脉从数急变为平静,说明治疗是有效的。
胡老曾说“六经皆可废”,全面病理辨证只需要判断人体发病时是怎样的病理,即病位在表、里、半、水、血、气,病性为阴、阳、寒、热、虚、实。)
经方理论对疾病的界定,完全是以症状为依据,但是孤症不辨。脉浮,不仅代表表证,也可能是里热,还有其他可能。
(按:袁洪雷师兄带领大家,在做的方证敏感度训练。初学者在临床碰到一个症状时,只能想到1-3个方证,后面随着对方证的熟悉程度,可能会想到10多种方证,这样才能保证用方的精确程度。)
对脏腑辨证、五运六气,还有周易解经方,感觉都是比较片面的。我以前学习过一段时间的五运六气,当时觉得很神秘,但是不好学,因为有时候临床当中要算每个人的生辰八字就像算命一样,但是真正的疗效,也不敢说。说白了就是没有什么把握。


对第11条和12条的理解。
表里不统一的时候,里证是主要的矛盾。四逆汤证,有时候也会体表发热。甘温除大热,是表面的现象,实际上没有里热,甚至是有一点里寒。
然后干呕的机理是气不得旁达,气往上涌,口干口渴,不可以单用桂枝汤,因为有里热或者是半热,而以脉定证,具有片面性。因为你像桂枝汤也可以见到洪大脉。
(按:经方的治疗原则是阴性证优先治疗,里证优先于表证;李冠杰老师临床提出“表证无寒热”,深入了解经方理论后,便可慢慢理解。)


对孤症不变及特异性症状的理解。
刚开始学的时候,很容易犯错误。碰到病人出现呕的话,总是感觉像是少阳病。但是经过这段时间学习后,才知道六经病都可能会引起这个症状。
像表证,鼻鸣干呕的桂枝汤证
干呕发热而咳的小青龙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的葛根加半夏汤证
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证
温温欲吐的小半夏汤证
宿食不化心中痞呕吐的大半夏汤证
卒呕吐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证
口渴水入即吐的五苓散证
呕吐烧心反酸的吴茱萸汤证
吐清稀白痰的甘草干姜汤证
里虚寒半热食入口即吐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干呕吐逆吐涎沫的半夏干姜散证
妊娠呕吐的干姜人参半夏丸证
还有呕吐、小便不利、头晕、渴欲饮水的茯苓泽泻汤证
呕吐、下利,同时有葛根汤证的葛根加半夏汤证等都会引起呕吐。
(按:对于症状的分析简直就是进阶之路,看到的每个经方、每个症状都不是孤立的,像是串珍珠一般可以串起来。)


然后是对出汗的症状的理解。
以前碰到患者会问,你平时喜不喜欢出汗,接着就想往这个表证方面考虑。但六经病中,不管是阳性证还是阴性证,都可能见到出汗。
像这个汗出不止,汗出后恶风的桂枝加附子汤证
盗汗怕冷,裹被而睡,舌苔黄厚腻的附子泻心汤
心下微痛,发烧出汗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盗汗遗精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里热盗汗的小柴胡加石膏证
表实加里热的汗出水肿的越婢汤
汗出而喘的麻杏甘石汤证
里热怕热汗出的白虎汤证
渴欲饮水的白虎加人参汤证
还有里实热的汗出不大便的承气汤类方
汗出右下腹疼痛的大黄牡丹汤
半热汗出的栀子豉汤
出汗有规律性、一阵阵汗出的小柴胡汤等。
以上这些证出现时,都有可能会出汗。


对特异性症状的理解。
像眼睑色淡,我们基本上,就考虑是血虚,不考虑别的病理因素。还有像舌胖大,有齿痕,基本上就考虑水实证了。
容易错的症状,像口干,水实可能导致口干,水虚也会导致口干,这个需要结合别的症状。最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病理要素。
这个是在辨证当中呢,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辨错的话,这个方向就错了。
(按:特异性症状,也是我们说的方证应用抓手,需要在学习讲稿过程中自己进行学习总结。)


最后和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个医案。
刚开始学习咱们体系,碰到的一个四岁的小姑娘,父母带她来诊的时候,说已经前面看过很多家了。
小孩手老是出汗,然后起皮,用了很多外用的膏药,也吃了很多汤药都不管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我给开点药看看。
经过问诊,发现她这个病理要素,和咱们那个三物黄芩汤证很符合,就给她开了三付三物黄芩汤
服药后,孩子 出汗起皮的这个现象很快就改善了。
就是说,咱们这个经方只要是辨对证了,真是效如桴鼓。
图片

END

图片

文稿来自第五期讲稿班

 转写/整理:苏书谦

 编辑王娇 | 编排:王艳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