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特海教育目的、教育本质观点

 课程教学研究 2024-04-04 发布于浙江

根据怀特海的论述,评价一种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一是这种教育是否培养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在怀特海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文化的人才。因为“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操的接受”。我们的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年轻人成为有文化修养的人,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文化修养的内容在审美能力和道德品格,二者的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文化修养。

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只有既掌握一定的知识,又能把这些知识积极地运用于实际,并养成习惯积极地利用透彻原理的人,才算真正拥有了智慧。

怀特海指出:“教育应该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他既能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识,又能够出色地做某些事情,这种实践和理论的紧密结合是相辅相成的。”

专业知识能灵活地运用于实践才是智慧。知行合一是教育达成育人目标的重要的“路径”。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发展智慧是最重要的教育。

二是这种教育是否培养出既有智慧又有较高审美能力的人才,培养出有独特风格的人才

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培养所有精神活动特质中最朴素简约的特质”,“对风格的鉴赏,这是一种审美的能力”。简言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特有的风格。“风格永远是专业化学习的结果,是专门化研究对文化做出的特有贡献。”

怀特海强调“按风格最完美的意义,它是受教育的心灵最后学到的东西;它也是最有用的东西。风格无处不在。有风格的管理人员讨厌浪费;有风格的工程师会充分利用他的材料;有风格的工匠喜欢精美的作品。风格是心灵的最高德性”。

教育的作用在于唤起学生对智慧和美的追求。“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便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

智慧的重点是知识的运用能力,知识的发现和更新能力。在生活和教育中智慧高于知识,是一个常识。但是智慧能学习和传授吗?如何能,它如何学、如何教?还是一个根本性的教育问题。

三是这种教育是否培养受教育者的责任感和崇敬感

怀特海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那虔诚的宗教性。”“宗教性的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它谆谆教导受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崇敬感。”所以可以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责任感和崇敬感。

“责任来自我们能潜在地控制事件的进程。当可习得的知识能够改变结局时,愚昧无知便成为罪恶”也就是说,责任来自我们通过学习而获得了关于事件进程的规律性知识,由此可以依据对规律性知识的掌握而控制事件的进程。怀特海指出:“一个不重视培养智力的民族注定将被淘汰”。

“崇敬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在本身就包含着全部的存在,既包含着过去,也包含着未来,这整个时间的总和,便属于永恒。”要教育学生重视和敬畏现在,对当下有崇敬感。因为当下既是历史生成的结果,又是创造未来的出发点。

怀特海强调:“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观念的力量、观念的美、观念的结构的一种亲密感,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

——以上内容根据怀特海《教育目的》一书和杨富斌的《怀特海的教育过程哲学》一文,基于个人理解整理而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