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天寿《记写雁荡山花》赏析

 栎阳钓晚 2024-04-12 发布于贵州

前不久,中国美术馆“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落下帷幕,展览展出了空前规模的作品,许多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也在此露面,现场观者如织。但是,短短两周的展期依然让许多人与展览失之交臂,留下遗憾。那么,是什么让潘天寿的作品具有如此激动人心的力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审美?我们又该如何欣赏潘天寿的作品呢?

今天我们从这幅作品说起:

记写雁荡山花

潘天寿

1962年

150.8 cm×395.6cm

纸本设色

潘天寿的一生对雁荡山情有独钟

20多岁时就随吴昌硕先生一起到过雁荡山

新中国成立后又曾三游雁荡山

创作了许多跟雁荡山有关的优秀艺术珍品

这幅画就是他描绘雁荡山的代表作之一

画高1.5米,宽近4米

站在画面前,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霸悍之气

刚劲有力的线条勾勒出一块占据了画面四分之三的巨石

让我们选取一段局部放大来看

所以说大师就是大师,随手一笔就完爆吾辈

棱角分明的造型

强直刚劲的线条

石头的千钧重量和坚硬质地就沉甸甸压在纸上

山石以赭色平涂

不用皴擦构建肌理

更显线条刚劲古拙

标志性的“潘氏”苔点分布在石块上

串联起画面其它要素

潘天寿的绘画非常讲究构图形式

题材虽是极平常的花草

但构图布局却充分体现了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

巨石的粗犷刚劲也正是为花草的细致描绘埋下伏笔

《记写雁荡山花》重点当然就是山花

画中描绘了大量不同种类的花草,围绕着山石展开

巨石下方的大部分草叶只用淡墨勾勒出形态

与淡墨苔点浑然融合

数株野竹浓墨勾勒清晰可见

巨石根部两株“车前草”

前后关系和形态纹理交代得清清楚楚

潘天寿对于构图布局的细心体现在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运用巧妙的穿插、交叉、疏密技法使画面丰富多姿、杂而不乱、生机盎然

花朵的分布“攒三聚五”,错落有致

干净利落的用笔描绘杂花野草

在勾勒巨石、树干、苔点这些画面的主干脊梁时

潘天寿使用重笔浓墨来处理

使得线条具有钢筋铁骨般得韧性

浓墨重笔很好地支撑起了画面

而描绘花花草草时

潘天寿严格遵循了“湿笔取韵,枯笔取势”的用墨原则

浓淡枯湿结合

与重墨勾勒的树石形成强烈的对比

潘天寿的花鸟画不拘各种动物入画

这幅画中也没有少了小动物的身影

它们藏匿在画面中

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灵动的活力

画面中心偏左上方

两只蟾蜍匍匐于巨石平角处

引导了观者的视线焦点

也为过于平直单调的山石线条增添了起伏的节奏感

草叶上还蛰伏着一只小甲虫

寥寥数笔,刻画细致入微

给细心的观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潘天寿的绘画非常注意题跋印章与画面的结合

“记写雁荡山花”6字篆书

及年份、作者一行小字

依势题作长竖款,置于画面最右边的岩石上

加重画面的疏密对比

最后钤一略大的印章压住阵脚

山花根部一印

“不雕”

卷尾两方印章

一圆一长

与卷首方形章遥相呼应

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

分别为“阿寿”、“宠为下”

>> 滑动卷轴欣赏全卷 <<

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他精于写意花鸟,兼作山水画、人物画,又擅长书法、篆刻,特别是“指画”。他对中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花鸟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具有浑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