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丰 新课标下,学校高质量作业设计指南(附案例)

 清源渭水 2024-03-27

新校长传媒 2024-03-26 07:01 重庆

图片

当前中小学生学习效率不高、作业负担较重的重要原因,是课堂学习与课后作业的脱节。

通过科学设置预学任务和随堂任务、减少学生对课后作业的依赖、增加课后作业的开放实践,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图片

作业,不再是狭义的“练习”

而是广义的“任务”

库珀认为,作业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作业的功能有四个层次:①帮助记忆,促进理解,拓展课程内容;②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发展思维能力;③促进学生自我管理;④促进家校认同。

爱泼斯坦(J.L.Epstein)等人将作业功能总结为练习、预习、参与、个性发展、亲子关系、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同伴交往、政策制度、公共关系和惩罚等十个方面。

王月芬等人以巩固课堂学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提高或保持学习兴趣等为作业功能的分析框架,面向义务教育学校师生进行调查。发现师生均将“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排在首位,均将“提高或保持学习兴趣”排在最后,说明了大家的普遍认知。

我们认为,作业除了巩固训练的功能外,更具有激发兴趣、引导预习、促进理解、知识整理、习惯养成等丰富的作用。

下表罗列了基于功能的常见作业类型,尝试概括作业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机制。

图片

当作业的功能得以拓展后,作业不再是狭义的“练习”,而是广义的“任务”,它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体现。

图片

五种常见类型的作业设计

学习设计应该兼顾各种功能类型的作业,善于综合运用各种功能类型的作业,促成有效学习。

 一  激发学习兴趣的作业

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是作业的目的之一。

然而,现实的作业常以无视、甚至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

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前提的;作业,应该并且也能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形式。

要将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作为检验作业有效性的基础标准。


 二  引领学习进程的作业

运用作业组织教学进程,是学习设计的重要部分。要使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形成内在的关联,以科学、有效地引导学习进程。


  • 类型1

作为课堂导入的预学任务

教师常常以预学作业导入课堂,作为课堂学习的起点。

好的预学作业应具备导向、诊断、交流功能。导向功能,是指对学习者即将面对的学习任务与要求的暗示;诊断功能,是让指导者能准确预判学习者的现实起点;交流功能,指的是以预学任务来组织课堂交流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图片

例如,在初中科学“浮力”一课前,教师布置了一组体验性的预学任务,引导学生基于体验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这是一例体现多种学习功能的预学作业。它是简明的、触及核心学习内容的、循循善诱的思考性任务,其功能在于引导预习、促进理解。

课堂上,教师会从这个小实验的讨论开始,引导推动学习进程。这一实践体验任务同时作为促进理解的作业,和交流讨论任务共同组成引导本课学习进程的任务,也是教师组织教学进程的关键依凭。

之所以这一实践性作业能成为引导学习进程的重要任务,是因为该任务很好地体现了科学课程强调实验实践的特点,遵循联系生活、归因猜想、实验验证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深入思考。

如果能让学生多次经历这样的联系生活实际的科学学习任务,还将促进学生将方法变成习惯,这一任务便又具有促成学习习惯的功能。

图片


  • 类型2

整体设计、分步布置的递进任务


例如,在小学数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依据教学环节设计了递进的四个任务。在任务的逐步展开中,学生完成了对于圆的初步认识。

图片



 三  创新实践性的作业


与传统课堂主要依靠“听中学”“看中学”不同,新课程倡导减少简单记忆、机械练习,精心选择或设计与学生基础相适应的、重在迁移应用的作业。

鼓励教师结合实际,布置重在促进学生自我体验与学以致用的实践性作业。

这是对纸笔形式练习的扭转或补充。作业形式多样化是将来的趋势,科学合理地推行实践性作业不容忽视。
  • 设计要点1

要关注其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差异


在课前预学环节,实践性作业设计应重点启发学生的实践体验,鼓励学生感觉到、说出来;

在课堂进展环节,实践性作业设计在仍然注重体验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学生实践探究过程的参与以及探究思维的激活;

在课后延伸环节,实践性作业设计应重点促进实践应用,创设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再去经历体验与探究,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促进迁移应用能力的提高。
  • 设计要点2

要渗透多形式的学科本质

引导学生面对真实情境,发现真实问题,开展探究学习,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与作业成果交流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采用灵动的、随学科而异的多样作业形式,还原学科的本质。

如语文学科应加强语言实践应用活动,开展真实的阅读与表达的锻炼;英语学科应重视听说的锻炼;科学学科应重视实验,关注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科学解释与应用;社会学科应鼓励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开展社会调查。
  • 设计要点3

要重视评价的导向问题


虽然实践性作业中也有“正确与否”的评价,但更多应从“合理与否”“是否最佳”的角度来评价。

要设计科学的实践性评价,一方面教师不能布置超越学生能力的作业,另一方面教师应谨慎以结果精彩来置评。

评价要以学生的真实参与为前提,避免不当评价诱导家长在学生实践性任务中的过度参与,防止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对家长的依赖。要帮助家长扭转只重视书面练习,轻视实践任务的不当倾向,理解实践性作业之于学生的真正意义。

图片

 四  知识整理类的作业


知识整理是一类特殊的作业,通常在周末、假期和单元学习结束时布置。
  • 主要目的

完成对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通过知识札记(无支架的知识整理)、表格梳理(有支架的知识整理)等,让学生零散的知识条理化。有时教师还会通过绘制“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等形式,让学生应用思维工具来呈现知识体系。

因而,我们反对“教师黑板上整理,学生笔记中抄录”的知识整理方式,也不赞成购买印有现成知识整理的教辅图书。

学生自我整理的学习环节必不可少。这既是学生巩固理解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我诊断与补偿的一部分。
  • 重要功能

促成学生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譬如,旨在指导学生建立起每天学习反思的习惯的“整理课”。针对小学数学的不同课型,提出简明的课后整理任务的要求。

图片

当学生按照这一系列的任务支架持续学习整理一段时间后,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巩固率,更是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长远进步的能力。于是,这些知识整理作业又成为典型的促成学习习惯的积累性作业。

 五  长效积累性的作业 


图片


学科不同,作业设计策略也不同


例如,数学学科可以以同步练习为核心作业,要求作业“日日清”“周周清”;但语文学科还需布置一些积累性的学习任务。

因为数学学科属于典型的链条式学习模式,学习进展环环相接,中间的“缺链”就会影响后继学习。

但语文学科却是典型的螺旋式学习模式,语文的学习进步不会立竿见影,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必须重视一些促成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的积累性作业的坚持。

语文学科尤其重视积累性作业


语文教师常提醒学生注重日常积累,重视具体语境中字词的理解与运用,在生活中感悟和习得语文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课外开展海量阅读,从教师推荐阅读到学生主动阅读,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阅读过程中掌握阅读的基本要领,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写作,通过记周记、写随笔等形式,激发主动表达的意愿,养成将非正式表达书写下来的习惯等等。

积累性作业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关系不密切,其目的主要在于知识与能力的日积月累,但它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非常重要。它所关注的是长效的学习成果。

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时,必须从功能的视角认识作业的意义。

将课后作业设计与课堂学习设计沟通起来,形成“课内外学习任务整体设计”,这是目前作业改革的难点和突破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