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站桩| 是解决上实下虚,引火归元的最佳方法

 新用户54657n8O 2024-03-29

中医认为“上实下虚”、“上热下寒”就是阳盛于上,阴盛于下,上下不交通,又叫心肾不交,表现为上身特别是头、面、咽喉等有热象,而下身特别是下肢却是寒象的证候。正常人是阴阳平衡,它不停在运转的。而“上实下虚”就说明它的运转能力下降,然后我们上面为阳,下面为阴,那它的阳不能下降,阴不能上升,它就不能转化了。简单来说,那火一直在上面,水一直在下面,不平衡了,那水不能变成气,然后上面的气也不能在下面化为水,就会出现上面很热,下面很冷。

上实和下虚的主要表现:

◎上实的症状

上实多表现为头、颈、肩和胸部的紧、硬、胀、绷等实证症状

第一个从外表来看的话,可能容易上焦长痘,很多的痘痘。

第二个就是晚上睡眠特别不好,容易多梦易醒,偏头痛、失眠、健忘、记忆力下降,口腔溃疡,这些都属于我们常说的上实的症状,包括咽喉不舒服、不适、头晕脑胀,这些都可能是上实的症状。

◎下虚的症状

下虚多为腰、腹、腿、足虚软、疲弱等虚症状

下虚就是下面空了,没有能量物质,首先就是无力、乏力、疲劳、怕冷,因为下面没有阳气都是阴的,所以下面就冷了,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基本上元阳不足的症状都叫下虚。

现代大家很多成了电脑工作者,每天都是脑力劳动,气血都集中在脑部了,就会调动你的元阳上来供你的大脑,但这时候你的大脑也属于很实的状态,不停的在运转,然后气息不能下降,然后慢慢的你的下元就空了。

于是出现女性宫寒、月经不调;男性性功能下降、大便的失常、前列腺问题;中老年人腰酸腿软。这就是下虚了,因为你一直在把你的元气上调动,上面就很实,下面就很空,慢慢的就上实下虚了。

有些人很瘦,什么症状都没有,他比你还精神,其实就有一个上实下虚的一个症状了,就是上面太实,整个大脑很兴奋,像是吃了兴奋剂一样的一种兴奋,实际上他下面越耗越空。

为什么现在上实下虚的人会那么多呢?

这主要和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1: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冷饮、凉茶、空调、大量寒湿正不分寒暑的进入你体内,肾火就越来越不足,肾阳上越与头面部,寒湿越重,虚火就越来越大。

2:吃得多,动得少,应酬吃喝,饮酒无度、肥腻不拒,脾胃肠道都淤堵的。饱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所以中焦是臃滞不通。中焦不通,自然脾胃的运化功能欠佳,热气湿气运化受阻,导致湿热郁结在脾胃,可引起全身性的病理变化。

3:思虑过多,耗血伤精,心阴肾阴俱损。肾在中医的五行中属水,水使滋润全身,当肾水不足时身体会干燥,心火就会亢盛。而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水生木,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也就非常明显。

中医认为“上实下虚”形成的原因,大致为以下三种:

①中焦受阻,脾胃升降出了问题,湿气积聚中焦,堵塞经络,导致心火不降,肝气不升

②心肾不交。当肾阳不足,不能鼓动肾水上升,这样心火得不到肾水的滋养,就会在上面出现热的症状,同时因为不能交流,使肾脏也得不到心火的温煦,在下面出现寒的症状。同理,先有心阴不足不能主动下交于肾,也能造成上实下虚。

③下焦阴寒过盛。阴寒压制肾阳,使其在下焦受排挤而呆不下去,只能向上,这样上焦就会出现假热的症状。

“上实下虚”,日常调养的方法

1:衣,指的是穿着

“上实下虚”者,应该“春捂秋不冻”。随着季节和温度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千万不可“要风度,不要温度”,尤其应该注意腰腹部和脚部的保暖。

2:食,饮食宜忌

要以平性食物为主,如面食类:大米饭、馒头、大米粥、南瓜粥、八宝粥。蔬菜类:白菜、茄子、豆角、西红柿等,少吃羊肉、辣椒、韭菜,以免上火。少食煎炸、烧烤食物。无论冬夏都应少食啤酒冷饮、生冷硬食物。

3:住,生活起居

·不住阴暗潮湿处,房间多通风

·不熬夜!坚持每晚11点进入熟睡状态,此时胆经当令。

·每晚坚持用热水泡脚半小时,可以温养五脏六腑,有助于阳气的生发。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降心火,滋肾水,调和阴阳!

4:行,运动锻炼

·经常十指梳头,让气血形成大循环。并且疏风解表,减轻上火的症状。

·跳绳,踢毽子,站桩,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都可以引火下行。

“上实下虚”从中医角度来总结就是:“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本质是脾肾阳虚,阳浮于上,不能温煦下身。上实下虚,引火归元是最佳方法。人体最好的状态就是阳气在下部,阴在上部,因为阴是液体,液体是从上而下灌溉全身的。阳气是火,火自下而上温全身。但上实下虚的你颠倒过来了,成了阳在上,阴在下。

该怎么缓解这种现象?直接补阳的话,很容易上热。用清热是浪费能源的,因为你清掉了上面的火,下面只会更虚。使用寒凉物质清火,会进一步使得脾胃能力下降,中焦加重堵塞。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把上面的阳气拉回来,即引火归元。而站桩补肾能引火归元。补肾火就类似增加下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部阳气抗衡的力量。肾阳充沛的情况下还可形成自身的引力优势,使上部的阳自动下沉、内蕴,为己所用,而成上阴下阳的泰卦,这就是引火归元。

“肾出于涌泉,涌泉足心也”。如果涌泉穴温暖,人体至阴部位得阳而充,阳气充足则引力增大,上部的阳被引就下而归元。所以站桩常能让人产生满口甘津,这就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的佳征。

中医认为上虚下实是身体健康的标志,上实下虚则是病态的表现:

☞上虚下实,头轻脚重,人就会神清气爽;

☞下虚上实,头重脚轻,人就会昏昏沉沉。

人为什么会上实下虚呢?

☞因为气的流动不通畅了,气都集中在了上部,不下降了,上面当然实了,下面当然虚了。

☞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人体的法则遵循天地的法则。天地之间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体之内也应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 无极下气桩道理也一样:头顶天,脚踏地,脚下生根了,让身体的下半部分稳定下来,体内的气才会自动地慢慢回归原位,该上升的上升,该下降的下降,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时间一长,身体就恢复到上虚下实的状态。 当上焦的心肺之气降下来时,下面的肝肾之气就充实起来。下面充实,肾精就会充实,肾精充实了,宗气运行通畅,心肺之气下降,肝肾之气上升,这样一来,人就进入了上虚下实的状态,就能健康长寿,这也是无极下气能治疗和预防许多疾病的原因!

延伸阅读:国培简报---学员心得--- 站 桩 感 悟!

无极势者,

乃三拳之共同基础,

乃万势之母,养气强身,最为有益!

站桩就好像种树一样,把种子种下,保证阳光和水,种子自己会慢慢长成大树。这才是真正的无极桩体系!故,通悟功夫独推无极桩体系,愿有缘人懂吾良苦用心能得之!

通悟功夫无极桩体系是从无极固根培元桩开始,

后慢慢增加要领,

把十二大关节一个一个调整过来,

把各脉各经的大筋都挑起来,使功夫自然就上身。

内容:

1,无极下气桩

2,无极束身桩

3,无极托宝桩

4,无极抱球桩

5,无极心神合一桩。

虽然只是五组小动作,但却是三步修练之法,能让每个习练者充分体悟到桩功的松、紧、动的变化!每一个动作每桩法各有偏重,如:松求的是人体的身心健康状态、紧桩求是六面力和间架结构、动求的是“全力以赴”状态,亦即全身力量都进入有效工作状态的状态,三步功法环环相套。无极桩体系的实际运用及原理更会让习练者用最有效的方式轻松达到养生的目的并找到内家拳门径!


四个方法:打通中焦,引火下行,交通心肾!


现如今,大部分人上火是上热下寒,久寒而起的!真正需要泻火的没几个。如果你不是身体倍儿棒的壮小伙,那么你的上火,应该就是虚火......

为什么呢?现代人不避寒凉,而且贪凉,冷饮、空调、滥用抗生素、爱穿露脐露腰露背破洞的潮衣、不爱晒太阳......这些习惯都会让大量寒湿进入体内,久而久之,肾阳就越来越不足,肾水制不住火,虚火在上焦、头面部飘着越来越旺。

如果用泄火、降火的寒凉药物扑火。就容易进一步进入恶性循环: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所以上热下寒的人调理时切记不能清热,也不能滋补,要打通中焦要塞,引火下行,交通心肾。

如何辨别上热下寒的体质?

上热——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青春痘、难入睡、易失眠、虚不受补,一补就上火......

下寒——小肚子凉,痛经,饮食耐温不耐寒,下肢常感到发凉......

舌相——舌质淡白(寒底),舌尖、舌边红(心火、肝火旺)

教你几招引火归元的好方法吧!好用又简单的引火归元法,可以把头面的虚火引下来养肾,随时都可以做,效果都不错!

1揉腹“仙人揉腹”法是道家流传的一种元气自我充实法。揉中焦,助力身体圆运动,是很全面的“引火归元”手法,每天一次,使内脏的气血运行通畅,元气充足。上下通和,升清降浊,去旧生新,外感的各种邪气也可以驱除体外。

2金鸡独立金鸡独立:开启寒热对流。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又有效的方法,为了保持“金鸡独立”的姿势,你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大腿和脚上,人体的能量会向下转移,心火就能下交于肾水,从而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方法: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双手自然下垂,双目轻闭,站立3~5分钟,一脚站毕,换另一只脚,每天两次即可。注意,站的过程最好不要睁开眼睛,当然,初学者和老年人可以睁眼练习。

3艾叶泡脚艾叶泡脚:能把上焦的火引下来。虚火重又手脚凉、腿肿的人特别适合艾叶泡脚,泡到微微汗,不要出大汗即可。但是因为艾叶泡脚会把头面和上焦的气血引下来了,所以气血不足的人不能泡太久,泡过量了会头晕,适度就好。

4踮脚走路踮起脚尖走路可疏通足三阴经、驭气上行,从而温补肾脏、激发中气、改善肾功能,不仅能促使血液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还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锻炼小腿肌肉、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等作用。

方法:踮着脚尖走路,或者把足尖翘起来,用足跟行走,这两种踮脚走路方法可交替进行,次数和间隔时间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循序渐进,以感觉舒适、轻松为宜。

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避免站立不稳而摔倒,建议最好选择坐位或平躺时练习,保持膝盖与大腿平行,用力踮脚尖或勾脚尖,重复30~50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